APP下载

新中国初期广东省基层选举政治建设探析

2019-09-28侯波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政治建设意义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面临的形势极为错综复杂。广东基层选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政治上同党中央在路线、方针、政策上保持一致,并运用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把握选举的政治方向;重视选举干部的培训、选拔;对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政治上从严把关;采取各种形式,把选举工作转化为爱党、爱国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活动;围绕中心工作开展选举,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关键词]建国初期;基层选举;政治建设;意义

[作者简介]侯波(1962-),女,满族,辽宁鞍山人,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D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9-0014-05

根据选举法及中央选举委员会关于基层选举工作的指示,广东省于1953年5月开始了选举准备工作,各级选委会先后成立,并在英德县第6区及新会洲朗乡进行了基层选举试办,8月中旬召开省选举业务会议总结英德等地选举试办经验,到1954年5月30日全部胜利完成。据86个县6个市共6601个基层单位统计,8583251个选民当中,参加选举者7355845人,占选民总数85.7%,另外根据粤北、海南、粤中三区的44个县的统计,选民参选平均在95%以上者有两个县,90%以上者5个县,85%以上者20个县,80%以上者13个县,75%以上者4个县。城市方面全省8个市共有选民5462788人,参选者5232121人,平均占选民总数95.79%。①

一、基层选举加强政治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重视政治建设是由广东基层党组织状况决定的

建国后,广东各地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一系列社会变革,改变了基层党组织一度出现的软弱、涣散现象,党组织能力大大提升。群众经过土改、镇反、民改等运动,政治觉悟已明显提高,但以往工作中也遗留下一些问题,需要在普选运动中进一步化解矛盾、改善干群关系、提高领导水平,增强党的感召力、吸引力。

如中山县,除了沙田,一般民田地区阶层较复杂,又邻近港澳,加上各乡土改后民主生活不健全,有些问题未能及时处理,群众存有极端民主思想,造成干部和群众有一定隔阂,不法分子也不少。在基层组织上,多数乡建立了党、团支部,能够起核心作用,五大组织也在土改和复查运动中建立和健全起来,但组织多分散,未能起应有的与群众联系作用。干部方面,基本上是合格的,没发现鲜明的敌我问题。干部中大概可分为三类:坚持积极干的占四分之一;一般半松半动的占四分之二;松气不干的占四分之一。积极的占三分之一强,基础不好的乡松气干部也占三分之一强。干部松气原因有三:一是工作多办法少,二是干部本身生活实际有困难没法解决,三是干部之间部分有不团结现象,主要而又普遍原因还是第一种。生产方面,自从1953年春耕由改革转向生产之后,新的生产关系初步稳定,并获得了两季丰收,群众生产情绪高涨,施肥、修水利等劲头大,但是仍普遍存在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不安定,牛食禾、鸭踩田等情况较普遍,偷山芒、砍林木的盗窃、赌博等也时有发现。②

为了加强党组织建设,1954年3月,华南分局组织部在制定的1954年建党工作计划中提出,农村党支部要结合发展生产和互助合作等运动,挑选培养发展对象,对他们进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党员标准八项条件教育,当本人承认并愿意为党员标准八项条件而努力时,经过党委派人谈话,按规定办理入党手续后,才能吸收入党。

(二)重视政治建设是推动广东选举工作与全国同步完成的需要

广东解放较晚,基础条件薄弱,完成首次选举是紧迫而繁重的工作。落实党中央的部署,赶上全国步伐,必须从政治建设入手来推动工作深入。选举运动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的民主政治运动,是非常细致庄严的工作,这是较以往任何一次运动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明确这一运动只许做好不许做坏,同时又必须了解到这一运动,“由于领导和群众对选举工作是新的工作,经验不足和时间比较仓促,要做好这一运动有赖于党直接领导干部”③和全市各界人民努力。要求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方针,反复深入研究谁是社会主义的带路人,充分发扬民主,使群众真正以当家作主,以主人翁的态度提出自己的代表。

(三)重视政治建设,是保证选举后基层政权组织的性质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需要

加强政治建设,才能突出党领导的政权性质,才能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统一起来。1954年1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出“关于健全乡政权组织的指示”。要求在普选的基础上对乡政权组织、民主制度及工作方法加以整顿与健全。乡人民政府一般应按生产合作、文教卫生、治安保卫、人民武装、民政财粮、调解等方面工作分设各种工作委员会,依据具体情况合并或调整,但最多不得超过7个。广东个别地方对中央内务部“关于整顿乡政权机构的指示”贯彻不够,有些地区乡政府委员会没有建立;有的地区党的領导中心地位不突出,政治上未与上级保持一致;有的地区虽然建立了乡政权组织,但是仍未建立各种工作委员会;有的虽然建立了工作委员会,但是只建立了一部分工作委员会,一部分又未建立。比如有些乡没有财粮委员会;部分地区或自然村的代表主任还没有选出来,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政权建设来进行补课,才能使基层政权更加健全和巩固。

二、选举中政治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培养和组建一支政治合格的选举干部队伍

建国初期基层干部绝大部分是土改运动中生长起来的,他们与群众有密切的联系,在各种斗争和生产建设中有很大成绩,经过各种社会改造运动的锻炼和教育。选举开始时干部思想比较混乱,顾虑较多,认为发扬民主好是好,但怕民主过火、怕翻旧账、怕不满分子乘机打击报复、怕批评后落选、怕斗争。针对这些情况,需要加强领导,打消顾虑,总结经验,教育干部。“各县基层选举工作可吸收土改经验,划分单元领导,每一个区必须有一个重点,配备较多、较强干部,由区委书记或区长亲自掌握”。④深入发现典型,抓紧典型经验予以推广,在运动过程应充分运用战地会议的形式,可吸收党员、团支书等参加,交流经验,教育干部,在各个工作阶段将结束时应及时总结,指出成绩,找出缺点,表扬一些好干部,树立工作榜样,为进一步工作做好保证。选举工作是深入细致工作,各级领导必须强调深入了解情况,掌握各阶层的思想。

选举不同于以往运动,是新社会的新生事物,国内外关注,必须组建有强烈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时间意识的选举干部队伍,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这是搞好选举工作的重要保证。为贯彻中央要求取得成功经验,为了将来进一步做好选举工作,各地党政领导对选举试办工作,均甚重视,都配备了相当数量的干部,负责同志也均亲自掌握。

表1部分地区选举试办工作组织情况(1953年9月24日前)

根据《各地选举试办工作情况综述》等资料整理,广东省档案馆32[44]-73-305。

(二)巩固和纯洁党的基层组织队伍

组织建设离不开组织纪律的要求,这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基础和前提。解放后,在重视组织建设的同时,不放松政治纪律要求。1950年5月华南分局成立党的组织纪律检查委员会,分局的各个部门也相应成立组织纪律检查组,便于开展党内纪律检查和整顿思想方面工作。1951年后几年间,各级党组织根据中央关于“积极慎重”发展党员的指示精神,吸收了一大批阶级成份好、思想进步、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分子入党。

如北江地委(截止到1950年底)共有2050名党员,大部分在机关。从1951年至1952年,在选举开始前,北江地委根据中央的部署,进行整党建党工作。此次整党以思想整顿、纪律教育为中心,对党员进行一次关于党纲党章的教育,着重提高广大党员对共产主义社会和如何做好一个共产党员的认识。在教育和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对于不完全具备条件或有较严重缺点,但愿意提高和改造自己的党员,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提高觉悟,尽快达到党员标准;对于不够党员条件的或有严重缺点和错误,而又拒绝接受教育、不愿改造自己的人,则劝其退党;对于混进党内的坏分子、阶级异己分子、投机分子、蜕化变质分子,则坚决清除出党。两年中,共清洗、开除异己分子、内奸、蜕化变质和严重丧失立场的党员198名,纯洁了党员队伍。

选举开展后,大多数的好干部都受到群众拥护而继续当选;一部分工作积极,但有某些强迫命令作风的干部在经过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后,采取团结教育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缺点,重新取得群众的信任和当选;只有少数严重违法乱纪的分子和坏干部才被群众踢出去。在选举中落选者大多是:一是严重退坡,坚决不干者;二是极端自私自利、贪污腐化为群众所不满者;三是强奸妇女、违法乱纪、群众坚决反对者。通过选举清除了个别基层原有的不纯状态,巩固了基层政权。如“南雄县xx乡,通过选举揭发了该乡农协主席xxx解放后仍然接济土匪,并曾经企图以枪济匪;象湖乡群众揭发该乡干部xxx解放前当过土匪、伪军,历史上有罪恶等情况,因而清洗出了基层,纯洁了组织。”⑤

(三)重视和开展政治理论学习

重视学习是中共优良传统和特点。面对建国后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党中央号召全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重视理论教育和学习。建国后,广东省农村、工厂、商店和学校逐步培养、建立和发展起一支业余宣传队伍,成为党开展宣传活动的生力军。建国初期,县党政机关有党的宜传员和报告员,在农村有土改宣传队、冬学工作队、读报组、广播组、宣传队(组),其成员统称为宣传员。加上圩镇和工厂、学校的宣传队伍,形成了全县宣传网,有效地开展各项宣传活动。如大埔县1955年底统计,全县有宣传队537队,通讯报道组38个(拥有203人),读报组739个(拥有12558人),流动广播站1217个(拥有广播员1685人),农村俱乐部198个,文艺组186个(拥有1433入),黑板报栏585块,幻灯组10个,图书室90个,各宣传网点运用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全县受教育人数达34万多人(次)。⑥

选举开始后,学习理论形成新一轮热潮。粤中行政公署于1953年10月4日集中106名干部进行普选学习,其中包括罗定、博罗、龙门、山水、怀集、珠海、番禺、德庆等11个县的民政干部,每县3—5人,其中科长级干部37人、区党委及行署直属各单位22人、党委调来参加选举的干部31人、民政处16人。时间由4日至8日共5天。9日,编成一个工作队,其中91人到中山进行试点工作,负责4个乡、1个乡级镇。⑦县普选工作队由县委宣传部负责训练,学习文件包括,(1)中央宣传部于1953年4月9日发出的《关于普选宣传工作的指示》;(2)中南局宣传部宣传处关于《农村基层选举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分局宣传部编的《农村基层选举工作方案》;(4)广东省选举委员会编的《基层选举讲话》。⑧

(四)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

选举运动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每一个选民,包括作为人民干部的选民,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去参加选举,行使自己的庄严的政治权力。选举运动业已开展,群众热烈参加。而有些机关、企业、团体对选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漠不关心。甚至选民证不领取,选民小组也未成立,这是由于对选举运动认识不够和没有把选举看作是一个政治任务的缘故。如:石岐市选举委员会通知,“动员全体干部参加选举,如我们再不重视的话这就会落后于群众并会引起错误,希各单位加以注意,现将省选委会的通报龙门县干部xxx等玩视普选,破坏会场秩序事件抄转,并希望加以警惕,教育全体干部注意。”⑨

此外,选举宣传也必须强调政治纪律,要与中央保持一致,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否则会引起群众思想的混乱,阻碍了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以严肃谨慎而又积极的态度,来正确对待选举宣传工作,既反对不重视宣传,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形式主义,克服无组织无纪律现象,防止乱提口号,乱作解释的做法。在选举宣传中要注意宣传的正确性,防止一些曾经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偏向和错误,要反对片面的宣传,有的地方说“选举是翻身抬头的一件大喜事”。“土改是经济翻身,普选是政治翻身”,“过去不普选,所以不民主”這种提法显然否定了解放以来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成绩,这当然是错误的,又如不恰当的强调选民证的严肃性,说有选民证是好人,没有选民证是坏人。还有些片面宣传人口调查的意义,说:“人口调查清楚了才好发救济粮。”⑩这就使群众误会,人口调查了就可以分到救济粮,丧失人口调查的严肃性和重大意义。

对那种认为选举仅仅是手段和点缀的观点也必须批评。根据中国的国情,要使全体公民能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法已有明确规定,比如对少数民族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问题,选举法里边规定的最详细占的篇幅也最多,如果认为是点缀的话,那么可能就是因为还残存着大汉族主义的思想,“如非明确规定,他们则不可能有与其地位相当的代表参加国家政权”,同时又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引导我们的国家逐步走向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去,把那些青年的优秀分子选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去,特别是选到基层政权当中去,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因此既不是手段,也不是为了点缀国际排场。”?

(五)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疾苦

选举是政治民主活动,也是密切和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领和意识的促进活动。如佛山市在选举期间继续对失业工人进行安置和结合对私营工商业改造来组织劳动就业。一方面采取组织生产自救、动员回乡生产、调配安置和自谋职业等办法解决就业,1954年安置就业567人,1955年666人,1956年3,973人(其中调到新疆、山西等地工业、勘测部门252人)。全市求职的人数由建国初期占人口总数11.69%下降到1956年的1.47%,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选举也是宣传贯彻总路线,开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活动。小榄是一个区级镇,有人口21000多人,1000多商业户。为了促进商业发展,经过镇上主动和国营商店联系研究,供应了一些热门货物日用品和药品等,结合选举在打铁、织竹、造船、毛巾厂等行业当中组织了加工订货,同时解决了存在的工人工资问题,督促了手工业主定了计划,分期付清工人的工资。经与资方、合作社等方面研究对合同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织19两的面巾由5000元增至6000元、双机九两的也由2200元增至2400元、双机12两由2400元增至2600元。在选举会议上进行了总路线教育,宣传组织起来的好处。这样解决了生产上供、产、销问题,工人和业主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又为下一步组织起来生产小组找好对象打下基础。?

发展生产,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如始兴县1953年发生冻、水、旱、虫四种灾害,尤以水旱两灾是二十多年来最大的一次,严重威胁着农业的生产丰收。在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召开了各种会议,组织了力量进行防洪保苗、抢修水等斗争,取得了粮食丰收;八、九两月全县又发生了严重旱灾,受旱的共达24,027亩,经过领导带头,动员机关干部290人投入农村,以抗旱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领导农民开展群众性的抗旱运动,经过二十多天的抗旱斗争,新开与修复大小水利1881宗,并创造各种抗旱方法,抢救了旱田23,000亩;抗旱斗争胜利结束后,又随着发生虫灾,受虫灾的稻田63,435亩,县里再一次动员干部,发动群众,以抗旱精神与虫灾作斗争,经过二十多天的除虫运动,消灭了虫害。

三、基层选举政治建设的意义

(一)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地位

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人民掌握政权与选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选民们对选民证重视的原因是因为过去受旧社会的压迫,新旧政权的鲜明对比,深感人民政权的可贵。如勒流镇选民贾珠说:“这张选民证是红色的,那里染上了多少革命先烈的鲜血”。选举是在选民提高了政治觉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勒流镇参加选举的选民人数占总选民人数86.8%。妇女参选人数占妇女选民总数87%。其中最高的村人數达100%。?

选举过程中加强政治建设和政治教育,能引导和帮助地方干部带领群众搞好地方生产,解决群众迫切要求,提高干部威信和工作能力。在酝酿候选人时则充分发扬民主,总结工作,肯定成绩,指出干部缺点,分清是非责任和其性质,使干部认识过去的工作缺点,使群众全面认识干部和懂得判别好坏干部的标准,这样既提高了干部工作水平又教育了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保证了原有好干部当选。根据粤北、粤西、粤中、粤东的清远、台山、博罗、紫金等15个县1815个基层单位统计,原有七大干部10627人中有9901人当选,占93.16%,另外根据粤西、粤中、海南、粤东的廉江、增城、环东、蕉岭等18县1个市(湛江市)2532个基层单位统计,原有干部47929人中有38663人当选为代表,占原有干部80.67%。许多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工业和农业的劳动模范、生产合作社主任和组长也都获得广大选民的拥护,被选为代表。?

(二)充分贯彻和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

建国初期,通过广东基层选举,体现人民可以充分的、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意志选出真正能替自己说话办事的人来当代表,并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级人民代表来商量和决定国家的大事和地方大事,选出各级人民政府来执行人民大会的决议和办理大家的事情,这就使人民进一步成为国家政权和地方政权的主人翁,他们运用民主权利,真正起到监督政府的作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大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力量,实现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为胜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选举是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了干群政治觉悟和参加民主活动的政治自觉,增强了社会主义主人翁意识和守法意识,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选举中“大家都诉起反动派政府的苦来”,有的说:“解放前我们没掌权,(恶霸,笔者加)xxx打死人,还取下一张卡片,谁也不敢动一动。”有的说:“在旧社会的劳动人民,就算给狗咬了也有罪。”在小榄镇新市选区摆出来旧基层掌权不纯时,街道干部xx说:“恶霸地主xx说我砌桥砌不好,开枪打我,迫得我跳水逃走不敢回去,第二天到区政府告他,他买了酒和鸡送给恶霸区长xxx,这件事一直不处理。”?各地经过这样对比都加深了对政权的重视,觉得不当家不掌权不行。这时提出了选好社会主义带路人的口号,号召干部争取做代表,当好家。

针对部分群众有极端民主思想,许多干部都觉得过去工作有些难做,主要是群众这个思想作怪,动不动就说群众意见,一两个人也是群众意见。如造贝乡说:“有一点眼痛也要到澳门医,不批准就说我们群众意见,不接受真难做”,联胜乡干部说:“有九成人赞成出谷打基,但一两份不肯出,说我有权不出,这样打基工作就搞不成了”。摆出了具体情况,干部更进一步认识了发扬民主的好处,不单可帮助自己克服缺点,同时又能教育群众认识真正的民主,使今后工作更好做,这样发扬民主结合开展批评变成了干部自己要求。如永合乡乡干XX说:“这回好了,使群众明白什么叫民主,以后不会动不动就来个群众意见,今后工作就好搞了”。?

(三)不忘初心,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工作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党的优良传统没有过时,政治建设就是继承优良传统和作风,不忘初心,牢记党的使命,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如大埔縣过去是个革命老根据地,大埔人民具有爱国爱乡、保卫家园、保家卫国、为革命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光荣传统。早在1925年在高陂建立了中共大埔县第一个支部,1926年11月成立中共大埔县委。在抗美援朝等战斗中有765名英雄儿女,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保卫祖国神圣的领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50年7月至1954年6月,大埔县共召开四届5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它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并为后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基础。大埔县基层选举工作于1954年4月2日开始,时值春耕大忙,且久旱不雨,群众春荒露头,县委组织人民群众抗旱和生产渡荒,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以生产入手顺利选出县人民代表257名,其中党政及企事业机关代表42名。?

综上所述,建国初期广东基层选举和民主建政工作,在中共中央、中南局领导下,在华南分局和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政治上同党中央在路线、方针、政策上保持一致,具有大局意识和政治定力。结合广东实际,以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动力,加强在选举中的政治建设,树立了党的权威,并且通过选举使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进一步推动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干部得到群众的拥护,对工作更有劲头,干群关系更密切;社会主义秩序更安定,人民民主政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注释]

①广东省基层选举工作报(1954)[Z].广东省档案馆249-1-10-46-53.

②中山县二、三区普选试点工作总结(1954)[Z].佛山市档案馆藏.

③佛山市普选报告(1953)[Z].佛山市档案馆藏.

④关于粤西区基层选举工作的意见(1954)[Z].湛江市档案馆藏.

⑤广东省基层选举工作报告(1954)[Z].广东省档案馆249-1-10-46-53.

⑥大埔县宣传志编写小组编.大埔县宣传志(1925-1988)[M].1994:53.

⑦广东省人民政府粤中行政公署报告(1953)[Z].佛山档案馆藏.

⑧关于农村基层选举宣传工作的报告(1953)[Z].湛江市档案馆藏.

⑨石岐市选举委员会通知(1954)[Z].佛山档案馆藏.

⑩农村基层普选工作方案(1953.9.30)[Z].湛江档案馆藏.

?广东省人民政府粤中行政公署报告(1953)[Z].佛山档案馆藏.

?大港、大岡、黄圃镇普选第一阶段做法综合(1954)[Z].佛山市档案馆藏.

?顺德人大志编写组.顺德县人大志(1950-1992)[M].2003:148.

?广东省基层选举工作报告(1954)[Z].广东省档案249-1-10-46-53.

?石岐市人民动员起来,为顺利完成普选运动而奋斗(1954)[Z].佛山市档案馆藏.

?大港、大岡、黄圃镇普选第一阶段做法综合[Z].佛山市档案馆藏.

?三区四个普选重点乡第二、三阶段工作总结报告(1954)[Z].佛山市档案馆藏.

?广东省大埔人大志领导小组编.广东省大埔人大志[M].1999:3-7.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政治建设意义
中国协商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契合
建国初期农村宣传网制度述评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途径
从政治合法性看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
论建国初期大行政区体制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现代启示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