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临床病理分析

2019-09-27孙海峰刘树军穆兴国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系膜补体毛细血管

关 爽,孙海峰,刘树军,穆兴国*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1.康复医学科;2.放射线科;3.肾病内科,吉林 长春130041)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是一种以肾小球内皮细胞增生和系膜细胞增生为特点的弥漫性肾小球疾病[1],免疫荧光检查主要特征是补体 C3 和(或)Ig G沉积,但其临床表现及疾病转归是否具有特殊性至今仍不明确[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10年1月-2018年间于我院住院行肾穿活检病理诊断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49例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32例。32例患者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区间(11-71)岁,平均年龄(33.03±20.75)岁。

1.2 方法查阅病历,收集并登记整理所有患者的病理资料、一般临床资料、肝功能、肾功能、血脂、风湿三项、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等。

1.3 组织病理学检查每个患者肾穿刺穿出肾组织分别做(IgA、IgM、IgG、C3、C4、C1q和Fib等)、光镜检查(HE、PAS、PASM-Masson和Masson等)及电镜检查。

1.4 病理诊断及分类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5年肾小球疾病组织学分型方案及2001年全国肾活检病理诊断研讨会上制定的肾活检病理诊断标准进行分类。

2 结果

2.1 32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的临床类型分布详见表1。

表1 32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的临床类型分布

2.2 32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详见表2。

表2 32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2.3 32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的病理表现情况详见表3。

2.4 32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的免疫荧光沉积情况详见表4。

表3 32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的病理表现情况

表4 32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的免疫荧光沉积情况

3 讨论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理现象,可见于多种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HSPN)、Ig A肾病、狼疮性肾炎等疾病中[3],虽病理改变相似,但病因不同[1]。本研究32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患者中,急性肾小球肾炎18例(占56.25%),慢性肾小球肾炎5例(占15.63%),肾病综合征5例(占15.63%),狼疮性肾炎2例(占6.25%),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占3.12%),过敏性紫癜1例(占3.12%)。

典型的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通常为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4],有急性肾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血清补体 C3下降的特点[5]。本研究32例患者中,有56.25%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生高血压5例,浮肿13例,甘油三酯升高11例,总胆固醇升高13例,血清肌酐升高10例,血尿酸升高14例,抗“O”(ASO)升高6例,血清补体C4下降18例,血清补体C3下降的例数最多(28例)。其中,18例急性肾小球肾炎中,17例血清补体C3下降,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和5例肾病综合征血清补体C3下降分别为4例和3例,2例狼疮性肾炎、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和1例紫癜性肾炎血清补体C3均下降。

32例患者中,系膜细胞增生占20例,内皮细胞增生占32例,肾小管萎缩11例,肾间质纤维化10例,肾间质炎细胞浸润18例,肾小动脉病变14例,新月体形成5例。在18例急性肾小球肾炎中,系膜细胞增生9例,内皮细胞增生18例,肾间质炎细胞浸润14例,肾小动脉病变4例;在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系膜细胞增生5例,内皮细胞增生5例,肾小管萎缩和肾小动脉病变各3例,肾间质纤维化和肾间质炎细胞浸润各2例,新月体形成1例;在5例肾病综合征中,内皮细胞增生5例,肾小管萎缩和肾小动脉病变各4例,系膜细胞增生、肾间质纤维化和肾间质炎细胞浸润各3例,新月体形成1例;在2例狼疮性肾炎中,系膜细胞增生和内皮细胞增生各2例,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细胞浸润及肾小动脉病变各1例;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内皮细胞增生、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细胞浸润及新月体均有;1例紫癜性肾炎,系膜细胞增生和内皮细胞增生均有。这与文献报道[5]基本一致。

文献报道,临床表现为紫癜性肾炎的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免疫荧光以IgA沉积为特征[6],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免疫荧光除IgG和C3沉积以外,还可有IgM、IgA、C1q 等沉积[5],补体活化机制可能是导致补体C3沉积的重要机制[2]。本研究的32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的免疫荧光检查中,补体C3沉积最多(21例),其它依次是IgG沉积11例,IgM沉积11例,IgA沉积10例,Fib沉积8例,C1q沉积7例,补体C4沉积4例。在18例急性肾小球肾炎中,补体C3沉积最多(15例),其它依次是IgG、Fib、IgM沉积各8例,IgA、C1q、C4分别沉积有6例、5例、3例;在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中,C3和IgG均有2例沉积,IgA和C1q均有1例沉积;在5例肾病综合征中,C3和IgA均有2例沉积,IgM沉积1例,详见表4。

综上所述,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可见于多种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本研究样本量较少,要想更深入了解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病变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还需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研究。

猜你喜欢

系膜补体毛细血管
复方积雪草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Bcl–2与caspase–3表达的影响
IL-17、IL-35联合补体C3、C4在CHB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研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眼底影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补体因子H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不同疾病活动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肌酐、白蛋白、补体C3及补体C4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疏通“毛细血管”激活“神经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