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215例新生儿眼病筛查的结果分析与眼底病发病原因的探讨

2019-09-20童林利熊永强林春堤吕月娥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2期
关键词:足月儿眼病早产儿

童林利 熊永强 林春堤 林 琳 吕月娥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眼科,福建 厦门 361003)

新生儿实际上是刚出生到出生28 d或者未满月的婴儿,新生儿时期的婴儿因发育不是十分成熟,存在较差的视觉能力,不能有效分辨明暗,但如果出现光线照射时,瞳孔会出现微弱反应[1-3]。近年来随着眼科医学的进步,逐渐显示出更多的儿童眼科问题,儿童不少眼科问题可能和新生儿期眼部疾患存在一定关系[4-6]。本文阐述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入的4215例新生儿开展眼病常规检查、眼底检查、瞳孔红光反射的临床情况,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为新生儿眼病的筛查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入的4215例新生儿作为分析对象,其中女性2100例,男性2115例。早产儿205例,高危儿896例,正常足月儿3114例。所有入组新生儿家属表示知晓知情同意内容之后自愿签字认可,获得本医院伦理会认可与批准。

1.2 方法:检查前对所有新生儿均使用复方托吡卡胺眼药水进行散瞳,10~15分/次,双眼共滴4次,散大瞳孔后选择患儿仰卧位姿势,使用0.5%盐酸丙美卡因眼药水对新生儿眼结膜表面实施一次麻醉,放置开睑器,检查者使用手持裂隙灯实施常规角膜、眼睑、结膜、瞳孔、晶状体等检查,同时开展眼底红光反射相关检查,之后选择Ret-Cam-3提供的广域眼底成像系统开展眼底筛查,在对其涂抹氧氟沙星眼膏后,依据后极部视盘、黄斑颞侧、上方、鼻侧以及下方顺序开展视网膜检查,完成检查后双眼继续涂抹氧氟沙星眼膏,每日3次,连用3 d的感染预防。①初筛:在出生后24~72 h正常新生儿首次进行眼病检查,依据《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年)》的要求,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出院前实施NICU病房相关检查,通过初筛后将其转入到正常儿童眼保健检查,对确诊存在眼病的新生儿应该及时进行治疗。②复筛:针对已确诊需观察的患儿或者初筛不能得到确诊的可疑病例,需要依据病情在2周、1个月、2个月进行复查。③干预和对方:针对初筛存在病变患儿需要依据病变与疾病程度,间隔1至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等进行随访,如患儿病变发生进展,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处理。针对ROP患儿应该对指南要求严格遵守下实施转诊治疗[7-9]。

2 结 果

2.1 数据计算研究显示,4215例新生儿眼病筛查后有1225例发生异常,占29.06%,其中73例眼前节病新生儿,占1.73%,见表1。1152例眼底病新生儿,占27.33%。早产及高危儿有256例,占6.07%,正常足月儿有969例,占22.98%,见表2。

表1 4215例新生儿眼病筛查眼前节病检出情况分析

2.2 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结果分析:4215例新生儿中,视网膜出血共857例,占20.33%。轻度出血452例,占10.72%;中度出血308例,占7.31%;重度出血97例,占2.30%。单眼出血者256例,占6.07%,双眼出血601例,占14.26%。

2.3 早产儿筛查结果分析:205例早产儿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为22例,其发病率为10.73%。平均体质量:ROP组(1472±432)g,非ROP组(1889±452)g,差异有显著性(t=5.05,P<0.01)。其中ROP1期12例,平均胎龄34.0周(28~36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612 g(1210~2359 g),ROP2期6例,平均胎龄31.5周(27~35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568 g(1125~2348 g),ROP3期3例,平均胎龄28.2周(26~31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220 g(958~1450 g)。AP-ROP:1例,ROP4期及5期:未发现。在出生胎龄、体质量、住院期间是否有机械通气史和吸氧史等方面ROP和非ROP组间有显著性的差异(P均<0.05),见表3。

表2 4215例新生儿眼病筛查眼底病检出情况分析

表3 205例早产儿ROP发病因素的统计学分析

3 讨 论

新生儿具有较差的视觉能力,尚未完全发育的眼部,存在较差抵抗力,因生产中产道挤压或者生长发育中微生物刺激、不良外界刺激,导致新生儿容易发生眼部疾患或者视力障碍[10]。儿童眼病视力筛查过程中新生儿眼病筛查评估属于第一步,从新生儿至4岁属于关键的儿童视力筛查阶段[11],先天性白内障、ROP、FEVR等一些致盲性眼病存在特殊的发展、发生规律,具备有效治疗的窗口期,如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容易发生不可逆转的视力损害[12]。

本研究分析4215例新生儿眼病筛查后有1225例发生异常,占据比例是29.06%,其中73例眼前节病新生儿,占据比例是1.73%,1152例眼底病新生儿,占据比例是27.33%。早产及高危儿有256,占据比例是6.07%,正常足月儿有969,占据比例是22.98%。眼底病检出率最高的是视网膜出血,总检出率为20.33%。这可能与新生儿视网膜血管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关:大血管迂曲,血管粗细不均,分支血管的管壁薄,发育不完全,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网密集分布等[13],同时还与阴道分娩时产钳和负压吸引、挤压胎头等助产方式有关。眼底出血:轻度:出血点数量≤10个,4周左右复查眼底;中度:出血点数量11~30个,3周左右复查眼底;重度:出血点数量30个以上,2周左右复查眼底,直至出血吸收。少数出血严重尤其黄斑区出血,有可能引起弱视、斜视,眼球震颤,玻璃体腔积血长期不吸收、机化、可能对视网膜形成牵拉的,应引起充分重视,尽早治疗,防止对视力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ROP是新生儿失明的重要原因,本文章数据分析结果:ROP在早产儿中发病率为10.73%,与之前国内外各种相关文献中的报道结果相接近。与患儿出生时胎龄小、体质量轻、使用机械通气和吸氧史等原因相关。本研究结果统计学分析,表明出生时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小,ROP的病变程度越严重。根据《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年)》的干预治疗时机的要求,3例3期+ROP和1例AP-ROP患儿,均行玻璃体腔注药和视网膜激光治疗,后续复查眼底血管异常增生均得到明显控制,未出现严重视网膜病变。1~2期ROP病变的患儿经1~2周密切随访眼底,大部分病变消退,血管发育至周边,少数患儿甚至观察到55~60周,病变逐步消退,视网膜血管生长至周边。后面正常定期眼保健的视功能的检查,如有眼位及屈光不正筛查的异常,及时发现,尽早干预治疗。

视网膜白斑是指视网膜周边部较少出现于后极部,呈片状或点状的白色渗出斑,一般不影响视网膜血管的发育,可见血管行走于白斑表面,发育至周边,发病原因目前不甚清楚,嘱咐患儿家长定期随访眼底,白斑逐渐变淡,未发现有明显的影响视力发育的情况出现。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的眼底特征表现与ROP相似,常发生于足月新生儿,无吸氧史,无低体质量出生史,部分患儿有家族史。在本研究中共发现FEVR患儿15例。其中双眼8例(53.3%),单眼7例(46.7%),随访观察两眼的病程进程不一致。15例病变中:处于第一期的有13例(其中有2例后来进展到二期);第二期FEVR的有2例。二期患儿中3例因视网膜血管渗出、增殖牵拉视网膜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续随访,未见明显异常。FEVR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视力损害很大,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的风险,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很有临床意义。

本研究中新生儿的眼底检查采用了Ret-cam3广角眼底成像系统,该系统对于足月儿眼睛检查相对更容易,足月儿睑裂大,检查视野范围大,绝大部分足月儿能看到视网膜血管发育至周边;早产儿胎龄小,睑裂有的偏小,患儿检查时配合程度差,有时周边视网膜血管成像欠清晰,必要时也会配合间接眼底镜和巩膜顶压器检查。Ret-cam3广角眼底成像系统的优点:操作方法容易掌握,每次检查的照片可以保存,便于观察对比病情的变化,对于疾病的诊断和干预治疗时机的判断很有意义。由于检查时没有顶压器顶压巩膜,患儿检查时痛苦程度减轻,眼球损伤概率极小,适合大规模并快速的眼底筛查,对开展新生儿眼病的普筛很有意义。综上所述,采取早期筛查新生儿眼病,严格管理、防控重点高发疾病,合理掌握新生儿眼科常见疾病诊治方法,尽量减少新生儿眼病对儿童视力发育造成的各种损害,是我们眼科医师现在和未来不断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足月儿眼病早产儿
洛阳地区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临床调查
4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足月儿和早产儿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氨基酸浓度的比较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2799例新生儿眼病筛查结果分析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TOP10遗传性眼病防治应引起重视
足月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
眼开眼闭查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