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木桶效应”

2019-09-18黄庆娟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

黄庆娟

摘 要:中学音乐课堂犹如“木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高低取决于短板的长度,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就是木桶的短板;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对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可将声势律动、本土文化、身边“乐器”、多元体验等融入中学音乐教学中,以补中学音乐课堂驾驭之短。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木桶效应;课堂驾驭;奥尔夫教学理念

“木桶效应”是指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的盛水量都取决于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由此延伸为:一个系统的总体效能取决于系统各个因素中效能最低的那部分。这一理论对中学音乐课教学同样有现实指导意义,音乐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既要发挥“长板”优势,又要注意“短板”的修补。只有这样,中学音乐课这个“木桶”的各块“木板”才能加长,也才能促使“短板”后来居上,从而使“木桶”的容量增大,达到提高中学音乐课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中学音乐课教学之短板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通过训练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其在真善美的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想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就必须要有精彩的教学过程,課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从时间上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绝大部分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所以把握好课堂教学成了教学过程讲解的前提保障。也就是说,使教师精心的备课落实到教学课堂中来,从而上好精彩的一课,首先需要教师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否则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如果一个教师驾驭不了课堂,那么这位教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相反,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这种能力会为他的教学效果打上一个乘号。由此可见,中学音乐课教学中最短的那一块木板便是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补中学音乐课堂驾驭之短

课堂驾驭能力就是善于运用技巧和策略来处理偶发事件,既能把握好预定教学目标,又能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活泼的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笔者就如何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去驾驭课堂,构建快乐和谐的中学音乐课,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谈谈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声势律动的融入,让唱歌快乐起来

声势教学的理念起源于卡尔·奥尔夫建立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把身体当成一种乐器,用拍手、跺脚、拍腿这种身体律动进行节奏训练。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肢体动作加入一些有规律的节奏融入音乐教学中,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杨立梅、李妲娜在《国外中小学教育面面观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中指出:“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运用‘声势,无须借助抽象的概念,复杂的逻辑思维,高难的技巧,更无须任何成套的教具和专业的乐器,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因此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可见,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融入声势律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力、创造力和节奏的感受,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着更高、更好的认识与理解。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但是他们的音乐情绪的把握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有的学生不愿意开口唱,对歌曲结构的分析、歌词的理解的兴趣不浓。所以音乐课课堂总是很沉闷。对此,笔者打破了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的传统音乐课堂模式,加入声势的律动让整个课堂动起来,然后用体验式的教学分析歌曲的结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进而讲解所涉及的知识点。这样先感性体验后理性讲解的教学不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音乐课堂得到了美的享受。如《新世纪的新一代》是二段体式结构,笔者在歌曲的A段教学中加入声势的律动,让学生模仿教师边做声势律动边唱歌;在B段的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歌词创编律动,歌曲A段模仿后鼓励学生歌曲B段创编,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音乐素材,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素材进行创编,自然衔接创编环节,让学生轻松完成任务,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段体结构,笔者在歌曲的B段加入了简单的舞蹈动作,从而引出并讲解二段体,然后让学生整首歌曲完整的演唱,并且以组为单位,各组在歌曲的A段自由结合自己创编的节奏律动,在歌曲B段统一融合舞蹈动作,这样就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感受合奏的乐趣,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二)本土文化的融入,让创编随手拈来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在各地开花,深受音乐教育者的喜爱,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从本土文化出发,结合当地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种音乐通俗易懂,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和熟知。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以及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因此笔者注重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对音乐原理很陌生,在创编时很难体会音乐来源于生活的原理。对此,笔者在课堂运用奥尔夫教学理念的同时非常注重融入本土文化,利用学生熟悉的本土文化的心理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诗情画意,以开阔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人文素养。为此,学生熟悉的客家音乐成为课本歌曲与音乐创造的载体。如歌曲《春晓》短小易唱,非常适合初中生学唱和创编。在创编这一环节,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讨论,结合客家元素特色(提示学生:竹板、杯花、客家方言、关于春天的客家童谣等)表现心中的“春晓”。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这首歌,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声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身边“乐器”的融入,让教具丰富起来

音乐课教学资源有限,可以利用的教具也是屈指可数,课堂教学显得单调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多变,认真研究各种身边“乐器”发出的声音,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多听、多想、多动手,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教授客家山歌《落水天》时,笔者让学生融入下雨声,一开始学生很苦恼,因为身边没有这样的乐器,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从身边看得到的物体去寻找。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可以用嘴巴模仿小雨落在池边“滴答”的声音、击掌模仿大雨的声音等,并且可以模仿下雨天的各种声音,如用撕裂纸张模仿闪电的声音、拍打桌子模仿打雷的声音等。学生在课后感慨,原来不一定要乐器才能发出奇特的声效,我们身边就充满了“乐器”,只是缺少发现的耳朵而已。

(四)多元体验的融入,让课堂气氛融洽起来

“木桶效应”还告诉我们:木桶盛水量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紧密度,如果木板间出现缝隙,则会漏水。对音乐课教学而言,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配合是否密切也就成了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潜在的因素。

传统音乐课教学只限于教师教学生唱的固定方式。课堂结构显得单调无味,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关系融洽、配合密切的快乐课堂气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用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跳音发声练习“4/2 11 23 | 54 32 | 1 — ||”中,笔者让学生把这些音唱得富有弹跳感,但学生很难去理解“跳”,因此,笔者又让他们想象乒乓球落在桌上的感觉。这时,学生把每个音唱的就很有颗粒感,但依然无法唱出“跳”的感觉。最后,笔者通过拍皮球游戏,让学生去体会跳音的“跳”法,学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跳音的发声练习不正如皮球起落的情形吗?理解了这一点,学生就会唱出优美灵巧的音乐来。

笔者结合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了谈中学音乐课堂教师驾驭的重要性。课堂驾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用心观察课堂,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仅仅把握好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不是把木桶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补长就可以装满教学这一桶水。学无止境,中学音乐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学音乐这个“木桶”的各块“木板”不断加长、“短板”后来居上,从而使“木桶”的容量不断增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立梅,李妲娜.国外中小学教育面面观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本文系梅州市第九届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应用——以客家音乐教学为例》(课题编号:MZ0901-SZ106)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中学音乐教学
对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的结合思考
论合唱进入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中学音乐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
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的互通
利用网络优化中学音乐课堂
竖笛教学让中学音乐课堂更具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