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019-09-17瞿森淼

新课程·小学 2019年7期

瞿森淼

摘 要: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核心素养贯彻进教学中,既注重了学科基础,也关注了个体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和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小学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在小学语文这一门课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主要目标,旨在培养学生适应外界与时俱进的能力。小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在这时教师要注重对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育,强化他们对人文情感和道德素养的重视,平时通过研究一些方法,在核心素养这个整体观念下构建高效课堂。在这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想简单地谈一下构建效率较高课堂的一些方法。

一、挖掘语文的深刻内涵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它注重的是对学生内在精神的培养,其中蕴含的人文底蕴是很深厚的,它向学生灌输的思想是高级的,是充满趣味的,这也正是核心素养的内涵。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对于较难教材的理解会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教育部门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教材内容是相对简单的且浅显易懂的。而我们要构建高效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继而再把丰富的思想传授给学生。

例如,有一篇课文是《詹天佑》,在这里它讲述的是詹天佑在政治背景黑暗的情况下,不怕困难与险阻,在经历了许多困难后终于修建完京张铁路的故事,这是课文的基本意思,也是学生在阅读后能理解的内容,但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搜集一些关于詹天佑的素材,比如说他的出生地和他的家人,还有就是他早年的经历,当时我国正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社会中,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他伟大的爱国精神,尽管是在帝国主义的阻挠下,但我国依然凭借本国的工程师,即詹天佑,在没有外国的帮助下,独立完成了铁路建设。这时学生内心的爱国之情会逐渐在心中萌芽。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自主学习,认识到学习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也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可谓一举两得。而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强,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也还不够,这也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多多引导,自主学习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还是很有效的。

例如,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是《北京的春节》,因为学生对春节肯定都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课前要预习,课上再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探讨,比较一下自己家乡的过年习俗和老舍笔下的老北京春節有哪些不同,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在这其中将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为参与者,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让他们在学习中寻找乐趣,体验师生之间交流与互动的轻松。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社会是每个人到一定阶段都要接触的,而这并不代表小学生就接触不到,教师要为他们合理地构建一个平台,从日常活动中发展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通过发展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不仅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自己与社会建立起一个联系。而社会参与意识也是核心素养的一项内容,教师对它应该引起重视。

例如,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是《只有一个地球》,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强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的活动范围其实很小,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也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所以我们要倍加重视,引导学生一定要爱护资源,比如说我们身边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寻找有哪些浪费的现象,如公共厕所中人们不节约用水,人们不懂得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一些情况。通过让学生亲眼见到这些错误的行为,告诉他们一定要节约资源,爱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人都要做一名合格的好学生,通过做这些提高和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大方向,教师也应该朝着这一方向进行日常教学。只要方向正确,再加上老师合理的引导和学生积极的配合,那构建高效课堂应该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的。教师要在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同时,不断地强化学生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认知与重视,将高效教学与核心素养二者相融合,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凯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探[J].教育现代化,2017,4(36):234-237.

[2]胡晓燕.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语文知识,2016(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