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19-09-17王郧军

新课程·小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王郧军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如何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际,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探究等活动,回归生活实践,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逐步形成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自2014年以来,核心素养迅速成为学界热词。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德育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核心素养理论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课标和教材尽显学科化和综合化的特点,课程所体现的小学生应学习和具备的核心素养,是提倡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内化,成为一个小小的社会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它不是只有知识和观念,它需要教师尽心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过程中,成功得到收获、体验,培养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最后走向道德实践。

一、创设情境,营造童趣课堂

学生道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情境性和具体性,特别需要课堂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小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拘束地学习,更能得到真实的道德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有意识运用色彩鲜明的图画、轻松欢快的音乐、朗朗上口的儿歌、生动形象的语言、游戏、角色扮演等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充满童趣、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健康游戏我常玩》一课时,针对低年级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卡通人物的特点,教师设计学习伙伴“快乐兔”,创设充满童趣的情境,“快乐兔”既是孩子们的学习伙伴,又是教学环节的推动者,它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儿童的游戏中,一起玩“游戏大转盘”,开“游戏诊断会”,引导学生对自己及小伙伴常玩的游戏进行反思与辨析,明确哪些游戏是有益健康的,哪些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学会安全健康地玩游戏。这样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获得真实的感情和思想。

二、开展活动,打造体验课堂

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動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往往不是品德概念的开始,而是从活动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旨在“养德”,教材具有鲜明的“核心素养”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核心素养内容”,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敏锐感知,准确把握,充分挖掘,在设计教学时,要指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游戏、角色扮演、实践操作、调查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自然接受情感的熏陶和道德的教化,在活动中长知,明理,循情,导行,落实教学目标。

例如《传统游戏我会玩》一课,以传统游戏为研究课题,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和世界的了解,体会由传统游戏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中的游戏,开阔学生多元文化视野,并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可以先开展“传统游戏我知道”活动,让学生在“游戏名称大比拼”等活动中体会到传统游戏之丰富。随后,开展“传统游戏我会玩”活动,从播放教师采访自己的长辈的视频入手,引导学生一边介绍自己课前从长辈那里学会的游戏玩法,一边表演展示,让大家了解传统游戏的玩法。在此基础上,开展“传统游戏我传承”活动,由四名学生担任“传统游戏小使者”,分组教组内同学学会玩一种传统游戏,让学生现场尝试游戏的玩法,在玩中感受传统游戏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体验中“学做人,长智慧”。

三、以生为本,引导自主探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是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为此,教师要用“着眼发展”的观点,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教学活动,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解决儿童生活中的难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各环节的安排要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例如在教学《家乡物产养育我》一课时,课前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家门,成立调查小组,去田野、集市、博物馆、民俗馆等地,开展“寻访本地特产”活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实地调查、访问、拍照记录等方式进行调查寻访活动,亲近家乡,充分了解家乡的特产。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的活动中,产生真实的感受,积累了智慧和经验,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的感悟。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家乡物产知多少”“家乡物产博览会”“我为家乡物产代言”等多种方式的活动,通过语言描述、实物、照片、相片、绘画作品、手抄报、现场演示等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调查的收获,并在交流中分享,丰富对家乡物产的了解。整节课教师是“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对于自己参与探究所得自是兴致盎然,在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中,获得认知,提升能力,滋养德行。

四、链接生活,凸显育人实效

“品德教育让生活更美好。”品德,是教育内容,更是教育观念;生活,是载体,更是教育途径,教育内容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为此,教师要善于立足于生活,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在充分挖掘文本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生活事件、生活问题、社会热点等引入课堂中,合理开发,利用校情班情、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补充,拉近学生和课本的距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体验并参与社会生活,提升生活智慧,把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促进社会性发展,通过生活引导学生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例如在《安全地玩》一课教学中,通过播放平时学生在学校、家中、公共场所等地的游戏场景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平时爱玩的游戏故事、播放周边地区安全新闻、出示学生爱玩的游戏场所图片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从文本延伸到生活,拓宽学生的学习资源,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倾听、思考、分析、判断、坦诚交流,学会识别生活以及游戏中的安全隐患,正确地选择安全的游戏场所,提高警惕,自觉地远离危险,从而达到安全地生活与游戏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素养。

五、拓展延伸,回归生活实践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必须从封闭的教学向开放式转化,教育要贯穿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的结束并不是教育的结束,课后延伸活动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践行。活动性课程作业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是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的最有效的途径,最能体现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尾声,要有意识地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精心设计、适当安排能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发展学生良好品格的活动性课程作业,让学生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例如教学《干点家务活》后,布置学生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学着为家人做一次饭或炒一个菜,并将整个过程用图片、视频或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万里一线牵》一课上完后,让学生自己喜欢的通信方式和一位亲友联系,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生活近况;《我们有新玩法》课后安排学生变废为宝,自己动手制作新玩具;上完《装扮我们的教室》,设计这样的活动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为班级出一期黑板报;为班级进行一次大扫除;为班级布置植物角、图书角或作品墙,为班级设计班徽或班歌……学生在积极参与各种喜欢的活动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评判得到初步形成。

六、多元评价,促进道德发展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评价与过程被称为教学革新的风向标和推进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品德发展和生活能力的提升。在推進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进程中,教师应将核心素养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指导,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评价学生的态度、动机等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要素,关注学生在认知性、社会性与自主性发展方面的进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课堂上,教师除了针对不同的学生知识现状、个性心理,运用灵活多样的语言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之外,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进行及时评价。如教学《安全记心上》奖励学生一枚安全小卫士奖章,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奖励关于学习的名言书签,教学《我能行》奖励一枚“大拇哥”印章……在每节课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加分、评星级,课后及时给学生兑换相应的奖章。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对他们随机进行准确的日常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

在实施小组学习时,教师的评价则不是指向学生个体的,而是指向群体。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小组成员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需要在课后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很多,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需要课后家长参与配合监督,形成评价记录,这也是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得以实现的保证。例如教完《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每个学生发一张导行评价表——《我的“坚持”记录表》,在孩子进行自我评价的同时,请家长参与评价孩子在“坚持”行为中的表现,鼓励、支持、监督孩子逐步养成“坚持”的好习惯,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监督、自我反省。

在此基础上,一学期学习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实践作业、课堂表现、成长记录袋等,可以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既有课中与课后相结合,又有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又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态度、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既有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又有师长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在自评互评中获取切身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总之,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使用,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探讨,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都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建构,必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在体验活动中获得能力,形成品格,成长为最好的个体,以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成为有现实意义的人。

参考文献:

[1]余文森.简论素养的意义[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

[2]高茂军,王英兰.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教学革新[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任务分析观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