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尊重儿童出发,优化儿童个性化学习方式

2019-09-17李彤

新课程·小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哥劳动者个性化

李彤

一、教学及研究主题的解读

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是对课堂授课方式的一种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书本为立足点,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来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个性化学习,即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能力的,对其个人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并由此使学生能够朝着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目标前进的学习方式,个性化学习方式是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的學习,是指在一定环境中以学生个体特征为基础,以学生自己的内在需要为核心,而采取恰当的学习方法、手段、内容等,促使学生各方面获得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过程。

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既是个性的养成和展现过程,也是自我实现和追求个性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个性化学习的成就者。它要求老师察觉到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需求,对于老师而言,只有关注个体的特质和学习风格,才能够保持教学上的灵活性,从而帮助学生以最佳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是把握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是一个师生双方深入互动的过程。

《尊重劳动者》这一课,编者搜集了各方面的素材,提供了大量的图文案例,教材的拓展性很强。教学内容是围绕身边的劳动者的劳动经历展开探讨,让学生能够感受劳动者的价值,激发学生内心的尊重之情。教师需要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情境的选择、重组让学生能够由书本上的知识走进老师给学生构建的生活情境中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选择贴近又高于学生体验的情境,让学生激发个性化学习。

二、教学方案的规划与设计

(一)学情分析

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是一所新兴发展起来的优质小学,学校有着丰富的课程活动体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很多机会接触到丰富的课内外资源,生活体验也比较丰富。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对世界刚开始展开认知和自我学习的初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乐于观察生活,善于表达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但是因为学生年龄小,在观察中常常缺少有质量的思考和总结,更容易看事物的表面。学生尚未能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线性思考。在表达上,学生的语言不精练,往往会围绕一个问题的外围来回叙述。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学生的发言、思考;在设计教学步骤时,要站在已知生活经验,向未知经验发起挑战,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捕捉学生个性化的生成,一旦发现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教师需要加以巩固和点拨,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达到高峰。

(二)教材分析

我上课的内容是省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中的第13课《尊重劳动者》,教材从劳动者的定义谈起,延伸到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了让孩子尊重劳动者,教材举例了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技能来感受这一观点。教材选择了国内各大行业的佼佼者来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光荣。

总的来说,教材中所选取的这些事例其实是一个个教学点,它所带给学生的是扁平化的感受,无法达到最好的教学体验。

(三)教学方案的设计环节

首先,教师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本,并就课本上的一些内容提出了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作答。学生上交学前单后,老师阅读学生的学习单,了解学生已掌握的学习经验。

接着教师通过和学生交流在校园中的劳动岗位、家长的劳动岗位,让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到劳动者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需要劳动者。

通过之前话题的引入,教师结合学习单的预习,筛选出学生想要重点了解的四种生活中劳动者的职业,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教师再通过引导四人小组发言,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劳动者的不易。

最后授课教师结合最新事实资料和视频,通过观看和讲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发展与劳动者之间的关联,理解伟大工程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学会尊重劳动者。

(四)课堂观察重点与工具设计

在课前和课后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测试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感受是否变化。

班级同学共分为8组,整个课堂学习进行过程中,观察员需要借助教师提供的座位表在《学生学习情况观察记录单》上记录学生在课堂上每个环节中的发言次数和有效发言。除此之外,全程都进行摄像,以确保日后及时回顾和分析。

三、教学方案的实施与观察

(一)实录片段和实景描述

环节一:预设学习单,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为了让课堂内容更加贴近儿童,教师在上课前给孩子们下发了课前学习单。

学习单中分为了以下问题:

1.你见过身边的劳动者吗?能说出他们的职业吗?

2.你最想感谢的劳动者是谁,能说说理由吗?

3.爸爸妈妈的职业是什么呢?能说一说吗?

4.生活中有这么多劳动者,你最想了解哪位劳动者的工作?

教师课前下发学习单,让学生填写,了解学习者的已有水平和希望解决的问题。将学前单收上来,检查完学生的回答后,有以下发现:

1.学生能简单地描述生活中所知的劳动者工作及自己对其感谢的理由。

2.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对于这一课中,学生并没有提出较多有价值的问题,尊重劳动者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印在学生

心中。

3.对劳动者工作的辛苦,孩子们还停留在口头上的感谢,自身的感受并不深刻。

从搜集学前单学生的答案中发现,学生只能用简单的语言回答问题,例如:“环卫工阿姨很辛苦,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工作了。”“外卖小哥很辛苦,要给很多人送外卖,很累。”这样的表述内容很空洞,都是一些套话。

环节二:从学生生活经验谈起,初步了解劳动的意义

教师在这一环节,想激发学生联系自身来讨论“劳动”这一话题。课上,教师先从教室装饰环境的变化向同学提问。学生发现了教室里新安装的空调和护眼灯等变化。教师询问学生装空调需要的流程和人员,将劳动者这个概念出示给学生。

接着,教师从班级里最想感谢的劳动岗位说起,通过回答发现学生想感谢的劳动者不多,主要固定在打扫卫生的同学身上。学生的思路没有打开,不能够及时联想到平日里其他为班级服务的同学。教师紧接着问学生想感谢扫地同学的原因时,学生想法不全面,只能说出扫地同学天天要打掃卫生,垃圾很多这样的简单的内容。教师继续发问学生“你能否体会到某一岗位上的同学劳动的辛苦”时,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做法,说出班级同学一些不妥当的行为。

紧接着老师又将话题从班级中的劳动者指向生活中的劳动者,让学生说一说家里劳动者的辛苦之处。学生能够举出不同例子,如工程师、医生、会计等,在分享辛苦之处时,大家说的内容也比较笼统和一致,如晚上需要加班,回来的时候累的都不想说话等。这种表述说明了学生没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家长工作的辛苦,只看到了一些表象的内容。

环节三:教师设置情境话题,分组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了许多社会中的劳动者,但对于劳动者的认识还停留在媒体宣传和大众观念中。于是教师在学前单中用数据统计的方式,选出了学生关注相对多的四位劳动者,作为课堂小组讨论的重点。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已经开始在下面和同桌进行小声交流了,对话题的研究很感兴趣。在课堂上,学生分为四人小组,每个人通过课前搜集的一些资料和固有的生活经验交流这四位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和劳动辛苦之处。在小组交流阶段,有的小组只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读了一遍,没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有的小组没有充分调动四人讨论的积极性。有的小组讨论完问题之后,开始谈其他的话题。

(二)教学方案的实施与观察

首先,第一环节中的学前单只是从提问的角度去让学生简单回答一些基本问题,感觉学前单任务的布置可有可无。其次,在交流班级中最想感谢的劳动者时,有明显的冷场环节。最后,在进行小组四人汇报时占据的时间非常长,而且全班同学的交流也不彻底,很多学生听到最后有些疲乏,状态已经脱离课内了。

四、教学团队的意见与建议

第一,从班级的劳动者讨论到家庭中,再讨论到社会中,铺垫过程太长。这一课的重点是尊重社会上的劳动者,讨论范围太大,要删除班级劳动者讨论的环节。

第二,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效掌控全班,时刻关注游离的学生,不能只关注发言学生或者一小部分专注的学生。

第三,四人小组讨论占据课堂的时长太多,而且学生表达有重复,回答无效。

第四,老师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属于平行关系,学生在经验的获得上并有得到很大的提升,也没有体现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改进的反思与修改

(一)教学改进的修改

1.调整教学重点,快速引入教学情境。在课堂一开始,教师不从学生的劳动岗位谈起,而是直接从自己的教师职业谈起,随即让学生说说自己爸爸妈妈的劳动岗位,引发学生的思维共鸣。再由家中的父母职业讨论到社会中的不同劳动者的职业。这样设计就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教学的重点,很快将自己家中的劳动者和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劳动者表述出来。

2.选择重点话题,展开有效的情境讨论。教师将之前四人小组交流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和辛苦之处这一环节删去,替代为研究外卖小哥这一职业的辛苦和价值。把话题缩小,实际上是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对其中一个职业进行研究。教师通过发问学生:“你了解外卖小哥一天的工作吗?”再以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思维上有前后对比,情感上有深层感悟。学生能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全方位考虑到外卖小哥工作的不易。

在交流过程中,有孩子个性化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为什么在视频中的外卖小哥有电梯不做,而要去爬楼呢?老师顺势将这个疑惑抛给其他孩子,其他孩子也做了个性化的解读:因为外卖小哥赶时间,但中午是电梯使用高峰期,乘坐的人比较多,所停留的楼层比较多,为了不耽误时间,所以爬楼梯。这样有重点地思考问题,就促成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3.设置体验活动,增加个性化学习的经验感受。为了打破教学环节的平行关系,不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同一维度,教师设计了能体验劳动技巧的体验活动。教师利用教材书,制定下体验的要求、规则和时间,通过短时间内数书本的张数来模拟点钞员的点钞情境。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学生有了实在的体验感受,再通过视频里播放点钞员的点钞速度,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熟能生巧”这一个词语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改进的反思

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教师希望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外卖小哥这一话题,从而作为课堂重点讨论的教学要点。但是,在设计方面略显生搬硬套,在谈论身边的劳动者时不能自然地引入外卖小哥这个教学设计,情境的设置还需要优化。

再者,有两处教学设计略有雷同。教师在教学初期已经让大家介绍了身边的劳动者,这里面就包括了家里的劳动者和社会中的劳动者。在后期,教师又再一次让学生讨论身边的劳动者辛苦之处,学生就会重复交流两次类似的感受。此处的发问方式教师需要改进,力求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不一样的侧重点。

参考文献:

彭泽猛.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J].科学咨询,2008(12):11.

猜你喜欢

小哥劳动者个性化
劳动者
送炭小哥联盟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快递小哥偷自己包裹,这是什么操作?
古代也有外卖小哥
快递小哥:我们很累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