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数学之味探数学之趣

2019-09-17吴晓洁

新课程·小学 2019年7期

吴晓洁

摘 要:对“年、月、日”一课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阐述及分析,其中着重阐述了在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的思考与改进方法,旨在探讨如何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本课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时间单位;数学趣味;教学实践与思考

年、月、日是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间单位。本课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是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奥妙无穷,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出许多规律。

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内容,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关于时间的概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第一次备课的时候,我将教材上的2014年的年历改为研究今年2019年的年历,抓住这一年年、月、日的特点进行探索,整节课上下来很平稳,学生掌握得也算牢固,但也是这“平稳”使得课堂显得很无趣,感受不到学生思维的互动,也无法体现学习这一课的价值所在。数学课该这样按部就班吗?显然不是的。我重新拿起教材研究,思索着怎么把这课上得扎实而不枯燥。

一、“异”中求“同”,探索特点

为什么只研究2019年呢?一个年份的年历能反映出普遍性吗?这是几位听课老师的疑惑。

这个问题点醒了我,确实,研究一个年份太局限了,只能说明这个年份的特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将这个环节改为让每个学生研究不同的年份,从不同的年份中探索出年、月、日的相同特点,找出它們的共性。而研究每年的月数、每月的天数是比较简单的,学生通过观察年历就能完成。我又把这个环节进行了调整,把它放到了课前,我设计了导学单,让学生自学完成,学生课前研究的积极性很高,完成情况也较好。第一部分导学单如下:

(1)通过观察(  )年的年历,我发现这一年有(  )个月,每月天数如下:

(2)你还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认识年历后,我请学生交流各自研究的年份的特点,充分让学生说,学生得到了这样的发现:

生1:我发现1年有12个月。

生2:我发现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有29天的,有30天的,还有31天的。

生3:我发现2月的天数比较特殊,有28天,有29天。

师:2019年也有12个月,你拿的是哪一年的年历?有多少个月?

生1:我拿的是1910年的年历,也有12个月。

生2:我拿的是1996年的,也有12个月。

生3:我拿的是2007年的,也有12个月。

师:同学们,你们的年历上都是12个月吗?

生:是。

一句异口同声的“是”,便很好地证明了“一年有12个月”这一规律。如果只研究一张年历,只能找到一个年份年月日的特点,所做出的推测只能作为猜想,而当每个学生研究的年份都是不一样的,却能获得相同的发现时,这时的猜想便得到了验证,这比老师直接讲授更具有说服力。

经历了猜想—验证的过程,为下面探索每月的天数做了很好的铺垫,接下来这一环节便进行得很顺利:

师:谁能在屏幕上找一找,一年有31天的是哪几个月?

生:一月有31天的月份是1、3、5、7、8、10、12(月)。

师:注意到了吗?这位同学是按照1月到12月的顺序依次观察的。这样的有序观察就不会遗漏。我们也像他一样一起说一遍。有31天的是……

生齐说: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师:它们都有?

生:31天。

师:我们把有31天的月叫做大月。看看你拿的是哪一年的年历,大月是哪几个月?

生: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师:同学们,你们的年历上大月都是这几个月吗?

生:对。

师:不管是哪一年,一年中的大月都是?(全班说)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板书:大月1 3 5 7 8 10 12月

师:大月都有?

生:31天。

师:再接着找,30天的是哪几个月?

生:30天的有4月、6月、9月、11月。

师:对吗?

生:对。

师:我们把有30天的月叫做小月。

师:看看你们的年历上,小月也是这几个月吗?生观察后认可。

师板书:小月4 6 9 11

师:小月都有?

生:30天

经历了这两次观察和比较,探索出不同年份年、月、日特点的共性,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用数据和事实来证明,更好地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归纳意识。

二、“学”中觅“味”,渗透文化

当今教育的大环境是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在各科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进行教育,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同样要这样做。数学课堂不能单纯地教数学,也需要贯穿其他教育,可以带点儿语文味、科学趣味、德育味……这样的教学能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丰满,更加有意思。

1.数学带点儿“科学趣味”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年、月、日是怎样出现的?这都是有科学依据的。那么要学习年、月、日,首先得知道年、月、日的来历,这些是书本上没有涉及的。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利用多媒体演示太阳、月亮、地球的运行规律,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科学世界,通过观察天体运动让他们知道年、月、日的产生过程,用科学知识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数学渗透些“传统文化”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增加小学数学课堂的魅力。

本课教学目标中涉及要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这里所说的节日主要指劳动节、国庆节、儿童节等一些日期固定不变的公历上的节日。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学生提到的节日都是像中秋节、春节这样的农历节日。我们知道,农历的节日呈现在年历上,每年日期都会变化,不是固定的。所谓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就农历而言的。学生在这里会有误区,以为每年的8月15号就是中秋节。涉及农历的知识,第一次课上的时候笔者就一带而过了,简单提了一下这是农历的节日。但对于是否要具体讲解,存在一定的疑惑。为了对学生的前知有更好的了解,我在导学单上也设计了这样的要求:

一年中有很多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请你找一找,并写下来。(至少6个)

例如:1月1日 元旦

从收集上来的导学单上,我发现学生搜集的纪念日都出现了一些农历上的节日,如中秋节、春节、重阳节等。对于一些傳统节日,学生似乎印象更加深刻。根据导学单的反馈,我又将这一环节进行了调整,在后来的教学中增加了对农历和公历的介绍,为了不显得枯燥,将一些比较官方的语言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呈现,并请小朋友用生动的语气录音,这样学生阅读时也显得有趣味性了。

这样更改的目的还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认知,在教学中简单渗透传统文化的知识,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公历和农历的区别,也使得这个环节更加实在和丰满。在此基础上,将一些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以小知识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如我国商朝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引入,丰富了数学课堂,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三、“静”中寻“动”,加深记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枯燥呆板的课堂学习变为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将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从现实生活背景中主动地、自由地捕捉数学信息,直接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记住大小月及每月的天数,是本课的重点,月份多且有跳跃性,学生记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他们需要一些好的记忆方法,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

首先,让学生“动”起来,安排了游戏活动,让男生代表大月,女生代表小月,根据教师说的月份,比一比,谁站得又对又快!大月、小月的判断没有问题。当最后我报出2月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有的起立又坐下,有的东张西望在观望他人的动态,大家有些按捺不住,面面相觑……

师笑着问道:大家想站又不想站,为什么呢?

生1:2月有时候28天,有时候29天,算大月还是小月呢?

生2: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所以不站起来。

生3:2月跟其他月都不一样,是特殊月。

这其实是本课的难点,关于二月的划分,学生犹犹豫豫地“站”正体现着学生的思维过程。他们在思考二月的划分,这一思考过程,也是对这一特殊月份记忆的强化。结合学生的回答,再对二月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学生也更加明确了。

其次,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拳头记忆法和儿歌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有点儿枯燥,但通过动手数一数和朗朗上口的儿歌,动静结合,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一知识点。可见这些是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尤其对于中、低年级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

特点。

本节课修改前后的上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也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应该只追求“稳”,而更应该关注课堂的生成。像这样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课,学生能够自己掌握的,课堂上就没有必要反复阐述。我们要做的是抓住一些可挖掘的“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学得有价值。

总而言之,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但严谨不等同于教条、枯燥,努力让每一节数学课带点儿趣味,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学得“有意思”!

参考文献:

杨会凤.挖掘传统文化,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J].新课程(上),2015(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