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视角让生本课堂更精彩

2019-09-17张静

新课程·小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生本课堂概念教学

张静

摘 要:概念教学课不好教,学生也不爱学。如何尊重儿童的视角,实现精彩的生本课堂?从“课前重预习,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课堂关注学生的需要,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课后作业注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把创造力还给学生”三个方面进行了例证,如果能课前重预习,课堂抓住儿童视角,课后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一定能够成就精彩的生本课堂。

关键词:生本课堂;儿童视角;概念教学;周长

释迦牟尼曾留给弟子们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这种思想和生本课堂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然而怎样才能尊重儿童的视角,实现精彩的生本课堂呢?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我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在小学数学低段概念教学上的方法。

一、課前重预习,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教师在课前都要备课,尤其在教学数学概念时,可能还要精心备课,仔细研读教材,生怕给学生教错了概念。精心的课前准备并没有错,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往往不领情,反而觉得数学概念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学习概念呢?这是因为我们用成人视角对概念的讲读代替学生自己对概念的探索。

通过对大量课例的研究,我发现:如果能在课前重视预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下节课将要学习的概念,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对概念的理解会有禆益,通过自己的劳动,他们对这个概念会发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解三年级“轴对称”“平移”“旋转”这一系列概念时,我就尝试使用了这一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通过查字典、上网搜索、请教家长等方式,对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时,遇上不懂的问题,就会有小老师站起来眉飞色舞地讲给大家听,甚至在探讨某一个图形是不是旋转得来的时,有一个学生竟追问道:“老师,我查到旋转是要围绕一个点转的,这个图形是围着哪个点转的?”将这个知识进行了拓展与深入。一次尝试,让我尝到了课前预习的甜头,也让我坚定了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的信心。

二、课堂关注学生的需要,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

学生知道了些什么?学生想知道什么?这应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课堂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周长”一课时,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今天我们要学习“周长”,板书课题。学生看着黑板上大大的“周长”二字,还在发愣时,我就笑着问他们:“关于周长,你想知道些什么?”我也想从儿童的视角看看他们对“周长”两字的理解。一个学生立即举手:“周长是什么?”我把这个问题前后调整一下,变成“什么是周长?”并把这个问题板书在黑板的一侧。看见别人的问题成了板书,举手的同学就更多了:“周长由什么构成?”“‘周长的‘周和‘周一、周二的‘周有什么关系?”我笑着把这两个问题简要地记录在一侧;学生的兴趣高极了,继续举手:“周长的单位是什么?”“怎么计算周长?”“周长的用途是什么?”……当黑板上出现了6个问题后,我又引导学生把这6个问题进行分类,学生认为前三个问题可以分为一类,其实就是“周长的定义”;第4、第5个问题可以分为一类,即“计算周长”;第6个问题自成一类。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们就着手开始解决前面三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描摹树叶的轮廓,初步感知了周长后,我又把第一个问题还给了他们,“现在你已经描出了树叶的周长,那么谁知道,什么是周长?”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一个学生很快说出了:“周长就是图形一圈的长度。”我表扬了他,指着第3个问题,“‘周长的‘周和‘周一、周二的‘周有什么关系?”通过体验,再看着黑板上的问题,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有的学生喊了出来:“一圈就是一周。”我点了点头:“说对了,‘周在字典上的第一个解释就是圈子,环绕的意思。”再接下来,学生又充分体验了三角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小汽车图片的周长……当他们兴致勃勃地描描画画、指指点点后,我又提问:“学会了吗?”“学会了!”回答得整齐划一。“什么是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我转身指向黑板:“周长是由什么构成的?”第3个问题浮出来了。(说实话,上课前,我根本没有对这个问题的预设,没有想过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视角果然与成人不同。)这个问题虽然是他们提出的,却把他们自己给难住了。学生安静了,“构成”真是不好回答。但就在一片安静中,一只小手勇敢地举起来了,这位学生说:“三角形的周长是三条线。”有了突破,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第二只手也举起来了,学生说:“树叶的周长是一条弯弯的线!”真是厉害,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又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看来刚才的描描画画没有白费,手的体验传达到了大脑。接下了的补充快捷有效:“周长是由线构成的,有些是直线,有些是曲线。”我没有去纠正线和线段的差别,我觉得三年级的孩子能对周长有这么深的认识已经很了不起了。是这个问题让我的课题走向了深入,让孩子们抓住了周长的“根”。于是,我让全班同学给提这个问题的同学鼓掌,感谢他让大家学得更清楚。热烈的掌声让那个孩子的脸上充满了笑容,也给了另一个同学勇气,他问:“我能不能再提一个问题?”课进行到这儿,学生的情绪已经高涨了,我不愿意泼他冷水,这节课本来就是属于他们的,让他们尽情发挥吧!“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周长?”(这个问题也是我没有想到的,常规的课,上到这儿,是不是应该开始计算周长了,老师给一个图形,学生算一个周长,这节课的目标,只是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吗?可是,我们可爱的学生,他们的大脑动起来了,他们想对周长进一步地认识。在上课前,我也曾想过,要不要在讲周长时,再次区分面和体呢?好吧,只要有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我拿起一本数学书,问:“这本书有没有周长?”“有!”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你能指出它的周长吗?”不出我的意料,学生用手描出了它封面的周长。我把数学书的侧面对准了学生并问:“这个面有周长吗?”“有!”“指出它的周长。”我又把斜侧面对准了他们,再一次抛出相同的问题。这样三次后,我又回到第1个问题:“这本书有没有周长?”不等他们统一答案,我又举起一个墨水瓶盒子:“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周长?”这些信息涌入学生的大脑,他们立刻反应过来:“只有一个面才有周长,立体的东西不能说它有周长,只能说它的一个面有周长。”很好,感谢那位提问的同学,我在板书“图形”的前面添上了“平面”两字,并指导学生齐读了一遍: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课上到这里,我感觉真的是学生在带着课堂走了,没有走偏,而是一步一步走向深入。果然,又有同学举手了:“我还想提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这个问题提得真好,刚才热热闹闹的讨论场面静止了,学生都开始静静地思考,一会儿,有人想出了答案:“是的,好像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一个“好像”暴露了他内心的不肯定,看来这个问题的解答还需要老师的帮助。“咱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我给同学们想办法。“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还有树叶的表面,不规则平面图形。”学生一边回忆一边回答。“这些图形都有周长吧?”“有!”“那这个图形有周长吗?”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角,一部分学生说:“有周长。”一部分学生说:“没有周长。”我请认为有周长的学生上台指出它的周长,不出所料,学生果然指的是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我把角的两条边延长了,请那个学生再次指出它的周长,许多学生感悟到了:“角没有周长,因为它的边可以一直延长下去。”真好,我点点头,“那么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有周长?”“封口的”学生纷纷喊起来。我觉得学生真的已经是很明白了,不过,我还是想提更高的要求:“封口图形在数学上的说法应该是?”“封闭图形!”真是精彩,在这样热烈的氛围中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在下面的教学中,“周长的单位是什么?”“怎么计算周长?”“周长的用途是什么?”这些题目指引着学生一步步把周长的学习走向深入,在学习中,学生不断思考,又提出了“如何测量边”“树叶的周长能测量吗”“周长可以用什么字母表示”……就这样,边学边补充,把这一节课我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全都展示了出来。学生学得很开心,我也很开心,为自己有这样一群学生而骄傲。

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带给了我欣喜和感动,也让我为自己曾长久地“把控”课堂而感到羞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真的会学得更多、更好!

三、课后作业注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把创造力还给学生

在概念教学之后,要注意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在布置作业时,要多给学生布置灵活、适合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的作业,允许学生去创造、去展现、去发挥。

教学完“周长”這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给家长讲一讲什么是周长。我想,在这节课上,虽然孩子们很激动,想了很多,做了很多,说了很多,但我们毕竟是五十多人的班级,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表述的机会,既然他们学得这样开心,这样有成就感,为什么不让他们把这种感觉带给家长呢?而且如果孩子能用语言准确地讲述出来,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也会更清晰。到了晚上,我的手机响个不停,孩子们的精彩感动了家长。“×××讲周长能点到封闭,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讲得好!”“孩子对什么是周长,讲得非常清楚。”“今天在家能够亲自动手利用线绳测量物体的长度,讲述什么是周长。表现不错,基本理解。”“×××已讲过,本来我还不懂,他一讲我才会了。”“×××能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一边画形,一边讲解,还能举一反三。”

教学完“轴对称、平移与旋转”后,我布置了作业:通过平移、旋转或对称来设计你喜欢的图案。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动手作业,但孩子们为了设计出一个美丽的图案,并且还要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剪了一次又一次,画了一遍又一遍。第二天早晨,看到了孩子们精心创作的图案时,我感动不已,这些稚嫩的小手创造出了这么美丽的图案,这些可爱的小脑袋真的理解了这些抽象的概念。

总之,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如果能抓住课前重预习,课堂重视学生的需要和视角,课后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定能够成就精彩的生本课堂。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正是我要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王南湜.辩证法:从理论逻辑到实践智慧[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生本课堂概念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