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玩中学,学中乐

2019-09-17黄国亮

新课程·小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意图物体体积

一、问题的提出

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如何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乐?

二、思考与讨论

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就只会学得苦、学得累。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乐?我认为以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打算从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一系列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给出充分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乐。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活动环节。

三、设计与实践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妈妈在网上买过什么物品吗?

学生:知道。

教师:同学们,网上的东西怎样运回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打包装的视频。(两个同样大小的箱子,一个用来包装几个鸡蛋,一个用来包装电视机。)

结果,几个鸡蛋在一个箱子里滚来滚去,而另一个箱子根本包不住电视机。引来学生哈哈大笑……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物体有大有小,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思考,主动探究

1.激发思考

小明的爸爸有两辆大小不同的货车,这两辆车能装的货物一样吗?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入后我让学生思考,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一样吗?这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接下来分小组做实验验证就理所当然了)。

2.主动探究

(1)拿两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杯子装水,装的水一样多吗?

(2)搭积木:比比谁搭的体积大。

以上两个活动分小组完成,通过直观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动起来。

(3)捏一捏:比一比前后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一个体积大。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物体虽然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以加深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我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橡皮泥,请发挥自己的巧手,任意捏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让学生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又为后面学习长方体体积做铺垫。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空间与图形”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动起来。这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作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升华。)

(三)联系实际,发掘问题

1.进行体积概念的教学,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的大小来说明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1)我让学生观察视频。(少林寺里有两个同样大的水缸,今天两个和尚去山下挑水每人负责装满一缸水。一个和尚用了一对大水桶,另一个和尚用了一对小水桶。结果用大水桶的和尚只走了2次就完成任务,而用小水桶的和尚要走8次。)为什么?

(2)课件演示电视机、水箱、手机等让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小。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物体、模型、实物等进行观察,便于学生直观地进行比较,从而理解: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的,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不同。)

2.用课件演示:一个大西瓜,先放在桌子上,接着把它切开,学生目睹了切的全过程,这时我提出问题,西瓜切开前和切开后哪一个体积大?理解:同样体积的物体,形状有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中发掘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体验生活,实际应用

1.摆一摆:用相同数量的硬币(10个1元硬币)分別垒成不同的形状,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在观察中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我组织学生摆一摆,增强实际体验。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激发起他们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万达商场开张,淘气和机灵狗去逛商场碰到很多特价商品,如:可口可乐买一送一活动,他们决定参加活动,最后淘气和机灵狗为了分可口可乐而发愁,为什么?(用课件演示原来是买一瓶2升的大瓶装的,就送一瓶600毫升的小瓶装的。)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同样不应该离开实际的生活。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数学的重要性。)

3.观看打包装的视频,重新包装鸡蛋和电视机,几只鸡蛋只用了一个小纸箱包装,而且不留空隙把鸡蛋稳稳当当地包好,没有动来动去,不易破碎。而电视机则用了一个大纸箱包装。最后发货,成功送到顾客手上。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习内容和形式,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练习,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更高效。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体会数学的快乐。)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形成板书。

(五)体验收获,总结反馈

教师: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可以小组内先交流……

(设计意图:总结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畅谈感受、收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评价鼓励,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反思与建议

“数学之所以有生命,就在于有趣。”学生在学习中喜欢“趣”,教师在教学中追求“趣”,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爱学、善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教师,就得改变数学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的局面,不断创造新的“玩”法,让数学课堂因好玩而充满活力。

(一)情境引入

一上课,我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以生活中的数学进行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

(二)因疑生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在教学中适时激发学生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因疑生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只有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在课堂上敢想,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充满问题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动起来。数学问题与生活密切联系,只有让学生真正脱离死记硬背,把数学融入生活中才能真正领悟知识。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就会从中体会到乐趣,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只有“会学”,才能实现“学会”,真正提高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且它还给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大胆猜想,验证到最后得出结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这样高度尊重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得每个学生的学习原动力得到成倍的助力,使课堂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黄国亮(1974.3—),男,汉族,广东省江门人,大学本科,小学数学一级教师,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方向。

猜你喜欢

意图物体体积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燕山秋意图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