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立场,让学习过程真正发生

2019-09-17邱凤英

新课程·小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习过程

邱凤英

摘 要:坚持学生立场是课堂改革中关键的基本点,以人教版一下《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例,课前的精准把脉,课中的精彩调度,课后的精心设计三个环节对“学生立场”做出思考,以阐述对真正的学生能动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

关键词:学生立场;教学起点;学习过程;分层练习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斯苗儿老师曾提出:引领教师进行课堂改革,必须坚持“学生立场,单元视角,有机整合,适度拓展”。其中,坚持学生立场是课堂改革中关键的基本点。本文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谈谈自己对这一方面的深刻认识。

一、课前:真实把握教学起点,精准定位“两难问题”

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田小勤老师曾经就《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教学知识对三所学校、八位教师、十个班级、546位学生开展教学前测与调查研究。最后,她提出:“100以内数的认识”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我们要真实把握教学起点,关注对“两难”的突破!这里的“两难”,即学习内容难在哪里?哪些学生的学习有困难?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学生立场。如何把握学生立场,课前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仔细思考,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握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济南幼专附属常青藤小学的马刚老师在《“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文中指出:儿童的计数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一般遵循以下发展的过程:(1)口头数数(属顺口溜性质)。(2)点物数数,在点物的过程当中要求数数和点物的过程一一对应。(3)能说出计数的结果。基于这一儿童认识心理特征,马老师认为学生在数数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的错误是:整十数顺序错误,即关节数的数数。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这一规律出发,很精准地定位了教学的难点。

2.把握学生认知基础

《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认知基础是20以内数的读写、组成以及“10个一是十”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认识100以内数的重要基础,借助20以内数的数数方法对100以内数的数数方法的正迁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对20以内数的认知过程进行回忆整理,将原有知识进行延伸、发展,实现知识的“类推”和“迁移”,引发学生认知需求,激发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跟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如出一辙。

3.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会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展多层次的“数数”活动和生动有趣的游戏闯关环节,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又具有“数学品位”。

二、课中:多看多做多说,让学习过程真正发生

1.多给学生“看”的机会,促进思维内化

这里的“看”,实际上就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观察活动。就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等进行的察看。由初步的感知形成表象,进而逐步抽象成逻辑思维。教学时,要注重观,引导学生思考,完成具体到抽象的飞跃,促进思维内化。

案例1:

设计两个小桶,扎成一捆儿的放在一个桶里,单根儿的放在另一个桶里,边数边放,等数到100,也就是10捆了,学生就嚷嚷,还需要一个桶,这时,老师就问:为什么还要一个桶?那个桶放在哪里?为什么?

这一设计类似于计数器,又有别于计数器,之所以用小桶,我想马老师的意图可能在于小桶之于计数器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更能形象直观地表征计数单位吧。学生在观察老师边数边放的操作过程中,一定是充满了无限的惊喜和期待的。通过真实有趣并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观察,数位、按物逐一计数这些数学常识已然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表象,牢牢地印入学生脑海。

案例2:

新课导入:

屏幕上出现小精灵聪聪,并配出画外音:“多么美的草地呀!瞧,一群小羊跑过来了,小朋友快看呀!”音樂响起,小羊一群一群(10只一群)跑出来,100只小羊出来完后,聪聪边数边问:“1、2、3、4、5……好多小羊呀!大约多少只呢?”

探究新知:

数小羊:刚才草地上的羊群到底有多少只呢?屏幕再次出示牧羊图。学生数屏幕上的小羊,教师巡视。

同一幅图两次呈现,作为教师肯定是有意为之,第一次的出现是巧妙地让学生感知图中小羊只数比20只多得多,20以内的数不能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从而由认知需求激发学习内驱力,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而第二次是在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数法之后,再次辨析巩固这一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数数,对100以内数的数法和100以内数的感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维得到发展。

正如刘丽霞教授在《数的多重含义、多模式表示的教育价值分析》中讲道:日常生活中的“视觉图形”在抽象数概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形成心理表象奠定直观基础。将数的符号与视觉材料相联系,建立心理表象最重要。所以,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模式表征数,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培养数感。

2.多给学生“做”的体验,促进思维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及文化背景下,通过自学、操作、探究等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要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智能结构,就一定要让学生在自主有趣的活动中“做”数学。

正如刘德武老师所说:数是数出来的。在数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都应让学生充分地数数,借助实物操作+直观呈现来充分理解数的组成、计数规则等相关数的知识。

案例:

屏幕上出示糖果、小棒、小正方体这几种物体,数量都是100。学生6人坐成一组,教师给每一小组的桌上准备了数量分别是100的糖果、小棒、小正方体,以及小袋子、橡胶圈等学具。

提问:小朋友,这是小棒、小正方体,这些物品的数量都是一样多,想知道这些物品有多少吗?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两人数一样物品,试着数一数吧!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口中数要与手中移动的物品数量一致,并给数学具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教师通过多形式的实物表征数,并让学生在活动操作过程中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数,即先一个一个数,再十个十个数。强调数的过程中学生口中数与手中移动的物品数量一致的点物数方法,从而感知满十进一的过程和体会数的组成。

对比两种教学方法,同样都是点物数,但表现形式和数数方法的呈现却各不相同。但不管是哪一种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在数一数过程中感受100以内数的相关知识,都是通过实物表征数,在具体可视的实物表征下,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强化对数的认识。有趣又有料,手脑并用,逐渐推动学生抽象思维的生成。

3.多给学生“说”的尝试,催生思维梳理

有句教育名言说得很好:“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课堂上学生自主表达的重要。学生课堂上的“说”是课堂互动的重要形式,也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催化剂。因此,优秀的数学教师都应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探索和发现,指导学生“说”出他发现的规律。

案例:

屏幕呈现百数表。

师:老师现在将这100个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你们看,老大和老小已经站好啦!

师:那么,你自己50应该站在什么位置?

(学生很快就能找到50的位置)

师追问:为什么它是站在这里的呢?

生:因为两个50是100,所以它应该站在0和100的中间。

教师马上对全班同学追问:他说的对吗?你是怎么想的?

(在全班学生充分交流,一致认可50就是在这个位置以后,教师又进一步追问)

师:那么10应该站在什么位置?

(这个时候,学生出现10的位置过于靠近50,教师不急不忙,继续追问)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按照前面估50的位置的方法来找的,2个25是50,10比25还要少15,那么它应该在0和50的中间还靠前一点。

师:那如果10在这个位置,那么20在哪里?30呢?40呢?你能找一找吗?

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10的位置估得过长,马上进行调理,重新找到位置)

(教师这个时候不再说话,而是帮助学生找10的位置,其他同学也在认真观察。)

师:其他同学,谁能说一说他刚才是怎么找10的位置的,你能上来边找边说一说吗?

通过这一个片段的教學,充分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说”的重视,教师反复让学生边操作边说出自己的想法,全班同学也来说一说他的想法及自己观察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冲突、修正、提升。正如马刚老师在他的文章中所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训练语言就是训练思维,教学过程中强调要让学生多操作的同时还一定要让学生把过程描述清楚,不能含含糊糊地就放过去。

三、课后:多层次练习,激发学习的自信

练习是巩固新知的必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体验知识层级的渐进过程,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和成就感。从而真正实现课标中提倡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立场,让学习过程真实发生,需要我们课前精准把脉,课中精彩调度,课后精心设计。正如刘加霞教授说过:“把握学科本质和调研学生是教学的两个翅膀”,教学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能动学习,我们就必须站在学生立场,从学生的视角去分析教材、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站在课中央!

猜你喜欢

学习过程
微信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应用探究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高职日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探讨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