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学习前测完善口诀教学

2019-09-17孙黎

新课程·小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数学思考数学活动深度学习

孙黎

摘 要:学习前测在了解学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口诀教学是基于乘法含义的理解而组织教学的,教师要设计有效的“学习前测”内容,根据“学习前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及时调整教学,使“学习前测”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

关键词:学习前测;数学思考;数学活动;深度学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学习前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将学习内容编制成测试题目,在备课之前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的结果会较为准确地告诉教师学生“现在已走到了哪里”。针对性的学习前测,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真实情况。只有基于“学习前测”的结果分析,确定的学习目标才是准确的,学习内容才是鲜活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的能力素养真正提高。

笔者以“5的乘法口诀”为例,开展了基于“学习前测”的口诀教学研究。

一、源于问题,设计前测

学习前测的内容要直指这节课的核心问题。“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难点是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而作为口诀教学课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有了1~4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积累了一些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的经验。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设计了学习前测问题:你知道“三五十五”是什么意思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写,画一画。以此来前测学生对于口诀意义的理解程度。我们不难发现,学习前测的设计就是给你一个抽象的问题,让学生在大脑中经历抽象—具象—形象的过程,立足学生的真实起点开展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

二、分析前测,掌握学情

上图呈现的是他们分别以算式和画图的角度,所表达出来的对“三五十五”这句口诀含义的理解。从我所任教的2个班的前测数据看,约90%的学生能理解乘法口诀的意思,知道乘法算式与乘法口诀是有联系的,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得出乘法口诀,更能画出具体情境来解释乘法口诀的含义。可见,学生对乘法口诀并不陌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较为丰富,有着较高的认知

起点。

但就学习个体而言,对口诀含义的理解存在怎样的差异,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口诀编写”的活动经验上?如何利用这样的差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编写口诀的兴趣?

三、基于前测,调整教学

纵观1~9的乘法口诀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口诀教学的结构基本一致,先从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列表计算几个5相加的和—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根据这些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一直是借助情境图,看表填空,看式填空,看口诀填空。而根据前测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已达到了本节课所学习内容的逻辑起点,这样的低起点常规教学是否可以调整、提升,让学生坐得住、听得进、想得活。这样的思考坚定了笔者继续研究下去的信心。

笔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以明确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为基础,通过“我会画—我会写—我会编”让学生充分经历口诀的编写过程,并以能灵活运用乘法口诀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以下是笔者调整后的教学流程:前测我分享—口诀我会编—口诀我会记—口诀我会用。

1.前测我分享

让学生结合“三五十五”这句乘法口诀说说是怎样想的?

2.口诀我会编

谈话:我们通过画一画,写出了含有5的乘法算式,编出了乘法口诀。用这样的方式,你们有信心编出所有的5的乘法口诀吗?

学生独立完成口诀编写。

(1)呈现:无序—有序—有序且算式完整。

(2)小组讨论:哪一幅是你心目中的最佳作品?说出你的理由!

(3)自我改善:现在我们再看看自己的作品,你觉得下次你再编口诀时需要注意哪里?

3.口訣我会记

(1)自己记一记:跟你的手指分享一下5的乘法口诀;

(2)老师考考你,同学考考你:你知道涂色的格子有几个吗?你想到了哪句乘法口诀?你是怎么想的?

(3)分享:刚刚在对口令的游戏中,你的同桌有没有哪句答错了?哪位小老师能帮他很好地记住这句口诀?

4.口诀我会用

先画一画,再写一写。

(1)跳2次,跳到(    )。

□×□=□  口诀:

(2)口诀:“五五二十五。”

表示跳(   )次,跳到(    )。

(3)你想让青蛙跳(    )次,跳到(    )。

□×□=□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5.全课总结

谈话:小老师们,这节课你们教得过瘾吗?你们教会了大家什么知识?你自己又学会了什么新的知识?

总结: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了5的乘法口诀,知道了它们怎么来,怎样写,怎么编,有什么用。其他数也有乘法口诀吗?也能像这样去研究吗?

四、结合前测,反思教学

1.以前测为依据,多维探究,理解口诀

学习是主动与知识互动的过程。学习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学习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录,学习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学习就是“炼制新概念”的过程。学习就是自我发问,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学习就是与他人对质,学习就是自我表达,学习就是辩论,学习就是建立网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质疑、争论和接受的过程。

这样的学习前测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正中央。

前测分享中,学生呈现了“三五十五”这一幅幅作品,教师注重设计:比如说“5个3”和“3个5”图与式的对应,其实就是“三五十五”这句口诀的2个含义,而且能把图—式—口诀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课前,学生的前测作品可能只能反映出其中的某个点,对口诀含义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刻,但通过课堂上孩子们集体的智慧、生动的讲解,他们便能将这些点串联成线,进而达到一个完整的面的学习,多维探究,有效地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他们的这种水平,比我想象中,比教材想象中的要高得多,基于他们现在高起点的学习,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2.以前測为根据,“画”“话”数学,方法迁移

为了学习,必须建立一种不协调感,采用“提问、对质、辩论”等手段,瞄准“旧有概念”的“硬核”,打破学习者大脑所建立的脆弱的平衡,让先有概念“失衡”。所以,每一次改变都源于一次不快的经历,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次威胁。过往经验的意义被改变,个体阐释现实的方式,甚至赋予人生的意义,都会被打乱。

在“画数学”的这一过程中,孩子利用从前测当中积累的口诀产生过程的经验,能让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在画的过程中都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实现了从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的转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真提升。

紧接着在比较中“话数学”,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有序、完整的编口诀的基本思想。这样的过程,与其说孩子们经历一个口诀是如何编写出来的过程,不如说他们经历的是这一系列口诀是如何编写出来的过程。

学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学习就是一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解构并摧毁“错误的旧概念”,重构并形成“正确的新概念”。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巩固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

在编口诀这个环节中,有一部分学生或从最喜欢的一句口诀编写,或从最简单的一句,或从最难记的一句开始。这是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真实呈现,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从口诀意义的理解上去编写,无论是有序、无序,还是有遗漏的,都是他们的真实起点,是他们课堂上真正要习得的本领,让学习真发生。瞧!他们的图从一维上升到二维式的呈现,空间想象力提升了,口诀的意义理解更深刻了。

3.以前测为论据,数形结合,深度学习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继续借助数形结合,将教材中的练习进行改编,设计了三个不同水平的问题,水平一问题:让学生经历从图形到口诀的应用,水平二问题:再让学生经历从口诀到图形的应用过程。水平三问题: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从编题到解题的完整过程,在问题三中,学生写出了5×8,5×10,5×100……这样的算式,我们发现有那么一些学生已然能建立乘法的模型,从抽象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在一般意义上解释具体事物,能运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练习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乘法口诀意义的理解,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还促进了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发展。

像这样的课堂是什么带给我们的呢?是学习前测带给我们的!学习前测带给我们的是,每天你面对的是活蹦乱跳的孩子的真实的想法,不是教材上告诉你的,也不是教参上告诉你的,更不是某些报纸、杂志告诉你的。美国科学家布卢姆曾开展过一个千人观察,得出一个重要的假定,孩子在4岁时,将获得50%的智力,8岁时,将获得80%的智力。现在8岁的孩子的智力水平会达到怎样的水平,他们的前置性学习有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笔者会继续研究实践下去,相信“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一定能带给后续口诀教学课新的起点,新的思考,新的教学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首先要摆脱“自我为中心”的备课陋习,把“备学生”落到实处。多年的实践与思考表明,学情前测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学情前测有方法、有工具,使教师们做学情分析有了抓手,科学又精准;学情的把握,是教学的起点,为教学过程的“以生为本”奠定了基础,“画”“话”数学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基于学习前测的练习发展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可以说,学情前测就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存在的。

参考文献:

[1][法]安德烈·焦尔当(André Giordan).学习的本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

[2]周玉兰.把握学情前测 实现有效建构:探析小学数学中学情前测教学的应用[J].小学时代(I教育研究),2014(11).

猜你喜欢

数学思考数学活动深度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