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工出细活

2019-09-17柴利波

新课程·小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老师孩子课程

柴利波

年前,我参加了“美国教育多元化和创新教育”的考察培训团,进行了为期21天的美国考察与培训,期间,我们走访了华盛顿和美国加州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内的14所学校,听了不同身份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15场讲座,让我产生了对美国教育与以前不一样的看法。我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有许多值得自豪的地方。当然,作为学习者,更需要透过一些现象去学习别人的长处,以便更好地为我所用。这次我们学习的主题之一就是创新教育,我觉得这一点美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看上去,美国的有些课程效率低,没有严密的教育体系,更没有教材;看上去,美国的课堂环节进展很慢,学生反应也不快,好像达成的目标也不高;看上去美国的课件大量时间浪费,没有在做练习……我当时很嫌弃他们的这些做法,直到我进入他们的课堂,直到我看到他们的学生展示的作品,我才顿悟,也许是因为慢、也许是因为浅、也许是因为课余实践,才造就了他们创新教育的成功,才有了他们的创新人才的涌现。

一、课程设置——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

这次我们主要在两个州学习,华盛顿和洛杉矶,在这两个不同的地区,我们听了一些关于创新教育的课程,比如目前大陆比较推崇STEAM课程,也就是融科学S、技术T、工程E、艺术A、数学M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这是美国一家培训机构首先倡导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科融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发明,从而让学生能够体会不同知识之间的关系。我们参观了STEAM实验室和杰森课堂。我的结论是慢甚至是实验不断失败的过程,正是这种课程的优势所在。

走进STEAM实验室,首先看到的是教室里有很多的实验器材和各种工具。这些都是为孩子们上课准备的,一堂课要用这么多东西吗?我们当时就很纳闷,但很快我们就明白了:

二年级学生做一個小机器人:(1)老师问,什么是雕塑?你能让雕塑动起来吗?学生可能不知道,老师说不知道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今天的课来理解。只要想着三个要求:机器人要能动,能站立,能画画。(2)老师发下马达、电线、电池,然后老师进行简单指导,让学生先学会接电线、电池和马达。(3)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怎样让这个机器人动起来,比如有横着的,有的竖着的,有的还三支笔横放等。你可以自己选择不同的材料。(4)这当中,学生要能够交流,要有自己的想法,还有的要乐于冒险等。我们发现,学生是有创造性地去做,是能够综合他所学的知识去做,学生做出来的作品是老师都想不到的,非常有创造性。二年级的学生做这个作品,很多同学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也许要很久,也许根本就没成功。但我想老师的目的肯定不是你是否成功,而是你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发现了一些什么,体验到了怎样的东西。比如发现电线和马达电池接上后,上面的东西是会动的,也就是机器人是会动的。它们是怎么动的,动的原因是什么?

走进“杰森课堂”,知道了这种课程首先会给出一个主题,然后直接开始各种实验,那是一种给个结果,然后自己去设计过程达到这个结果的课堂,其中用到的是各种的动手操作和实践体验,但这个过程是探索的是很长的不是一两天可以完成的,也可能是失败的,就像我们那天做的一样:老师给了我们很多的器材,各种都有,铁块、玻璃珠子、铃铛……大概有二三十样,要完成十几个步骤,用这里的一些材料,最终能够敲响铃铛。我们组有好几个特级教师,其中不乏物理老师和特级教师,结果,在规定的时间里,四组同学只完成一组,另外几组都没有完成。一是我们的配合度不够,二是我们第一次经历这种课,真的想不出来。这是一个很花时间的课程,为上这样的课,他们可能会把孩子带到国家气象局、航天局,甚至中国等等,请专业的人给他们作指导,还有一些高级的软件供孩子们设计用,帮助和辅导他们完成任务。课的时间长,进展慢,但学生会体验到合作带来的快乐,获得一次次失败总结到的经验,体验到不同的方法产生的不同效果,美国的老师会不断鼓励学生,让他们去创造、学习,因为这正是这个课程的魅力和作用。

还有关于IB课程:“培养怎样的人,用多种知识来点亮孩子的未来。”这是IB课程的要求。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交流的人,善于思考的人,善于平衡的人,善于照顾别人的人,善于提高风险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每天与学生有对话等等。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发现一片新的土地,不是因为你有新的想法,而是你有新的眼光。我们如果有新的眼光,就能找出一些新的方式方法。所以,这样的课程,尽管慢,但就是一种智慧的课程。

二、自主课堂——创新教育的不二途径

美国另一个慢的地方在课堂,我们走进美国课堂,发现他们一节课上的内容非常少,当时我真的觉得美国的教育太糟糕了,这么简单的知识传授,跟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无法比的,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材都极简单,相当于我们的三年级,而一些孩子连这样简单的内容也搞不懂。后来我询问了他们的老师,看到了他们的作品展示、猜想,也许正是这种“慢”成就了他们的创新

思维。

一所学校的墙壁上展出了他们上一节数学课的学单(每个人的都有)。每一张表格分为四个部分,有四个空格:

1.要求写出你是怎么想的。

2.用图画画出来,表示你的计算过程。

3.列出这道题目的算式。

4.用刚才的图画编写一道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年级的孩子,题目是一位数加法,很简单,但这四个要求其实是不简单的,它极好地暴露了孩子们的思维,能知道每个孩子是怎样想的。这张学习单我特别喜欢,我认为这样的学习单才是有效的学习单。

我想上课时老师一定是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因为我看到了全班每一个孩子的作品,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完成从思考方式—画图暴露思维—解题方法—语言表达的全过程,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展示在墙上,当孩子们课余去看自己和别人的作品时,则是另一种再学习的过程。这跟我们比就不一样了。我们也有学习单,而我们往往一半孩子没完成就草草收场,因为要接着上后面的内容,要做非常难的练习,我们课堂的时间不够,我们要做到高效。我想他们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上课可以不着急,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学会,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自由地发挥想象,自由地进行画、摆、说、涂、编等等,才能够让孩子逐渐地表达自己的创造性的想法,从小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这是创新的一种萌芽。

三、实践活动——创新教育的必需平台

如果说前两者创新是与教师和教室相关的内容,那么,最后一种则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自主行为,那就是他们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小学还是高中,美国有一类是根据学生自己喜欢来选择的课程(如同我们中国现在的社团课程)。

在一所中學,老师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剧场,我们看到一群孩子在认真地布置舞台,老师介绍说:这个舞台剧的背景设计,孩子们已经用了一整个学期,这个月是最后的展示月,他们要把这个背景全部布置好,和另一个社团配合进行一场高规格的演出,给全校孩子和他们的家长看。我们看到他们的背景很复杂,有很多有创意的设计,可以活动,可以拉伸,可以改变,太奇妙了,他们的老师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说。而担任这次导播音响的是另一个团队,这些孩子都长时间地在这个剧场里很细致地合作着,完成自己的工作。我们采访了几个孩子,得知除了上课,他们几乎把这个学期所有的时间都泡在这里,看到他们熟练地操纵着各种“高大上”的机器,那种专注和专业令我们刮目相看。特别是当我们知道那些演出的孩子,不但自己排节目,连服装也是自己设计的时候,我们真的被震撼了,因为服装很漂亮,很有个性。他们表示,从化妆、排练、服装到门票的设计,都是孩子们自己完成。

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但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他们所要的是享受中间创造的快乐,享受中间合作的过程,更享受自己的想法被采纳的成功感,他们的老师是允许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现实的存在,这才是开设这些课的真正目的。

在美国,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实践活动,允许学生用一周、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看上去他们的课余时间太空闲了,自由散漫得很,没有效率,按照我们中国家长的话说是不务正业,不好好读书,但就是这样的过程,是他们最好的一种实践、体验、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很多学生还表示,这就是他们未来想从事的职业。

由此,我也在想,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否可以在创新教育上加强,让学生有更多的自己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一是给学生创新的空间。目前的中国基础教育,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加大难度,学生除了学习和例题同等难度的内容,大量的时间是花在解答难题上的,孩子没有自己可以思考的空间,极少可以找点创新的内容去实践。如果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我想孩子们是会去发挥自己的创新天赋。当然作为学校,也要给孩子动手操作的地方,比如制作间、手工坊,从另一个角度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二是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所有时间都是被安排好的,这是中国很多孩子的学习常态,他们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去培训机构的路上,他们是被学习的一代,他们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所有的孩子都很忙,行色匆匆,家长们更是不会给他们干闲事看闲书的机会。如果我们把时间让出来,让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时间,这样孩子们才会我的学习我做主。

三是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小学的孩子毕竟还小,学校还是要做好适当的引导,如为他们开发一些课程,给予一些研究主题,配置一些辅导员,搭建一些展示平台,这样才会激发孩子的创新

潜能。

总之,我认为,学习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就要立即行动,以便达到目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就是思考、行动、创造的结合。这种现象从课堂延伸到整个社会上,从而会成为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也是他们成人后变得不断探索与研究的习惯和动力。

猜你喜欢

老师孩子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