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翰林家学院:给予儿童最真挚的款待

2019-09-17杨春芳

江苏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儿童成长跨界融合课程改革

编者按: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是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第一所公办小学。办学10年来,学校充分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秉承“为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人才而奠基”的教育理念,以“华夏根基、国际视野、领袖胸襟、平民情怀”育人目标为主线,以“家国情怀、家园视域、家学传承、家居生活、家长参与”课程文化为主导,建构“家学院·课立方”学校课程体系,引领儿童在实境体验与跨界融合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摘 要】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依托“办在大学城,人在课中央”的办学文化,践行“跨界、融合、创新”的前瞻策略,贯彻“上下联动、左右互通、兼容并包”的设计思路,为儿童量身定制具有文化向度、儿童深度、生长维度的“家学院·课立方”课程,促使儿童获得跨维度、跨视域、跨文化的关键学力与人生经验。

【关键词】课程改革;跨界融合;儿童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0-0067-02

【作者简介】杨春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江苏苏州,215123)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名教师。

经验即财富,丰富经验即增进财富。于学校教育而言,如何丰富儿童经验、增进人生财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议题。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依托“办在大学城,人在课中央”的办学文化,着眼“单学科相加—多学科相间—跨学科相通—超学科相融”的课程建构思路,开启了“家学院·课立方”的学校课程建构行动。

一、课程文化: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浅显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的关系,阐明了教育宗旨。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自己几十年从事教育活动经验的高度概括,也是他对现代教育的创造性阐释。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创办于2009年9月,地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国家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核心区域,为近30所中外高等院校、纳米园、研究院所环抱,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办在大学城内的国际化小学”。翰林小学一直以来坚持的办学文化正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校本化传承,“家学院·课立方”课程体系建构则是“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在课程改革层面的具体体现。

除了传承和发扬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精髓,翰林小学还致力于课程文化的持续创新。为此,学校课程建构充分借力“三大优势资源”,丰盈“家国情怀、家园视域、家学传承、家居生活、家长参与”理念,形成“家学院·课立方”课程文化与特质。一是借力“高等教育示范区”优势资源,通过“玩转大学城”“行走纳米园”“朋辈微课堂(大学生牵手课堂)”“我跟老外Say hello”等引智行动计划,将“家园视域、家居生活”文化延展;二是借力“博士爸爸工作站”优势资源,在原有“博士爸爸来上课”课程的基础之上,组建“翰林家长共同体”,开设亲子志愿课堂、创意行走课程、跨界融合课程,将“家学传承、家长参与”文化进行升级;三是借力优势资源,翰林10年,亮出了一张又一张教育名片——“翰林摩天轮”教师教育、“翻转课堂”智慧教育、“利他德育”品格教育、“博士爸爸工作站”家庭教育、“两动一静”特色教育……这些都是翰林小学课程建构的优质文化。

二、课程目标:拓展儿童发展的宽度与深度

首先,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中建构的产物,学习应该在具体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展开。由此,学校应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引导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索知识,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其次,人类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趋势,亦迫切需要培养儿童广阔的认知视野和在未来社会中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可见,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应当是基于整体的、立体的具体情境。当今,教育大生态内涵丰富,从学习内容角度来说它包括跨学科、主题式、项目化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复杂情境的关系;从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学习环境关系的角度来说,则是强调构建“三位一体”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教育生态。因此,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仅只发生在学校内,学校、家庭、社会所构成的教育大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得到重视。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各类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人才、海外归国人才子女纷纷入读翰林小学,学校成了“多元文化聚集地”。

一是“家学院·课立方”课程体系基于儿童本位、依托区位优势、借助家长资源,严格依照课程标准设置课程和制订方案,开齐开足所有规定的国家课程,让学科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让课程难度符合儿童年龄特征;二是二次开发国家基础课程,以教育者的眼光,对国家课程进行合理地选择和改编,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创造性地开发并实施国家课程,实现由“理想的课程”向“现实的课程”转化,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三是以“跨界融合”的视角创新实施地方校本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类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地教学,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促使学生借助整合的项目学习获得跨视角、跨维度、跨文化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让课程由狭变广、由静转动、由内向外,让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成为自由生长的课堂。

三、课程设计:基于关键学力的培育与提升

办学10年,翰林小学践行“跨界、融合、创新”的前瞻策略,贯彻“上下联动、左右互通、兼容并包”的设计思路,聚焦“基于‘翰林家学院文化实践学校课程体系重构与学习方式转变的校本研究”,让“家学院·课立方”课程更具生长维度。

“家学院·课立方”课程体系立体重构、系统开发、特色呈现,涵盖了“加课程”“+课程”“嘉课程”“家课程”四条主线。“加课程”将国家课程根据学科门类与共性、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等有机分类,更明确地指向儿童关键能力的培养;“+课程”从学科主线、项目统整、混合探究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将国家课程的实施纵深化、特色化、个性化;“嘉课程”将节日、社团、环境、经验等课程序列化;“家课程”则充分依托学校特有的“博士爸爸工作站”的家长资源,创意开展系列行走课程。“家学院·课立方”课程体系还划分出“哲学系”“文学系”“理学系”“创学系”四个板块。四个板块划分的依据如下:一是根据国家课程对学科进行分类,更明晰地指向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二是不同板块分别对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哲学系”板块主要对应儿童的“社会参与”;“文学系”“理学系”课程主要对应儿童的“文化基础”;“创学院”课程主要对应儿童的“自主发展”。三是充分体现学校文化特点,翰林小学秉持“办在大学城,人在课中央”的办学文化,对课程板块进行“院系化”划分,让课程建设更具区域特色与学校特质。

总之,翰林小学始终坚持大课程观的理念,让校园内外“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人人享课程”,让每一个教师、学生、家长都成为课程的学习者、整合者、创造者。翰林小学提供的高品质、多样化、可選择的课程,不仅是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彰显,更是学校、教师与家庭给予儿童的最真挚的款待。我们始终饱含着热切的期许,希冀着这种款待能让每一位儿童都感受到爱与尊重,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丰富的滋养,都能在此尽情地舒展与绽放。

猜你喜欢

儿童成长跨界融合课程改革
电视广告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研究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IP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实践与资本抉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开展礼仪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研究
基于学生成长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