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大消费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019-09-17◎王

农业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消费率消费结构农村居民

◎王 晶

一、消费需求不足延缓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分析

消费需求不足体现在消费需求总量不足和消费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一方面,消费需求总量不足,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下,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单位价值和总价值以及企业所获取利润的能力都降低,企业生产积极性也就不断下降了,面对这种情况,企业会逐渐减少对新产品的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规模和投入量,最终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企业生产最终是由消费所决定,消费能力下降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同样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消费结构也很难发生改变,市场上的生产企业的盈利水平也就基本保持不变,也就是说需求结构如果没有发生改变或者改变的程度比较小,那么对于产业结构而言,其也就不会发生变动或者是较大的改变。总而言之,消费需求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不利影响,因而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消费需求总量不足

选择最终消费率 、居民消费率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三个指标来衡量我国消费需求总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的是投资和消费,但从目前情况看,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投资。与投资相比,我国消费增长速度还是比较缓慢,其具体表现就是最终消费率低和消费需求总量不足。从总体上看,1978-2015年我国最终消费率是下降的;从具体年份上看,1992年以前我国最终消费率均在60%以上,最终消费率最高出现在1981年,数值为67.1%。1993-1998年最终消费率则降到60%以下,在1999年、2000年、2001年又上升到60%以上,2002-2005年则又下降到60%以下,2007-2013年下降到50%以下,期中最低值为48.2%,时间是2010年。

从图1中可以看到: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2015年,在这近4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都没有发生太大幅度的变化,其比值大体上都处于同一水平,即在50%这一数值周围波动。这一数值不仅与世界发达国家有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落后的。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居民消费率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率是34.1%,这一比值不仅低于美国、日本、德国这些世界发达国家;也低于巴西、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图1 中国居民浪费率变化图(1978-2014年)

图1表明我国消费水平总体上还是比较低的。为了进一步分析消费需求总量不足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我们将居民消费率看成是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的总和,由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可知,居民收入越多,消费也就越大。在中国,一般来说,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而言,年收入通常会比城市里的家庭收入低,那么农村家庭用于消费的比例也就会相应的减少,农村家庭的各种消费总和也会比城市里的家庭要少。在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209.8 元,到了2016年,这一差距扩大到21253 元,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也陆续颁布实施有关政策,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存在,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加上长久以来所形成的消费观念的影响,使得农村居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很难转化为有效消费需求。

2.消费结构不合理

消费结构升级是指消费结构从较低标准向较高标准升级,具体来说:一方面,先前花在不同消费品上的花费比例保持不变,也就是消费结构不发生改变,改变的是消费的主要大类,即由较低类别向更高类别改变;另一方面,在之前消费的比例结构发生变化,并不断有新的更高层次的项目进入消费者的购买活动中。计算2002-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三种消费结构(见表1),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总额中,用于生存型支出所占比例都是最大的;二是同一年份,生存型消费支出所占比例,农村要高于城市;三是即使农村居民生活逐渐富裕后,农村居民用于花费在享受型类别的消费支出总额和用于花费在发展型消费支出总额占居民全部消费总额的比例也不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表1 2002-2014年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对比(单位:%)

二、扩大消费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一,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首先,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生产要素向市场化发展,积极将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投入到收入分配的体系中,进而使每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权益都得到有效保障。其次,积极运用国家法律范围内允许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相应的合理合法的税收手段对城乡居民的收入进行有效调节和分配。如对高收入者进行有效税收控制,而对低收入者给与适当的日常生活补贴。最后,减少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

第二,合理布局乡镇企业产业分布,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我国乡镇企业的产业分布的实际状况来看,多数产业是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为了达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总目标,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乡镇企业的产业分布进行合理布局,如对中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乡镇企业给与适当政策倾斜、实施技术援助,一方面通过加强企业管理等措施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升级改造提高其产品质量,进而促进该地区产业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对当地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达到提高该区域农村居民收入的最终目标。

第三,推动劳动力市场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现阶段,对农村实施优惠政策,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总额和个人可支配收入,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只有消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通过建立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才能保障劳动力资源在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最终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因为产业结构升级后,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其他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但可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有利影响,进而扩大消费需求总量,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增长,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第一,提高社保资金筹集力度。在筹集社保资金方面,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进行筹措,从而使保险金能够按月按时足额发放支付,在执行过程中坚决不允许占用个人账户资金,循序渐进完善和做实个人账户。对个人账户进行有效监督和科学管理会让普通劳动者产生一种对生活的信任感和稳定感,并由此得到一种对消费需求的高层次追求感。

第二,完善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对农民土地进行征收后要及时足额向农民发放土地补偿金,并对农民进行科学引导,对农民土地补偿金的使用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保障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能够在短时间内积极有效加入社会保障体系之内,降低农民因失去土地而造成的不必要担心。除此之外,还可以直接利用土地补偿金为这部分农民及时缴纳社会保险,进而保证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基本生活来源地连续性。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的相关法律制度和规范条理。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必将带来之前没有遇到过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由此会引发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的社会风险,这就对政府或相关管理部门在防范和化解这些社会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法律保护和政策倾斜,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教育补贴制度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的有效实施。消除和缓解居民对未来生活的过分担忧,激发其消费信心和欲望,进而有效推动社会需求和消费增长。

猜你喜欢

消费率消费结构农村居民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最优消费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我国经济消费率问题探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浅谈我国投资与消费关系现状
新常态下江苏居民消费升级与经济增长潜力研究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对发展低碳会计的建议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