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城市农民工消费状况的实证分析*
——基于武汉588份调查问卷

2019-09-17郑玉刚

农业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名牌衣物农民工

◎郑 勇 郑玉刚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自改革以后,身处在乡村、集镇、县城乃至中小城市的人们就背起行囊,远赴他乡,为了自己美好的生活去大城市“淘金”。由于他们的户口并不迁往所在打工城市,所以一般称为“农民工”。 本文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农民工产生的根本原因为依据,把农民工定义为:户籍仍在农村,进入城市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 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

这些农民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是他们创造了价值,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而且他们在当地的消费也拉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了那个城市。但是他们所作的贡献往往被人们忽视,他们的生存状态也堪忧:没有户口,意味着没有一切城市居民享受的福利。医保、养老等等社会保障缺失。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从国家层面上来讲,需要了解这些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生产、生活状态,以便于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而农民工的消费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的城市发展上,都有必要去研究探讨它。通过笔者的调研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在大城市当地的消费所占比重很大,已经超过了其寄往老家的钱款和物品。这是一个不容小视的现象。说明他们在顽强和逐步地融入大城市。这无疑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掌握了他们的消费特征和状况,政府可以制定出可行的产业和商业发展政策,适应他们的需求。再者,这些农民工普遍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缺失,带来很大隐患。我党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要让全体民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要建成小康社会。那么这些处在城市边缘的群体,确实需要我们关注,也非常必要去关注他们。因为他们是我们国家创造财富的一个群体,是一个将要融入城市,为我国城镇化做出贡献的群体。

二、问题和假设

根据笔者参与的大城市农民工消费状况调研的结果,笔者发现,多数身在如武汉这样的大城市的农民工的消费还是处于较低的层次,按照恩格尔原理来说,农民工主要的消费还是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如食物、住处等。但是对子女儿孙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这是到大城市后观念和眼界的变化,是和留在农村的人员不一样的。年纪大的流动人员对衣服的消费是能凑合就凑合,而年轻一代则崇尚名牌,在经济允许下会购买名牌服饰。在地域方面,农民工的消费主要是在工作城市,而不是寄回老家消费,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笔者发现,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工商业者比建筑工人、服务业者的收入要高,和我们一般的观察是一致的。年龄则是随着青年到壮年,收入在增长;过了壮年期往后,则是随着年龄增长,收入在下降。消费则是决定于收入的高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以及职业类型的不同,消费方式会受年龄的影响。农民工最薄弱和企待解决的是他们的养老保障问题和医疗保障问题。

由此,我们做出一下几个主要的假设:

假设一:农民工消费的很大一部分依然是生活必需品。

假设二:农民工大部分的消费在武汉当地。

假设三:受教育越高的人得到收入越高,消费水平也更高。

假设四:从事工商业者或者个体商户这些自主生产经营者要比打工人员收入高,消费高。

假设五:在购买名牌衣服的群体中,主要是年轻人、工商业主和个体业主、受教育程度高的人。

三、数据和模型说明

(一)数据说明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2年下半年对武汉市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状况的调查,调查人员主要有四类:建筑工人、餐饮服务业雇员、工商业主、个体工商户。地点是武昌的洪山区某建筑工地、江夏区政院小区饮食街、汉正街。时间是2012年10月份。发放问卷620 份,回收有效问卷588 份,有效回收率95%。

(二)模型变量

为了考察假设三和假设四,本文用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和年龄对收入做了回归分析,用收入、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年龄对消费做了回归分析。

1.收入模型

设定以下变量:收入水平-income;职业类型-job;教育程度-educ;年龄-age

收入水平我们采用这次调研的所有有效问卷的平均每月的收入这个指标。

职业类型,据笔者观察,个体工商户的收入调查比较有效可信,而私营商户的数据可信度偏低,建筑工人和服务员的也比较真实。而且个体商户的收入和其他三类职业差别很明显。故笔者把个体商户的设为1,而其他职业设为0。

教育程度就按我们设定的问卷类型共分为文盲(1)、小学(2)、初中(3)、高中(4)、大专(5)、本科以上(6)。

年龄,根据逻辑和观察现象,应该是非线性的曲线模式,我们设定为年龄和年龄的平方。

2.消费模型

设定以下变量:

总消费水平—cosume;收入—income;职业类型—job;教育程度—educ;年龄—age

其中,其他变量我们前面已经说明,这里消费我们采取的是流入人口在当地每月的平均支出来反映。

四、实证分析

(一)整体月均收入和月均消费支出

表1 整体月均收入和月均消费支出 单位:元 (n=588)

从表1我们看出,被调查农民工的家庭收入状况还是很乐观的,月均收入已经接近1 万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调查样本总共588 份,其中汉正街个体和私营商户占了三分之二强,建筑工人占了三分之一弱。所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的月均收入比较高,有商户收入高拉高平均值的因素。但这不影响我们的主要结论。可以看到:在收入的支配中,武汉当地消费占到38.3%。储蓄及其它占到了50%。而储蓄和其它的一大部分,如果该家庭长期生活在武汉的话,应该也会留在武汉。我们可以预测,将会有40%-80%的收入会用在武汉市。这样,农民工的消费支出每月将在4000-8000左右,对武汉市的消费将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对武汉市经济的拉动也将产生不可小视的作用。另据我们的调查资料显示,在汉工作的人群,多数学龄子女上大学都选择武汉的高校,便于照顾和联系。而且他们对其子女的教育投资是很大的。这笔教育方面的支出,也会拉动武汉当地的消费和经济。但是也足以说明,农民工已经把消费的主要地从老家转移到了武汉当地。这对于武汉当地经济无疑是一件可喜的事。从表1,我们大致可以证实假设二是成立的。

(二)消费支出的结构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民工的支出还是以食品消费为主,占到总支出的43%。房租占到了29%,这两项构成了农民工在汉生活成本的一大块,总共占消费支出的72%,近四分之三。说明在汉农民工的消费主要还是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购买衣服的比例小的可以忽略。在当地其他支出项里,我们的问卷设计有:购买电器的支出、手机费支出、娱乐费支出、人情往来的开支、上网支出、医疗支出以及子女的教育支出。我们后面还会详细分析这几项的结构状况。但是在总支出里,这么多项目只占总支出的不到四分之一,说明流入人口的消费还是很低端的,中高端的消费很少。从表2,我们可以证实假设一是成立的。

表2 整体消费支出结构 (n=588)

(三)购买时尚商品(高端消费)的状况

1.整体状况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购买名牌衣服这一项调查正是在汉正街调查中有,所以有效样本数是431份。在这431个样本中,其中经常购买知名衣物的占6.7%,会部分购买的占15%,很少买的占24.4%,从来不买的占了53.9%。从这里可以看出,购买知名衣物的还是占极少数。而大部分都是不买名牌衣物的。这说明农民工的高端消费还是“一块空地”。等待着商家区开发,但是这要以提高他们的总收入以及抚平收入差距为条件。当然不同职业和年龄段对于知名衣物的消费还有不同,后面我们会分析。

2.分组别的状况

(1)不同职业类型。在不同就业类型人群中,购买品牌衣物的集中在私营个体工商户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上,他们总共有181 人会去买品牌衣服,占到购买品牌衣物的人数的90%。但是经常购买品牌衣物的人群还是少数,占总人数的6.7%。原因除了收入挂钩之外,还有职业的性质。上面我们分析了,商业服务员的月均收入是不高的,是2300 多。但是这个职业的人员有从众心理和跟随心理。还可能有职业的要求因素。服务行业一般要求员工外形穿戴要体面和整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服务类员工喜欢去购买品牌衣物。

(2)不同教育程度。按教育程度分的人群购买品牌衣物的情况和我们大家猜测的一致,在其组内来说,从未上学到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到本科以上购买品牌的比例分别为:17%、27%、45%、63%、75%。大学学历的群体购买品牌衣物的几率最高。但是他们不是主力。因为本科以上农民工在总人数中所占比重很小,只有8 个人。从这方面来说,政府还是要加强对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会去有更高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

表3 不同年龄组购买名牌衣服状况 (n=431)

(3)不同年龄段。从表3可以看出,基本上买名牌和会部分买名牌的人数主要集中在20-29、30-39年龄组。这两个年龄组基本购买名牌的比例是所有年龄组的近83%;会部分购买的比例占所有年龄组的63%。他们是消费主力。13-19年龄组,消费数量虽然少,但是买名牌衣物的比例却占到了四种情况的近三分之一,购买数量少,看的原因是收入偏低所致。尤其是20-29年龄组,这个年龄组的104 人中,46 人会购买名牌衣服,占到了44%的比例。看来消费名牌衣服的人群主要是青壮年,40 岁往上的群体一般是很少买,甚至不买名牌衣服的。

以上分析证实了我面前面的假设五的内容,购买名牌衣服的主要是年轻人,工商业主、个体业主和高学历者。

(四)回归模型

为了深入了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与他们的教育程度、年龄以及职业之间的关系,我们还有必要建立计量模型去考察。

1.变量说明

(1)收入模型。通过上面的表3和表5以及教育对收入的叙述,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农民工的收入与其职业类型、教育程度以及年龄是有一定相关关系的。我们尝试建立模型观察收入和职业、教育以及年龄间的相关关系。

因此设定以下变量:

收入-income;职业类型-job;教育程度-educ;年龄-age

收入我们采用这次调研的所有有效问卷的平均每月的收入这个指标。

职业类型,据笔者观察,个体工商户的收入调查比较有效可信,而私营商户的数据可信度偏低,建筑工人和服务员的也比较真实。而且个体商户的收入和其他三类职业差别很明显。故笔者把个体商户的设为1,而其他职业设为0。

教育程度就按我们设定的问卷类型共分为文盲(1)、小学(2)、初中(3)、高中(4)、大专(5)、本科以上(6)。

年龄,根据逻辑和观察现象,应该是非线性的曲线模式,我们设定为年龄和年龄的平方。

(2)消费模型。通过上表4和表6以及教育对消费的叙述,我们也可以看出:农民工的消费与其收入、职业、教育程度和年龄也是有相关关系的。我们也尝试建立消费与这几个变量之间的模型。

因此设定以下变量:

消费-cosume;收入-income;职业类型-job;教育程度-educ;年龄-age

其中,其他变量我们前面已经设定,就是消费我们采取的是流入人口在当地每月的平均支出来反映。

2.模型建立和检验

(1)收入模型我们设为:

我们做如上的线性模型,通过eviews 软件回归方程,发现只有job 通过t 检验,比较显著,而教育和年龄及年龄平方均不显著。通过异方差检验,发现有异方差问题。我们采取用残差绝对值倒数(加权最小二乘法)的方法处理,得到的结果是:各变量均通过了t 检验,而且方程拟合度较高,F 检验现实方程整体显著。

从上面的模型方程来看,职业类型对收入的决定其主导作用,从事工商业拥有自己产业的商户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的收入。排在第二位的是教育程度的差异,系数也很高。说明教育以致人力资本的投入,是会获得较好的收益。年龄上呈现负系数,说明年龄和收入整体呈现负相关。但是年龄的平方值呈现正值,说明年龄和收入间是呈现“倒U”型关系的,先是随着年龄增长,收入会增加(如前所述,13-19收入较低,20-29 收入陡增),然后过了40 岁,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该方程也基本符合我们的逻辑观察。

(2)消费模型我们设定为:

我们照样还是先做如上的线性方程,通过eviews 软件直接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的结果也是不理想,只有职业显著,其他项不显著。还是用残差绝对值倒数(加权最小二乘法)处理,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各项指标均通过检验,方程拟合度很高。

从该方程可以看出,教育对消费的影响最大,系数为1533.76,说明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消费力越强。职业类型排在第二,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年龄基本上和消费成正比,这个可能与我们所选数据有关,我们选的数据是支出。一般年龄越大,家庭负担更大,支出越大,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消费越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出乎我们意料,系数非常小。但也是正相关,基本与理论相符。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数据分析和建立模型,我们得出下面一些基本结论:

第一,在如武汉市一类的大城市的农民工,他们在工作城市的消费潜力不可小觑,引导得当,会对该大城市的消费经济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而且他们的消费支出地也从以前主要是在老家转变为工作地。

第二,自主创业的农民工收入和消费明显高于其他打工性质的群体,说明城市政府可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引导外来人口在当地创业安居,更大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且调查中也显示,这部分人口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往往都会置业买房,把户口转为武汉当地的。这为城市化的发展增加了动力。故笔者建议,优先让自主创业型的流动人员进入城市,更多地融入城市里来。

第三,城市政府应该加大对外来人口以及市内青年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培训和教育投入,这在将来会为该城市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四,无论是从收入,还是消费,乃至知名品牌的消费,我们看到都是20—39 间的群体是主力,所以政府也应该更加关注这个年龄段的农民工,因为他们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消费大军。

猜你喜欢

名牌衣物农民工
撕名牌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企业名牌
保暖的衣物
动脑筋,仔细看
女人衣物寄存公司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