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核心习惯 打造班级规范之舟

2019-09-12吴金凤

魅力中国 2019年17期
关键词:整理劳动习惯

吴金凤

(瑞安市马鞍山实验小学,浙江 瑞安 325200)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我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但是哪些习惯可以作为首要的重要的习惯培养,又如何培养呢?我一直思考着,实践着。

在阅读《习惯的力量》一书时,书里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关注:一些习惯比起其他习惯在重塑商业和生活方式上更有影响力,它们就是“核心习惯”,影响着人们的工作、饮食、玩乐、消费和沟通方式。核心习惯能启动一个进程,久而久之将改变一切。其中“核心习惯”四个字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

“核心习惯”具有的特征是:最重要的习惯是那些自身变化后,会驱动和重塑其他行为模式的习惯。最重要的习惯即“核心习惯”。它会驱动和重塑其他行为模式,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点。

结合“核心习惯”的特征,我开始寻找班级孩子的核心习惯。

一、盘点日常行为,捕捉核心习惯

盘点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一幅幅不尽人意的场景浮现脑海:课前领读慵散拖拉、上收作业不及时、水杯、文具盒等没有及时归位……纵多的不良习惯中,哪个是核心习惯呢?参对着核心习惯的特征及作用,经过仔细分析后,我确定课前整理习惯作为孩子们的“核心习惯”进行培养。

二、在有条不紊中展开实践

(一)开展主题班会,统一认识,启动习惯的培养

1.确定主题:学会课前整理

通过一节主题班会课,我和学生共同确定当月习惯养成的主题为课前整理。在班会课上,孩子们经过商讨,确定课前整理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要求和规范。

2.商定监管机制,明确奖惩

必要的监管机制与奖惩手段是新习惯形成与维持的保证。主题班会课上,我与孩子们一起确定了监管机制:两个孩子被推荐为班级课前整理习惯养成的监管人。全班达成了奖惩制度:做好课前整理作为参评每月金马小卫士的资格,做不到的则自主选择做一件家务,记录劳动过程和体验。

(二)循序渐进,及时纠正,落实习惯的培养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个人的意志力和他人的监管力的合力作用而缓慢、稳步地提升与落实。

如第二天早上,孩子们都牢牢地记住了课前整理的事情,但到了下午第一节课下课,有几个孩子忘了课前整理,冲出教室玩去了。我马上给予温馨提醒。但第二节课课间依然出现没有做好课前整理的孩子。当天,七个孩子按照规定回家做家务,写体验感受。

第三天早上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做到课前整理。下午,有两个孩子的名字被写在了黑板上,并注明原因。下午托管结束,大部分孩子做好整理离开教室,有几个孩子经同学提醒,回教室整理。

第四天早上,一点“事故”都没有。到了下午第一节课,几个孩子纷纷向我“投诉”,说有三个孩子没有做好课前整理,他们还向我提建议:桌子上放橡皮、美术书的,可否原谅一次,理由是下午第三节课是美术课,要用到橡皮、美术书。大部分孩子们正在养成课前整理的习惯,还能关注整个班级的整理情况,自觉意识不断加强。

(三)树立榜样,多方表扬,强化习惯的培养

榜样和赞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正面强化好习惯的养成。我每天及时表扬班级里课前整理做的好的孩子,我还积极邀请家长给这些孩子点赞。

有一天,我在班级的v校上看到有些家长把孩子在家劳动的照片发上去分享,我立即给予支持和鼓励,希望其他家长也能积极参与。第二天我在班级里就此事表扬了这个孩子。

就这样,课前整理习惯一直坚持着。在一个周三的早上,我们班被管理常规的老师表扬了,班级的照片被展示在学校老师的微信群里。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孩子们。孩子们听后,特别高兴,都表示以后要一直这样做。

三、在具体实践中进行调整

(一)遇到特殊的学生,及时了解违规原因,“对症下药”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规则意识薄弱者有之,因为家长的过多助力,孩子不把自己的事情当回事者有之。班级的一位女生当天没有做到课前整理,但回家也没完成劳动,更不用说记录过程和体验了。我打电话给家长了解情况,家长希望我严格按照班规处理。最后我借助其他孩子之力,巧妙地和这个学生谈话,最后女生在全班面前郑重承诺,当晚回家劳动并记录。第二天她果然完成了任务,而且从那天起都能自觉完成课前整理。又如当习惯培养遇到再三做不到的学生,也让班主任为难。碰巧有一天作业挺多的,这个孩子当天还要上培训班,他打电话给我申请不写劳动过程和体验,我耐心地与孩子沟通,最后他决定按规则完成。

(二)遇到不理解的家长,真诚沟通协商,完善规则

当大部分孩子都能自觉做好课前整理的时候,还是有那么几个孩子经常回家劳动,写感想。家长有时难免心疼孩子,继而对老师心生责怪。所以第二周的周末,我在班级群发信息,希望家长对班级培养学生课前整理习惯的规定谈谈看法和建议。很多家给予支持,几个经常回家劳动的孩子家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建议没做课前整理当天回家劳动挺好,但是每次劳动后进行记录,比较辛苦。我与他们沟通后,最后达成一致看法,一周累计三次没做到课前整理的孩子,当天回家劳动,周末记录一次劳动过程。

四、在不懈努力中渐渐收获

(一)习惯终成自然,课前整理习惯最终形成

到了第三周,每个课间,做好课前准备成了学生下课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当我看到整齐的桌面,就欣慰地拍照发到班级的V校上与家长分享。

有些孩子看到V校上其他同学的劳动照片,也要回家劳动发照片传V校与同学分享。所以现在在V校上看到的劳动的照片,几乎都是孩子们自愿参加的。

(二)习惯带动习惯,其他好习惯悄然养成

随着课前整理习惯的养成,与整理有关的其它一些习惯也在水到渠成中养成,比如整理柜子,整理书包,整理文具盒等。每周二下午随机评比“最美书包”“最美文具盒”“最美柜子”评比,成了学生最关心的事。

五、总结与反思

(一)理论引导,捕捉核心习惯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前整理习惯是我根据班级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选择和决定。以学生为本,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经过仔细思考分析,捕捉到核心习惯,让它起到杠杆的作用,跷动这个习惯,其他与之有关的习惯就慢慢地重塑了。

(二)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汗水和智慧的结合

确定核心习惯后,老师事先要设计好一系列的实施步骤,然后根据班级落实的实际情况,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微调。特别是新的习惯培养的开始几天,班主任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亲自引导孩子们去坚持习惯,对孩子的习惯进行及时表扬和督促。坚持到一定的时间,等大部分孩子慢慢地养成习惯了,教师才可以一步步放手。直到孩子们不仅能自觉完成,还会积极帮助老师和管理员监督,甚至为老师出谋划策,这一种良好的习惯才算基本养成。

(三)家校合力,使孩子的习惯养成更顺畅

一个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全方位、系统化的工程,需要老师给予帮助、支持,同时也需要家庭付出时间和行动。有些孩子的良好习惯相对来说比较难养成,这更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沟通,相互支持,听取彼此的建议,形成合力,达成一致,孩子在学校习得的习惯在家得到强化,逐渐改变坏习惯,代之以新的好习惯。在家不听从教育引导的孩子,教师出面跟孩子沟通,孩子感受到被重视,也能对自己的行为习惯重视起来。只要家校合力,孩子的习惯养成更顺畅。

一种好习惯的养成谈何容易。难点之一是它具有反复性,必须有一种长期的便于操作的措施和手段巩固。现在,我在班级的管理岗位上常设课前习惯管理组长,抽屉整理检查组长,柜子整理检查组长。让良好的整理习惯成为一台杠杆,撬动孩子其他习惯的重塑,护育学生更好地成长。

猜你喜欢

整理劳动习惯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