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控制视角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研究

2019-09-10黄胜华

商讯·公司金融 2019年27期
关键词:公共财政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促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预算绩效评价可以为单位运营活动提供衡量准则和依据,并以此考核单位、部门以及员工的绩效,优化单位内部管理机制,增强对职员的约束性,提升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益,帮助事业单位实现财务预算战略目标。然而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通过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可行性策略,以促进事业单位职能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控制视角: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研究

一、基于内控视角,事业单位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提升预算管理的水平的要求

事业单位加强对预算管理各环节的绩效考核,可以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事业单位传统的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更多关注的是财政资金管理的规范性,而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环节管理不足,如资金怎样使用、使用效果等,缺乏科学的考核衡量标准,即预算管理量化不足,由此导致单位的资源调配缺乏具体的规范操作体系,易造成资金、资源损失。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可以对各个环节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如果执行不到位,可以及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向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提升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有利于提升财政工作的质量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机制的不断完善,其财政支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事业单位加强财政收支的管理,保证收支资金利用的有效性,离不开预算绩效管理。预算绩效管理,能够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发展战略相适应,提升各期绩效预算编制的衔接性。绩效预算管理是一种全员控制、全方位、全过程控制体系,在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下,可以将事业单位的资源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监控中,可以实现优先资源的重新整合分配。事业单位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实现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收支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大预算支出绩效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保证财政资金的科学流转,提升事业单位财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绩效管理认知不足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首先需要设置合理的预算绩效目标,这是有效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保障。单位在设置预算绩效目标时,一方面需要结合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另一方面要分析了解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并对各个部门下一年度资金需求进行合理的评估,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时为了省时省力,不注重对分析事业单位内外经济环境的全面分析,在编制预算时没有综合考虑部门特点,这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脱离实际,趋于形式化。除此之外,预算编制与各个部门息息相关,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但是在实践的工作中部门之间配合不足,影响预算编制效率:一些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绩效管理认知不足,在预算绩效目标的设定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使得预算编制的应用水平不高。

(二)预算执行不足,缺乏完善的审计监督体系

预算执行是衡量事业单位年度工作质量的关键,如果事业单位的预算落实度不足,那么预算编制的作用则无从发挥,编制是基础,而执行是编制效果的直接展现。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预算执行效果不佳,使得事业单位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实现预期目标,对于预算执行往往不够重视,使得单位的预算管理仅仅停留在决策层面,预算执行无法落地。另外,事业单位缺乏对预算执行的必要管控和监督,这使得单位的收支监管不严,容易滋生经费滥用现象。

(三)绩效指标选择严谨性不足

预算绩效考核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同时预算指标的选择还要注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绩效管理是将指标细化和量化,以此作为考核绩效的“标杆”。部分单位在确定绩效指标时,没有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和工作情况,指标设置主观性较强,因此在考核评价工作中以个人主观意志为准,过于灵活,从而使得绩效管理无法做到公平、公正,无法满足绩效考评的实际需求。另外,部分单位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设计不科学,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强,绩效管理人员在设计预算指标时,缺乏对各指标之间联系性的认识,这使得考评指标体系完整性不足,从而降低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

三、内控视阈角度,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路径

(一)以绩效为导向编制预算

制定预算编制计划是预算管理活动的首要任务,因此编制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后期的实施效果。首先,单位应科学地进行预算编制,对当前实行的预算定额以及项目库的预算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升级,克服预算执行过程中目标同结果背离的弊端,同时应结合单位的预算支出特点灵活地选择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弹性预算等多种预算编制方法;对于不同部门应根据其实际执行的业务特点来估测预算支出;其次,明确绩效目标,事业单位在确定绩效目标时,应对目标进行细化,既要有单位绩效目标,又要有部门绩效目标、个人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单位实施业务情况,以确保实施效率。

(二)健全预算执行环节的绩效监督机制

重视预算执行环节的绩效监督可以保障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效率,实现事业单位的既定目标。第一,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收支管理,完善用款计划,可以建立责任制管理体系,单位用款“谁支出谁负责”,以规范单位的资金支出。第二,应建立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专门负责预算绩效监督工作,如可以实行跟踪拨款制度,对项目的完成进度和绩效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并根据其完成进度和绩效情况来拨款,若發现预算执行存在问题,可以及时暂停拨款。

(三)完善决算环节绩效评价体系

决策是针对事业单位年度的预算执行结果而编制的会计报告,是对预算执行的总结。事业单位应重视完善决算环节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在单位全范围内采取绩效自评方法,通过绩效自评客观、真实地反映单位绩效目标的实施效果,结合绩效结果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发现绩效目标未实现,或者分析发现目标的制定缺乏合理性,应及时对目标进行重新调整,以此来加强单位的全面绩效自评。事业单位应不断创新绩效评价方式,提升评价质量。

(四)重视绩效评价结果和反馈的应用

绩效反馈是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工作的最后环节,也是较为关键的环节,通过绩效反馈,可以优化单位内部的管理体系,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有利于促进绩效的良性发展。事业单位可以预算绩效结果与奖惩机制有效结合,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根据考评结果实施奖惩措施,以保证单位内部管理的公平性,如果某部门预算绩效较好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超预算、无预算的部门进行处罚和整改,对一些指出了问题却没有及时进行整改,或对评价较差的部门应及时进行通报批评,做好预算增减工作,发挥绩效反馈效用:另外还可以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职员的薪酬、晋升等相挂钩,以此激励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考核管理的运用,能够全面推进单位预算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从而进一步增强预算管控效果,发挥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通过将绩效评价运用于预算编制中,能够促使单位的预算编制更加符合实际,为预算编制提供科学依据: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绩效评价对预算进行调整,使预算资金分配更加合理。在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为保证实施效果,应调动全员参与,提升单位整体成员的预算管理意识,促使单位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子林,基于阳光财政视角浅析公共预算绩效管理[J].财会学习,2017(2).

[2]曹劲.内部控制视角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乡镇事业单位会计.2018(5):237-238.

[3]黄晔.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 22):123-124.

作者简介:

黄胜华,宿松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安徽安庆。

猜你喜欢

公共财政研究
公司研究
区域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日本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关于我国公共财政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