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历史,让校园文化更显生机

2019-09-10王梦茜王俊文

教育家 2019年25期
关键词:中学师生学校

王梦茜 王俊文

“同文中学诞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之时,历经中华民族百余年苦难风雨,与民族同患难,与国家共呼吸,正如今天同文中学校园内十数株150年以上树龄的香樟一样,根固于地,擎天而立,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在《光明日报》上发文,如此怀念自己的中学母校——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那么,于一所百年名校而言,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摸索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怀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了同文中学。

走在校园里,能看到一幢幢素墙红顶的建筑在层层叠叠的绿意中隐现。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文书院、儒励课室楼、儒励办公楼,取自古训“见贤思齐,壮逸思飛”的思贤、思齐、思飞三栋教学楼,刻满警语箴言的先贤柱与静静矗立的方志敏烈士塑像……这一切都见证着这所学校的变化与发展。

历史是这所学校的根

“我很荣幸,我属兔,‘同文’也属兔,它比我大了96岁。”同文中学校长胡德喜2001年来校,2006年开始担任校长,今年是他在同文中学的第18个年头。“我是同文中学的第22任校长……”胡德喜同记者讲述起这所学校的百年历程。

同文中学前身为私立同文中学和私立儒励女子中学,分别创办于1867年和1873年,是美国基督教会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批教会学校,亦是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同文馆(现北京大学)在九江的分馆。150多年来,先后有十数万名学子走出校门。学校的校友墙上贴着著名校友的照片,有革命家方志敏、傅烈、谢贤庆,全国政协副主席邵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中科院院士杨叔子,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全,北京建筑设计院原院长熊明,我国第一代同步通信卫星通信系统设计者、解放军总参通讯部原副部长杨千里,医学翻译家王贤才等一批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呼应五四运动、收回外国租界、庆祝九江解放,在九江的历史图景中,同文中学的旗帜总是率先在浔阳街头猎猎飘荡。抗战时期,同文中学第六任校长熊祥煦带领全体同文师生迁至重庆丁家坳,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办学,盖草房当教室,掘井取水,校风、学风一如既往。胡德喜回忆起校庆时与当年那批同文学子的交谈:“他们虽已耄耋之年,但一谈论起熊校长当年在山坡上铲出的‘法古今完人,养天地正气’10个大字,仍然慷慨激烈。”

胡德喜告诉记者,同文中学的校训“读好书,做好人”便是熊祥煦提出的,如今已有91年的历史了。校友杨叔子曾这样解读同文校训:“这六个字,既可以理解为——要读好的书,要做好的人;也可以理解为——要把书读好,要把人做好。不论如何理解,都可归结为——读书,要有益于身心健康;做人,要有益于国家、民族;读好书是为了做好人,做好人就要求读好书。”

那么如何传承与发展学校的百年历史文化?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新生参观校史展览室,请老校友回母校讲述那个年代的同文故事,把校训“读好书,做好人”刻在学校门口的墙壁上,把办学传统“以人为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为人先”张挂在每一间教室里,抢救生病的百年古樟、修缮老建筑……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充分挖掘同文历史,让历史的声音回荡在师生的心间。

此外,学校还有专门的教师负责同文历史的专题研究,并在电视上以多种形式对同文风采进行专题展示。校报《樟苑风》是了解今日同文的窗口,校刊《同文教育》是展示今日同文的平台,而《校志》是融入历史、走进传统的最好教材。胡德喜和老师们守护着这所学校150多年来走过的印迹,并不断从中挖掘今日同文前行的力量。这其中既有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有对现代教育的诉求,还有对每一位师生的期盼。

文化是这所学校的魂

胡德喜十分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上任之初便定下了“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方向。“我认为一所百年名校,最重要的是做好文化引领。历史是学校的根,文化是学校的魂,根基稳固,灵魂强健,这所学校便会一直葆有生机与活力,不断向前发展。”

学校在建校初期便树立了“温文儒雅、宽厚谦和、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同文精神。在此基础上,胡德喜提炼出“博雅”文化,这与同文一贯的教育理想、办学理念一脉相承,也是对校训“读好书,做好人”的全新阐释。

“博”指的是全面发展,包括博闻、博见、博趣、博览、博学、博识;“雅”指的是气质高贵,体现为雅仪、雅容、雅言、雅兴、雅行、雅为。“做博雅教师,育博雅学生,创博雅校园”,这不仅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也是对全校师生教书育人和读书做人的要求。

明确了“博雅”文化的内核后,如何强化其对于学生的浸染与熏陶?

2008年,同文中学开办“同文讲坛”,邀请各行各业成就突出的校友及其他专家来校演讲,希望借此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例如:华东师大教授陈蕾带来了有关AI技术与应用的讲座,西安交大博导陈鑫带师生走进“化学工程”,清华大学教授王晓阳与师生探讨中美教育的异同,美国工程院院士孙永奎为师生讲述“新药研发意味着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全带来了专题报告《互联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文讲坛是学校博雅文化的重要阵地”,胡德喜表示,“中学生正处在长本领、增见识的关键阶段,主讲人的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感慨,都有可能触发一个梦想”。

此外,学校设立了“社会活动节”,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活动。祭扫方志敏烈士墓、考察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这些活动将“红色文化”“绿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同文中学的读书之风历来甚浓。近年来,学校还将语文阅读课排进了课表,学生可以有组织地进入图书馆进行自主阅读。14万册的馆藏图书、可同时容纳二百多人的阅览教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文学沙龙、作文比赛、演讲、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是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

校长是这所学校的旗

校长是学校的一面旗帜。上任伊始,胡德喜以身作则,做好三个“服务”,即服务同文、服务老师、服务学生。2006年,他提炼出“教在同文,让同文成为老师成就事业的沃土;学在同文,让同文成为学生和谐发展的摇篮”的办学理念。 胡德喜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这栋行政办公楼叫“思敬楼”,取《论语》中“事思敬”之意,旨在要求老师们敬重这份事业,敬重这个岗位。他认为于自己而言,就是把学校的事,不分大小,做好做优,做到让老师满意、学生喜欢。这个“敬”字,体现在校长的办学理念中,体现在他对师生的关怀中,也渗透在学校师生的朝夕相处中。

一位同文中学的学生曾在期末考试作文中这样写道:“参天的樟树,沧桑蔓延了斑驳而灰色的树皮,枝丫撑起一片浩远的天空。一位长者在静默守望。那树,那人,从我中学时代的记忆刻入生命。”她笔下的那人就是胡德喜。

高考前夕,胡德喜走进高三的每一间教室为学子们加油鼓劲;“九江市巾帼之星”钟敏老师在教学上精耕细作,带领学生探究数学本源,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人文性和思想性;梁长源老师利用周末时间为班上一些数学弱的文科生免费补习数学;高考期间,学校的老师们身穿红衫衣,坚持送考到6月9日上午,同文“送考红”成为浔城一个鲜明的 “符号”……“爱是教育的生命,师德爱为先”,胡德喜要求老师进一步把这种爱的情感转化为职业自律、专业能力,轉化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态度,转化成不断学习的动力。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同文中学还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教师日常工作准则《同文中学教师每日十问》,从细节上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督促教师自觉进行职业自省,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自2008年开始,胡德喜亲自奔走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招聘了上百位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学校积极开展“青蓝互助,岗位练兵”活动,组织新教师汇报课、一师一优课、新教师新春读书报告会等,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我要求这些老师三年成型、六年成熟、九年成名”,胡德喜说,“他们大多数已经达到了目标。比如伍文澜,1991年出生的,北师大毕业,现在教高中语文;又比如刘中华,1989年出生的赣州人,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说起学校教师,每个人的名字、家乡、出生年月、毕业院校,胡德喜都记得清清楚楚。在生活中,他关爱着教师的方方面面,为了让教师专心教育教学而努力创造条件。任校长以来,他为60多位教师证过婚,想尽办法盖了一栋青年教师公寓,为解决教师子女上学问题、教师配偶工作调动而四处奔波。“看到他们成长,我很开心,现在他们的孩子都叫我爷爷。”胡德喜笑着说。

从文化建设到校园管理,从教法指导到教师培养,从校园环境改造到教育教学改革,胡德喜如一个护航者,让同文中学这艘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行驶在江西基础教育的长河中。

“152年来,同文培养着一种气质——承担责任,厚德报国;演绎着一种气度——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凝炼着一种气息——文理相融,学贯中西;彰显着一种气魄——敢为人先,守正创新。”而今,这所走过百年历史、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中学师生学校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