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新时代的教育“桃花源”

2019-09-10谢春风

教育家 2019年25期
关键词:校风树人桃花源

谢春风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主义情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是神圣的事业,充满了人类追求文明幸福的美好梦想。人类的“桃花源”梦想依托于教育,成就于教育。那么,教育应该什么样?学校应该什么样?具有新时代特质的教育“桃花源”应该什么样?

教育应该是安静的

校风是一个学校的文化核心,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作用。校风是一所学校的师生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共同“用脚”走出来的,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教育是过日子,不需要轰轰烈烈,校风应是“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感召着学子要“知规矩、有爱心、守礼仪”,感召着教师要“以身示范、为人师表”,感召着干部要“心无旁骛、静心办学”。

学校应该是完整的

学校应该是有边界和限度的,其规模应该适度,结构应该完整,学段和年级应该贯通衔接。当下,“巨型学校”大量出现,名校办分校失序失控,教育集团化办学使不少名校成为教育的“托拉斯”。以上问题触及了教育的本质问题:割裂而失控的学校真正有助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吗?面对那些年级和学段被割裂的学校,我认为,拥有主旨文化、共享活动区域、打通年龄限制的学校才是完整的学校,才拥有教育的生机和灵性。

德育应该是无形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为首,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但在实践层面,德育不可能孤立于其他“四育”而独自发展,片面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并不能解决其育人实效性偏低的问题。真实而深刻的德育往往是无形无声的,它融入学校和家庭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学生生活的时时刻刻。刻意功利的德育就如在沙漠上画画,潜移默化的德育才能行之有效。校园内,人文环境就是一种无声的德育。有形课程无形化,无形课程有形化,育人细节化,以“不灌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浸润和陶冶。

学生应该是自主的

人的发展具有自主性。被动学习的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被迫的学习往往无效而痛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表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哲学强调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而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和学校建设的小主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不是“管”和“灌”出来的,而是在学校文化教育中潜移默化习得的。“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通过学校文化向学生传递高尚生命的气息,便是新时代教育“桃花源”的精神实质。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猜你喜欢

校风树人桃花源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
菊与星
校风的理性思考与感性表达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桃花源记》
Gwendolyn Brook
你心中的桃花源
浅析当前提高小学德育艺术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虚构的桃花源 桃花源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