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有、认知、使用

2019-09-10陈殿兵杨新晓

教育家 2019年25期
关键词:鸿沟学习者数字

陈殿兵 杨新晓

距离“数字鸿沟”这个概念的提出已有20年,然而,各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似乎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成效。如今,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新的技术是否会进一步扩大横亘在“信息贫穷者”与“信息富有者”之间的鸿沟,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必然会带来教育领域内的变革: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的践行提供了无限可能;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鸿沟等影响教育公平的时代挑战。

什么是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努力产生的新现象和新话题。数字鸿沟一词从其诞生之日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探讨,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新常态。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在1999年的报告《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中首先提出:数字鸿沟是指存在于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的鸿沟。联合国相关组织文件将数字鸿沟定义为“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国与国之间、国家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与信息落差的现象和趋势”。中国学者胡延平在其专著《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中也指出数字鸿沟的本质是“在全球数字化的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占有和应用程度的不同所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贫富分化的问题”。

虽然不同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以及学界学者对数字鸿沟的内涵表述略有不同,但是大家一致认为数字鸿沟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并将数字鸿沟形成的差别与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并列称为“四大差别”。

基于学界对数字鸿沟的解释,笔者认为对教育数字鸿沟基本内涵的解读应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拥有鸿沟

即数字资源、终端设备、网络接入等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基础设施的普及率与覆盖率的差别。学习者是否能够接入最新、最好的网络终端产品?他们是否可以享有方便的网络服务和丰富的数字资源?

拥有鸿沟的形成与不断扩大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教育数字鸿沟是实体教育公平问题在数字时代的延伸。教育数字鸿沟是世界各国在探究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传统教育供给侧的问题失败之后,产生的新问题,其本质是信息化和网络化教育公平的问题。因此,传统实体教育中可能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因素都极有可能成为数字鸿沟形成并不断扩大的重要诱因。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教育投入、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等层面的巨大差异导致在支撑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设施、制度建设和能力发展等层面出现差异,数字资源配置及有效供给的“马太效应”更为显著。

其次,从现实的视角来看,各国政府的政策未能有效地引导资源的合理分布和有效配置是“拥有鸿沟”产生的重要原因。虽然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文件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升级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但是由于资本趋利的特性,众多的资源未能进入教育领域,进入教育领域的有限资源往往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投资收益较高的地区。我国为了缩减数字鸿沟也不断地出台政策,但是很多地方还存在“用不上、用不起、用不好”的难题。

“拥有鸿沟”的产生和发展更多源于地缘结构、地理位置、政府政策导致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因此,要消除“拥有鸿沟”,让所有受教育者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和技术红利,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

政府层面要探究、制定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吸引更多的资源和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将蛋糕做大。为此,政府可以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利用市场来优化教育信息技术和资源的结构,提升整体质量。其次,要实现数字资源的公平享有和使用,就要优先考虑处于不利地位的受教育者的权利和地位,确保其资源的获得权和使用权。为此,在整体蛋糕做大的基础上,政府还要通过政策引导,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向不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从而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无差别的、无歧视的数字资源服务。

认知鸿沟

即学习者对待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的态度差别。他们是如何理解、认识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的?

只是拥有并不能有效弥合数字鸿沟。如果说“拥有鸿沟”探讨的是数字资源均衡分布的问题,“认知鸿沟”的关注点则是学习者对待数字资源的态度问题。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学习者缺乏对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的正确态度是教育数字鸿沟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认知鸿沟”源于学习者在信息技术产品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思维惯式。思维惯式容易使人对信息技术产生极端的想法,要么将其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要么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从而形成“认知鸿沟”。现实中,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者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可以称之为积极的开发者、生产者和宣传者,他们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分类、筛选、整合,进行创新和创造,从而形成新的产品;另一类则是消极的接收者、消费者和推崇者,他们通过购买前者生产的产品,如电子设备、游戏、网络文学等来满足自己日常需求,缺乏对其进行思考、质疑和创新的能力。上述两者的思维差异,使教育数字鸿沟在无声无息中不断扩大,日益加深。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又可能阻碍个体的发展。学习者对待技术的态度决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因此,“认知鸿沟”的有效解决离不开学习者个体对技术的辩证认知与思考。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习者不仅要形成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学会与人工智能终端机器相处的方法,在心理层面形成积极的数字化意识和理念。一方面,学习者要成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生活能力,形成个体发展所需的自我导向、自主学习、自我约束等能力,而不是成为技术的奴隶。另一方面,学习者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造的条件发掘自身的潜力,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进行创新和创造,努力成为服务的参与者、提供者而非单纯的消费者。

使用鸿沟

即学习者在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方面的差别。他们是否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他们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进行有效评价?

如果说“拥有鸿沟”探讨的是数字资源均衡分布的问题,“认知鸿沟”的关注点是学习者对待数字资源的态度问题,那么“使用鸿沟”讨论的则是数字资源使用能力的问题。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然而,如何使用它们考验着个体的智慧。因此,“使用鸿沟”的形成源于人们对数字信息的使用能力的差距。对数字资源的不当使用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课堂上偷偷使用电子产品玩游戏、刷网页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又如,数字时代在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学习资源和机会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碎片化,加之学生往往忽略对网络信息及其来源的筛选,极易形成无批判、从众化的思维习惯,成为数字文化时代“无态度、无观点、无创新能力”的“三无青年”。

“使用鸿沟”的解决需要政府、学校与学生个体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提升个体使用数字信息的能力。例如,欧盟发布的《教育、培训、青年和体育(Education, Training, Youth, and Sport)》文件,鼓励学习者通过在线培训课程学习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法,提升利用数字化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校教育要将培养出具有思考力、创新力、问题意识及协作能力的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关注重点与努力方向,而非过度纠结使用何种技术、何种载体来传授知识。在人机共生的人工智能时代,学校要培育具有信息素养的、有灵魂的人,而非技术的奴隶和数字信息的垃圾桶。学校要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并有效利用数字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帮助学生形成包括“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以及信息与通讯素养”在内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基本素养,将学生塑造成具有高度责任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个体。诚然,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的更新换代给广大学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体验,然而学校在施教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技术教育,还要将人格教育放在首位,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健全学生的人格。最后,學生个人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利用人工智能时代提供的全时空的学习资源和多方位的交流机会,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个体努力弥补由于技术使用能力所导致的“使用鸿沟”。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鸿沟,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以大生态教育理念为统领,通力协作,积极探究数字鸿沟产生、扩大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缩小数据差距、弥合数字鸿沟,让所有的学生共享数字红利。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樊效桢 王梦茜

猜你喜欢

鸿沟学习者数字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浅析“老年数字鸿沟”的弥合路径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答数字
鸿沟为界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