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近八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文献综述

2019-09-10任慧娟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19年3期

【摘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能否发展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我国近八年来普惠性幼儿园、幼儿园教育质量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提炼,在此基础上,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幼儿园教育质量;国内近八年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03-0019-04

【作者简介】任慧娟(1981-),女,山西晋中人,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不断加大,然而“量”的满足并不一定意味着“质”的保证和提升。如何处理好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仍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有关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文献进行梳理,厘清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明晰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实践路径,为相关研究者进一步探究普惠性民办园质量提升路径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二、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CNKI、维普,输入“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共搜索到268篇文章,发现我国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研究始于 2010 年,且从2010年到2012年,绝大多数文献来源于各地报纸,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从2013年至2018年9月,普惠性幼儿园研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有20余篇硕士、博士论文,近百篇期刊论文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研究;笔者以“幼儿园教育质量”为题名或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400余篇文章,其中相关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00余篇。本文立足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

三、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相关研究

(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内涵研究

庄小满、程立生[1](2012)在对办园主体、办园资质、服务面向、收费定价、政府扶持五个基本条件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界定为面向大众、收费较低、质量有保证的民办幼儿园。姜晓玥(2014)则结合“普惠性”和“民办幼儿园”的特点,强调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大众、办园规范、收费合理、有质量保证的民办幼儿园。王海英[2](2015)在对“政府责任”与“民办幼儿园权利义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关系阐释的基础上。将其界定为受政府资助或委托提供学前教育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大众、办园规范、收费合理、有质量保证的民办园。

(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政策研究

王海英教授认为要优先扶持那些长期提供普惠性、有质量、低收费的民办幼儿园(王海英,2011)。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逐步将 “不具有办园资格”且以低收入家庭为对象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纳入普惠性民办园(王海英,2015)。有研究者提出学前教育普惠政策的建立應树立“以人为本”“教育平等”“效益优化”的价值观,并从学前教育质量政策、体制政策、经费政策和学前教师政策等几个维度构建普惠性幼儿园标准的政策结构。

(三)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财政投入机制研究

财政投入的主体: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财政投入的主体责任应由政府来承担,并应加大财政投入的支持力度(庞丽娟,2010;庞丽娟,2014)。财政投入的原则:“非营利性”是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核心属性,也是政府提供财政支持的前提(梁慧娟,2014)。财政投入的内容:应投向幼儿园的硬件建设及软件建设(梁慧娟,2014)。财政投入方式:应坚持多元化取向,除了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常规方式,还可以采取税式支出、多方引资、派驻公办教师及管理人员等多种措施(郭磊,2013;张娜,2012)。当前我国民办园服务购买中对效益和资金使用的监管较为欠缺;竞争性购买较少(吕萍、付欣悦,2013)。

(四)现状及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存在政府管理不到位、资金投入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民办幼儿园市场化等问题(蔡迎旗,2017)。赵红霞(2004)指出企业所办幼儿园存在资金匮乏、管理体制落后、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蔡迎旗(2017)认为民办幼儿园存在体制不健全、整体师资素质较差、园所环境和条件差、收费不合理等问题。此外,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落后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城市。

(五)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

在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建议研究中提到最多的是加大政府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政策倾斜与财政投入(秦旭芳、王默[3],2015)。政府应该重视学前教育立法、明确普惠性幼儿园的认定与评价标准、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的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规范办园等(王默、秦旭芳,2015;刘占兰,2010)。庞丽娟教授重点介绍了澳门和香港的免费学前教育政策以及香港的政府投入政策。

四、幼儿园教育质量相关研究

我国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探讨在2008年之后开始持续增长,主要探讨了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内涵(刘霞,2012;冯晓霞,2011)、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现状(刘占兰,2012;田波琼,2013)、质量评价相关研究(刘焱,2008;刘霞,2011;吴钢,2012;李克建,2012)、质量评价保障相关研究(周欣,2012;周兢,2011;王晋,2011;赵彦俊,2012;等)。

(一)幼儿园教育质量内涵相关研究

幼儿园教育质量构成要素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主张幼儿园教育质量包括教育条件质量或结构质量,教育过程质量和教育结果质量(冯晓霞,2011;刘霞,2012;虞永平,2013;郭良菁,2013)。刘霞(2004)认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包括条件质量(人员条件、物质条件和园所管理)、过程质量(师幼交往、教师对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和结果质量(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周欣[4](2003)认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内涵包括结构性质量(师幼比和班级人数、教师资格和所受训练、教育行政管理)和过程性质量(师幼互动、学习环境、课程、健康和安全、家长参与等),并认为过程性质量各要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重要。

(二)幼儿园教育质量现状相关研究

1. 地区、园所差异较为明显

地区、园所差异较为明显。刘焱[5]教授(2012)通过对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的班级环境质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教办园班级的教育环境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的幼儿园,民办园的总体水平处于乡镇园与教办园之间,但内部差异较大;各类型幼儿园的班级在课程质量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田波琼等对四川省36所不同办园体制、不同等级幼儿园班级教育环境质量的研究发现:乡镇办园的班级教育环境质量普遍较低、省级幼儿园班级教育环境质量普遍较高。

2. 结构性要素质量水平高于过程性要素

结构性要素质量水平高于过程性要素。刘占兰[6]通过对全国11 省市幼儿园质量的调查得出结论:当前幼儿园教育在物质环境、教师队伍专业化、半日活动内容、幼儿学习方式等方面质量良好;但在材料提供、课程安排、学习内容、师幼互动等方面质量有待提高,且区县层面幼儿园缺少适宜的质量评价工具,对幼兒园的业务管理与指导需要加强。有研究认为,幼儿园户外场地与设施质量高于户外活动组织质量,设施适宜性得分相对较高而活动机会与时间得分最低(陈月文,2013)。

(三)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相关研究

1. 对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

国内许多学者对国外研究做了介绍(郭良菁,2010;王坚红,2012;钱雨,2012)。美国NAEYC关于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的评价标准,涵盖师幼关系、课程、教学、儿童发展、健康、教师、家庭、社区关系、物质环境、领导与管理十个标准领域及其表现指标。澳大利亚国家质量标准则涵盖了教育方案与实践、儿童的健康和安全、物理环境、工作人员安排、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领导与服务管理等7个方面。刘焱(1998)从从业人员素质、工作人员职责、效率和效果四个纬度界定了托幼机构质量评价标准。

我国各省市制定的幼儿园验收(或评估)标准,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普遍参照的质量标准。主要涵盖人员条件、物质条件、教育活动、幼儿发展和园所管理五大类,不同地区存在一些差异。但我国现有质量评价标准普遍存在以结果为导向,忽视过程性、生成性等问题。

2. 对质量评价工具的研究

国际上影响较大、广为使用的工具有幼儿学习环境等级量表(ECERS-R)、幼儿学习环境等级量表増补版(ECERS-E)、CLASS课堂观察量表等。国内学者在对上述量表进行述评介绍(刘霞,2004;李克建等,2012)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使用上述量表对国内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进行了研究(胡碧颖、朱宗顺,2009);并修订、编制了相关量表:刘焱教授主持编制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评价量表》包括物质环境创设、人际互动、生活活动和课程四个领域共25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定量表;李克建和胡碧颖[7]合作编制的《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试用版)》(刘焱,2008;李克建等,2012)。

(四)幼儿园质量保障相关研究

王晋(2011)从发展历程、构成要素、实施方式以及基本特点几个方面对澳大利亚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介绍,并指出我国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质量评估标准单一、不完善,认证权利没有下放,缺乏专业的评估机构和人员,认证对象单一)。赵彦俊(2012)从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学前教育评估、激励与问责体系,学前教育科研立法保障体系,家庭指导与服务体系四个方面,对美国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架构。为保障幼儿园教育质量,专家学者立足我国国情提出建议:呼吁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和监管体系(周兢,2011;冯晓,2011;周欣,2012);研制具有我国特色的国家质量标准(周欣,2012;钱雨,2012);健全幼儿园准入与退出机制(郑子莹,2013);建立健全教育人事制度(庞丽娟,2012);健全幼儿园经费投入和管理体制(李辉,2012)。

五、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相关研究

(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现状研究

李锦[8](2017)以重庆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研究样本,主要从结构质量、学习环境质量和师幼互动质量三个方面考察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现状。孔美礼[9](2016)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对样本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在教育观念、班级课程、师幼互动、健康安全和家长参与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幼儿园现实发展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机制

王声平、皮军功[10](2017)认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教育质量决策、执行、督导与评价、保障支持、信息五大要素构成;并从内部教育质量目标和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保障组织体系、教师学习与培训机制、多元评价主体等方面分析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我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内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外部教育质量保障支持系统乏力,应以幼儿发展为导向、内外结合的价值取向健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王声平[11],2017)

(三)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管理

王声平、姚亚飞(2018)剖析了我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教育质量管理主体、自我评估内容、课程内容结构、教研活动内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朱昌渝、甘雪涛[12](2017)从评价体系的基础前提、构建评价指标要素、完善指标等级结构、使用评价工具的科学规范等方面,提出构建科学、适宜的幼儿园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路。

六、启示

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整体有待提高,存在显著的城乡、区域、园所差异,且过程性质量水平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国内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这一主体教育质量的关注不足,相关的研究多为小范围的幼儿园抽样调查和某一省市的整体调研。各地政府对普惠性民办园的建设成果更多体现为数量的普及,对质量的关注和监督远远不够,引导普惠性幼儿园提高软实力方面的办法和措施不多,监督与管理也显得很薄弱,没有建立科学的保教质量评估体系,缺乏健全的质量督导、监测机制,与之相关的教师收入待遇保障、教育教学投入等也缺少相应的监管机制。有研究者已经开始聚焦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但研究数量尚且不多,有待进一步深入。经费管理和质量提升已经成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中应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和难点。

【参考文献】

[1] 庄小满,程立生.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意义、困境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45-49.

[2] 王海英.试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制度设计[J].幼儿教育,2011(18):1-5.

[3] 秦旭芳,王默.普惠性幼儿园的内涵、衡量标准及其政策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2(07):22-26.

[3][4] 周欣.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3( Z1).

[5] 刘焱,李志宇,潘月娟,等.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班级教育环境质量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8(08).

[6] 刘占兰.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一十一省市幼儿园教育质量调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7] 李克建,胡碧颖.国际视野中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兼论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观的重构[J].比较教育研究,2012(07).

[8] 李锦. 重庆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现状研究——基于15所幼儿园的调査[D].重庆:西南大学,2017.

[9] 孔礼美.普惠性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个案研究——以丽江市A幼儿园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10] 王声平,皮军功. 我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教育评论,2017(10).

[11] 王声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构建的困境与未来趋向[J] .教育评论,2017(02).

[12] 朱昌渝,甘雪涛.构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J] 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7(05).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全面二孩’政策下普惠性幼儿园社会期待及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225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过程性质量研究”(项目编号:D/2018/03/31)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任慧娟,32405307@qq.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