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与提升思维,从智慧地解读文本开始

2019-09-10罗丽晖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罗丽晖

【摘要】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一学生,发展与提升思维要立足于课堂,从智慧地解读文本着手,重点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周密性。智慧地解读文本,要以核心素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大胆取舍,智慧组合。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核心素养 发展与提升思维 智慧解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3-142-01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最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四大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现代汉语词典》对“思考”一词的解释是:“思考是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对于刚迈入高中的学生,语文课上,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首先就要在“深刻”与“周到”这两个方面下功夫,换言之,即对于高一学生,重点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周密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向更高的层次如批判性、独创性努力。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极不成熟,其主要缺点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这是因为他们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不够,还缺乏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进入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并初步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逐步克服看问题的片面性和表面性。高一的语文课如何促进这种思维的发展呢?思维的训练必须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文本,否则就容易流于空泛,因此,文本的解读就是思维训练的抓手。发展与提升思维,首先要从解读文本——智慧地解读文本开始。

一、智慧地解读文本需要策略

策略一:以核心素养为核心来解读文本。爱因斯坦是这样定义教育的:“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所说的“留下来的东西”就是能力和品格,就是素养。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死记硬背了很多知识,刷了很多题,素养却不见提高。核心素养的提出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它告诉我们:语文科的终极旨归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能力与品格。一个语文教师,面对教材、解读文本,要以核心素养为核心。

策略二:以学生为中心来解读文本。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倡导“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理念,其实就是指学校的一切活动开展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语文课堂当然也应如此。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比如,培养发展与提升思维的核心素养,就要考虑初中、高中学生思维的不同特点,高一的学生不能一蹴而就地形成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应该针对高一学生思维发展的片面性和表面性问题,在高一学生原有的思维基础上,找出“最近发展区”,设计出发展提升思维的最佳方案。

二、智慧解读文本之方案举隅

根据以上两种策略,以粤教版第三单元小说的教学为例,该单元可以设计为主题教学单元,组合这一单元的几篇小说,重点培养发展与提升思维的核心素养。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在学习粤教版第三单元时,可以《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为例训练思维的周密性,以《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例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一)横向拓展,揭示人物的多种性格,训练思维的周密性

在学习小说《祝福》时,请学生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勤劳、朴实、温顺、受封建礼教摧残命运悲惨”,很少有学生会发现这个特别温顺的人物其实也有反抗性。在教师引导之后,同学们发现,祥林嫂其实也不那么温顺,也反抗过:其一是反抗再嫁,反抗方式是撞香案。其二是反抗死后到阴司将被阎王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的可怕结局,办法是捐门槛。两次反抗皆以失败告终。细究祥林嫂的两次反抗,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两次反抗都是没必要的,祥林嫂其实是因为可畏的人言,因为一种无形的来自封建礼教的压迫才去反抗不必要反抗的东西。所以作为一个被封建礼教毒害至深的人物,她竟然自觉地维护封建礼教,甚至不惜为了封建礼教而牺牲性命,这是多么可悲呀!——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明白,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性格不只有勤劳善良温顺的一面,还有反抗的一面,而这两面是统一在反封建的主题之中的。教师再拓展一下,联系到生活中,许多人的性格其实都不是单纯的,我们分析人物性格一定要向不同方面去拓展,不能片面化。

(二)纵向挖掘,分析人物前后不同的性格,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玛蒂尔德是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女主人公,为了在上流社会的舞会上引人注目,借了朋友的项链却丢失了,为了还债付出了十年青春的沉重代价。看完这个故事,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立刻就想到一个词:虚荣。教师再追问:玛蒂尔德从始至终都是虚荣的吗?学生立刻发现:在还债过程中,玛蒂尔德表现出了诚实、勤奋、坚强等正面品质。这表明人物性格是会变化的,要善于纵向挖掘人物前后性格的变化,避免思维的表面化。

通过这两篇小说,解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初步掌握了横向拓展、纵向挖掘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質在广度和深度上得以发展和提升,由片面化、表面化变得更周密、更深刻。

这样,通过智慧地解读这个单元的小说文本,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就落到了实处。

[ 参  考  文  献 ]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