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思维导图推进名著的有效教学

2019-09-10罗苑兰古宇红甘美玉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有效性

罗苑兰 古宇红 甘美玉

【摘要】  目前,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分值在试卷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中考对名著的考查更注重于整本阅读和情节勾连的考查,然而在语文中考中,学生的名著实际得分情况却非常不理想。针对初中语文名著教学的现状,作者认为在名著教学课前、课中、课后较好地运用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名著阅读能力、语文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切实达到中考名著提分的目的。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名著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3-097-01

画思维导图让学生觉得有“玩”的意味,从而满足内心的愿望,激发出更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导图与名著教学的结合,可以帮助教师建立该课程系统、完整的框架体系,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从而为促进学生整体观念的形成,达到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提供有力的教学依据;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实现互动,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名著系统教学的研究,用来把握中考所有名著考查的脉络,开拓视野。

一、思维导图在名著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课前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所以笔者认为画思维导图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核心目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名著时,可以应用已有的小说知识框架图,把“人物”、“情节”、“环境”分别作为中心图列出来,由于人脑是放射性思维,随着阅读的推进,学生会越画越多,在理清文本思路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从而可以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当然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所以还能有效地避免学生的抄袭行为,促进他们在预习后的探讨交流。

2.课中

(1)教师在课堂中示范运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刚开始上名著课,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用以图文并茂、颜色丰富的思维导图来呈现名著內容。通过图形、符号、线条等方式连接呈现,将名著复杂的内容可视化,直观化地将名著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整体上理清名著的内容,掌握整本名著的谋篇布局,以及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加深对名著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骆驼祥子》时,为了让学生对初中名著阅读有一个初步认识,笔者先出示了一张思维导图,其中“人物”部分,笔者先以“人物”作为中心图,然后把“祥子、刘四爷、虎妞”作为它的一级分支,接着又由“虎妞”展开,把“初识、结婚、婚后、难产”四个关键词列出来作为这张思维导图的二级分支。由于导图层次清晰、简洁美观、形式也较为新颖,因此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此后,思维导图在语文名著课堂中不断运用,他们中大部分人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就能将名著具体内容反馈出来,并能对不同名著相似内容进行勾连分析。

(2)学生在课堂上小组合作画思维导图,活跃了思维,促进了团结。

随着语文思维导图与名著教学结合的逐步推进,学生已逐步养成用思维导图来自主地整合名著内容。例如,在学习《骆驼祥子》一文时,笔者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提示他们从人物、情节、艺术特色等几方面来分析名著,并绘制成一张思维导图;由组长分配任务,1-2个同学负责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文章中寻找相关内容,并汇总到组长处,组员自由相互补充;再由组长将汇总结果绘制到思维导图上。接着让学生分组展示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是个人阐述,也可以是组合,或者是小组集体上阵。最后评选出优胜小组。思维导图在课堂的运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角。在完成小组任务时,每个组员都积极参与,就连语文学困生也认真做好了分配到的任务,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头脑风暴”。在展示环节,学生们在课堂的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一张张不同风格不同设计思路的思维导图,就是一个个不同的思维方式,就是一次次知识与思考碰撞擦出的火花。有些组的导图侧重于情节的梳理,有些组对人物性格和形成原因挖掘得非常全面深刻,有些组的导图对艺术特色的阐述分析得极其详尽。整节课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理清了他们的阅读思路,课堂气氛活跃,智慧之光在课堂闪耀。

3.课后

课后复习运用思维导图,能够提升对名著内容记忆的持久性。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充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和梳理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它作为复习工具,对几部名著的内容进行“温故”,力求达到“知新”的效果。复习的时候由于涉及到不同的名著,内容量多,信息量大,思维容易混乱,用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将零散的知识根据它们的关联性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思维导图的对比,让纷繁的知识变得清晰明了,学生的“知识的空间感”得到建立,从而加深印象,达到高效复习的效果。

4.复习阶段

随着学习的不断推进,必读的名著篇目不断增多,不仅要归纳初三名著的内容,还要复习初一、初二的必读名著,如果把之前整理的思维导图都拿出来,那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容快速地回顾所有名著的内容,比较阅读的开展也比较容易进行。运用思维导图将一些相关人物、艺术特色等进行一个比较,又可以生成一张新的思维导图。由此,我们可以较为轻松地记忆名著内容,完成不同名著知识相似点的勾连,简单明了,快速有效,记忆深刻而又不必死记硬背。

二、运用思维导图对名著教学的积极意义

我们不难发现,思维导图运用于名著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它在构建名著知识系统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空间智能的开发。而二者的结合不仅能使师生双方都从新的视角对名著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深化拓宽,对比勾连,强化名著阅读深度,从而切实改变中考名著得分的尴尬现状。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有效性的支持策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有效性初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