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现实困境与重塑路径

2019-09-10殷世东王笑地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村教师

殷世东 王笑地

摘 要:社会资本是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其中社会信任是提升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心理基础,互惠规范是提升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制度保障,关系网络是提升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必要平台。然而,由于农村教师的社会资本存量与增量不足,导致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度不高而缺乏职业认同度。因此,政府和社会必须培植与优化农村教师的社会资本,提高农村教师资本存量,从而重塑农村教师专业身份;农村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坚定献身农村教育的信念。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G4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9)06-0027-04

一、社会资本: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资本理论是在吸收资本理论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者有布尔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等。最早提出社会资本概念的是布尔迪厄。他指出:“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主张就是关系网络创造了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价值的资源,并向成员提供集体所有的资本,即是成员相互信任的可信度。”[1]科尔曼对布尔迪厄的界定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补充,他指出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社会组织。[2]之后,帕特南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提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3]同时,他对信任、网络和规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提出社会资本主要是基于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而形成的一种社会资源,它不仅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更是人作为社会人而在社会上生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资源。相对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而言,社会资本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直接影响与确证人的身份和地位。

从社会资本视角来分析农村教师的社会资本构成,即从农村教师的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不仅能从整体上反映出农村教师社会资本的总体情况,而且能够揭示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等身份认同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给自我绘制的图像。[4] 社会资本与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和契合性。

(一)社会信任是提升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心理基础

社会信任不仅是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也是培植社会资本的重要基础。社会信任包含着社会尊重、社会理解、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等内容。社会大众对农村教师的社会信任程度意味着社会大众对农村教师职业的尊重、理解、关心、支持和包容的程度,尤其是对农村教师职业上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着农村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较高的社会信任度说明社会对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身份充满信心和认同,从而使得农村教师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进而增强职业获得感和自信心,提升职业身份的认同度。只有教师自身的专业身份认同度提高了,他们才能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教学工作,以更主动的态度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增强农村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进而提高其职业认同度。社会信任对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度具有相当大的价值与意义,从一定程度上说,社会信任度能够从心理上影响农村教师职业认同度,因此,社会信任是提升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心理基础。

(二)互惠规范是提升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制度保障

规范意味着什么样的行为是允许的和被认可的,什么样的行为是禁止的和不被认可的,是约束行为的重要依据,而互惠规范就是为了使合作双方共同获利和共同发展的一种约束双方行为的制度规范。“社会信任只有在能够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是一种珍贵的社会资产。”[5]因此,建立更持久的社会信任就必须建立一定标准的互惠规范制度,才能提升个体的社会资本存量。为了提升农村教师职业的社会信任度,相关部门必须在农村教师群体之间以及农村教师与社区组织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互惠规范制度。没有良好的互惠规范制度,就不可能为农村教师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也必然影响农村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这种制度规范是基于平等和合作的理念而建立的,有利于约束各社会成员的行为,使每位成员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注重集体利益的实现,进而有效实现互惠,为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提供制度保障。

(三)关系网络是提升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必要平台

关系网络也称社会网络,是个体与他人的联系与来往[6],是检验信任与规范的重要尺度,可以为创造和积累社会资本提供实践路径。在结成的关系网络中,个体才能拥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农村教师既是个体人,也是社会人,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才能生存与发展,健全的关系网络可以为农村教师提升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度提供必要的平台和环境,为农村教师实现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注入活力。为此,相关部门可以组建农村教师共同体、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及农村教师与师范院校教师合作共同体,从而结成一定的职业发展关系网,为农村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合作提供支持,帮助农村教师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增强职业认同感。同时,这还能够提升农村教师的个体声誉和群体声望,从而提高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度。通过创设条件为农村教师架起一定的关系网络是农村教师获得职业认同的社会基础,也是农村教师建构专业身份的必要平台。

二、社会资本缺失:农村教師专业身份认同的现实困境

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体系的存在以及传统的职业观念等导致农村教师的社会资本存量不足甚至缺失,进而波及农村教师其他资本的获取,影响农村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农村教师对专业身份的认同。

(一)农村教师的社会信任度不高

当前社会大众对农村教师的社会信任度不高,在总体上表现为对农村教师心理定位和评价不高,对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一定误判和曲解。在大众的心里存有这样一种看法,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是低的,好的教师不可能留在农村。如果一直留在农村从事教学,一定是能力比较差的教师等。另外,大众一般认为农村教师可能在所在城乡区域教师队伍内部也是不被信任的成员。总而言之,农村教师无论是在整个社会综合信任评价方面,还是在自身所处工作环境方面,其社会信任度都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教师职业身份认同的社会氛围难以形成,甚至会割裂和阻碍教师群体合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农村教师社会信任度不高,致使其难以汲取和利用优质社会资源,社会地位难以提升,进而降低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度。

(二)互惠规范的制度不健全

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以及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农村教师群体中的制度规范在互惠方面大打折扣,而这些因素又会导致农村教师的角色期待、社会地位、生存状态等出现问题,致使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感较低。在互惠规范方面,由于功利性思想及个人主义的存在,互惠规范被忽视。人们注重非正式、非制度化的社会关系,而常常忽视制度化和规范化社会关系的建构,这就影响了农村教师群体的整体利益,同时互惠规范的制度保障作用也会受到影响。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将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其专业身份认同度会大大降低。另外,由于农村教师的社会资本存量不足,其社会资本难以得到增值。[7]加之受到城乡二元分割体系的影响,农村教师的社会资本及资本转化的能力逐步减弱,致使农村教师不能像城市教师那样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声望。因此,相关部门在农村教师群体之间以及农村教师与社区组织和成员之间更需要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互惠规范制度,为农村教师及其专业身份认同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三)农村教师的关系网络关联弱

农村教师所处的乡土环境决定了他们在获取社会关系网络资源时会受到差序格局的约束。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教师的关系网络不仅规模较小,而且范围不广,信息上关联弱,这影响了农村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度的提高。关系网络通常是由业缘、地缘及亲缘等因素建构,常常具有先赋性和同质性等特征,因此缺乏开放性、包容性、普遍性和整体性等社会特征。农村教师的关系网络同样一样,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农村教师的业缘关系主要表现为在教育系统尤其是农村教育系统内形成的关系网络,亲缘关系主要是在农村教师自身的亲人中形成的关系网络,地缘关系主要是在农村形成的关系网络。农村教师在这些关系网络中的他人地位和身份多低于农村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从中可以看出,农村教师所建构的关系网络常常是农村区域或农村教育系统内的关系,或是与农村留守村民关系,其关系结构与对象单一,信息交叉与专业发展及地位提升的关联常常较弱。

三、社会资本优化: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重塑路径

社会资本的缺失将会导致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出现困境。因此,政府和社会必须重构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所需的支持体系,优化农村教师社会资本的结构;同时农村教师自身也需要转变观念,坚定献身农村教育的信念,才能促进农村教师社会资本的存量增加,重塑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

(一)政府层面

政府作为社会资本的供给者,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形成和发展社会信任形式、社会规范形式及社会网络形式的社会资本。[8]

首先,通过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来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社会对农村教师的社会信任。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公共政策和文件,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提升农村教师社会地位,给予农村教师一定意义上的精神奖励和物质激励,同时通过舆论宣传来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信任,使农村教师在专业身份认同方面获得一定的宏观社会资本。在提升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度的过程中,政府还应创设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文化环境,为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注入活力。

其次,推动互惠规范制度重建,以构建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制度环境。社会资本可以是内生的,也可以是外在制度赋予的,提升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需要政府构建充满人文关怀和以教师为本的制度环境,不断消除社会资本的二元结构,制定适合农村教师的教育政策。如,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生活现代化建设,缓解农村教师的心理孤独与担忧;加大投入,推进农村学校周转房建设,为流动教师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加大奖励力度,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等。这些举措都可以提高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度。

最后,充分发挥政府组织与协调的功能,不断拓宽政府支持网络,为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度的提升搭建平台。如,组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城乡教师专业发展与交流共同体以及区域多行业文化交流共同体。政府的支持可以促使农村教师职业声望提升,一旦农村教师的社会关系网络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农村教师职业发展关系网络就能够建立起来,这对于提升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度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社会层面

第一,积极地营造尊重农村教师的氛围和信任农村教师的环境。社会是农村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社会大众对农村教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村教师的职业声誉和社会地位。由此,全社会应形成关爱农村教师、尊重农村教师和信任农村教师的氛围和环境,转变对农村教师的刻板印象。

第二,努力形成平等合作和互惠规范的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应以平等合作和互惠为支点在教师群体外部和内部建立互惠规范制度,以促农村合作互惠文化形成;同时建构农村教師专业发展共同体和不同行业合作与交流的共同体,健全农村教师合作互惠规范运行机制和支持体系,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和社会地位提升,为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不断拓宽社会支持网络,为农村教师拓宽社会关系网络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社会必须创造一定的政策保护农村教师的社会关系网络,从各个方面为农村教育提供专业发展的支持关系网络,拓宽农村教师的社会关系网络,为农村教师提升专业身份认同度搭建平台。

(三)农村教师层面

第一,应变被动为主动,进行自主发展,转变观念,提高能力,增强自身专业素质,以增强自身的社会信任度。农村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加强与学生、家长及农村社区的联系,积极地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展示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才能逐步获得社会的信任。

第二,需要树立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行为活动时必须遵循互惠规范原则。农村教师应自觉并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你在社会网络中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从中得到好处,那么你的社会网络会更有价值、更活跃。”[9]因此,农村教师只有在工作与生活中遵循互惠规范,才能进一步树立教师的美好形象,才能确立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身份。

第三,要积极参与社会交往,拓宽农村教师个体的社会网络。农村教师个体要积极参与社会交往,不断积累和培育社会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存量。农村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加强与各行各业的人员的合作与交流,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逐步健全并完善社会关系网络,为自己的专业身份认同搭建更大的平台与空间。

(殷世东 王笑地,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 350117;殷世东,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合肥 230601)

参考文献:

[1] [美]皮埃尔·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

[2] [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 .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81,283-289.

[3] [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 .王列,赖海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16.

[4] 李子建,邱德峰.实践共同体:迈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新视野[J].全球教育展望,2016(5):102-111.

[5] 文军,张赛军.社会资本与社区脱贫:对社会资本独立性功能的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19-24.

[6] 刘国艳.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18(6):72-75,79.

[7] 周守军,袁小鹏.农村教师的社会资本及其社会地位[J].教育发展研究,2010(23):38-41,62.

[8] 李松齡.社会资本理论的辩证认识与现实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19(1):125-133.

[9] [美]唐·科恩,劳伦斯·普鲁萨克.社会资本[M].孙健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75.

(责任编辑:彭慧)

猜你喜欢

社会资本农村教师
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