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入文”

2019-09-10冯妮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3期
关键词:渗透研究民俗文化语文教学

冯妮

【摘要】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渊远历史,辽阔的地域孕育着众多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与此紧密联系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根。民俗文化是民族的标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各地域、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发展进步。民俗文化已然成为了一种态度、一种情怀、一种精神。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涉及民俗文化的元素,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将会更好地帮助我们分析人物,理解课文。

【关键词】  民俗文化 语文教学 渗透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3-033-01

一、民俗文化对文本的文学价值

(一)丰满人物形象

在文章中民俗文化的描写内容可以丰满人物的形象。一部文学类作品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很多,或各种人物描写方法,或景物描写,或情节的展开。而适当的对民俗文化的描写也可以使人物形象立起来,更好的展示烘托人物的性格发展。这种民间信仰习俗在《故乡》中就有所体现,少年闰土脖子上的银项圈,中年闰土后来只要了香炉和烛台,这些是父辈们的美好愿望和闰土自己对生活的寄托,也大抵只能这样了。少年闰土的敏捷活泼与中年闰土的麻木内向形成鲜明的对白,这些民间习俗的描绘就是对旧中国社会的一种反思。但这些民俗也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成为了一种美好一直延续着。

(二)直抒作者情怀

中国社会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民族凝聚力长久不衰,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深厚的民俗文化。我们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民族众多,民俗积淀厚重。如茶般醇香,如酒般醉人。我们没有理由不骄傲,不自豪。很多作者在文章中反映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民俗文化特点,直抒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营造文章意境

营造一篇文章的意境,不是只有诗词歌赋,不是只有美伦美奂的词藻,也不是只有切肤的主题,那些充满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同样使文章充满美感,那些承载着深厚地域文化的民俗也托起了一篇文章的意境,清新淡雅或凝重浓厚。

二、课本中民俗文化渗透的载体

(一)课本中的经典现代文

我们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篇目都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描写。不论是大师的名篇还是一些小随笔,民俗文化渗透其中都会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历史,热爱祖国和民族。例如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文,幽默风趣,文白兼具,再加上文中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描绘读来趣味盎然,又亲切朴实。那些端午时挂在身上的鸭蛋络子,饭桌上一盘盘的“红菜“,酒香浓烈的雄黄酒,无一不透着江浙的地方气息。很多经典作品如:《故乡》、《芦花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春酒》等都能在文中看到民俗文化的渗透,既加深了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也使文中人物更加个性化,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二)课本中的经典古诗文

古代诗词应该是承载民俗文化最早最多的载体了。民俗文化本就从历史中来,从生活中积淀,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古诗词的厚重感也就更多的渗透着民俗文化了。《桃花源记》《木兰诗》中都有古人传统习俗的呈现。更多诗词文中“月”“梅”“菊”“梧桐”等无不表现着各种古时先人们的民俗风情,出游赏景、重阳登高、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也让我们传承至今,一个个节日,一个个习俗积淀成了文化,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凝聚后一辈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让后来的年轻一辈更加清楚的认识:那些传统习俗,传统节日就是扎根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的,是我们必须传承和保护的。

三、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行动

(一)对教师而言,要注重提升有关民俗文化的素养

语文教师必须阅读学习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学生。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布置有关的活动任务,就能实现民俗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的热情。

(二)对学生而言,配合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课内外活动

1.在语文课堂渗透乡土文化,在比较中加深理解。语文课堂教學环境、氛围是最具有人文气息的,将语文教材内容和乡土文化相结合,适度地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语文教学,这样不仅拓展了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实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还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生活化语文”的窗口。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文中,我在引课与拓展时把我们中山的“咸水歌”加进去,让学生学者唱几句,通过比较,通过说唱,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更加深了对我们乡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挖掘民俗文化,在体验中领悟精神。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必须要把“知”与“行”有效结合起来。为了加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尝试围绕民俗文化开展“专题性研究学习”。如让学生动手搜集、整理古今文化名人的成长故事;如紧扣时令文化节日,进行相关的作文训练;如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活动,深度了解当地文化名人的文化价值。

结束语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国家在向前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正视民俗文化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要借助民俗文化的素材去理解课文,要有意识的去挖掘民俗文化的内容去深层的理解课文,更好地解读整个文学作品。更要从课堂走向课外,利用民俗文化重亲情、重人伦、重礼仪等特点,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行为习惯,真正的尊重民俗文化,自觉的维护民俗文化。激发学生们爱家乡家祖国,激发社会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提高语文素养和民族精神。好好地利用好作品中的民俗文化的描绘,让语文课堂增彩,让文人素养放光。

[ 参  考  文  献 ]

[1]王虹.地方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诉求及其价值[J].教育导刊,2013(10):64-67.

[2]臧胜楠.论语文课堂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策略[J].教育文化论坛,2013,5(01):95-99.

猜你喜欢

渗透研究民俗文化语文教学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简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真学理念的渗透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