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导向变革及政策调整分析

2019-09-10汪文忠

粮食问题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变革新时期

汪文忠

摘要:粮食安全既关系整个国家的国计民生,又关乎社会稳定,所以,我国一直将保证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据报道,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增幅达到29.3%,达成了“十一连增”的粮食生产目标,粮食供应能力已经达到历史性高度。受历史原因、国际形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走的始终都是依靠国内粮食生产满足粮食内需的道路,保证粮食自给一直是我国长期奉行的基本方针。但是面对新时期、新情况,粮食安全导向变革与相应的粮食政策调整已经势在必行,本文将围绕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导向变革及政策调整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 粮食安全 变革  政策调整

一、新时期的粮食安全新问题

相关研究指出,在政策倡导与科技大力支持下,中国粮食生产进步显著,尤其是在2017年,国家粮食生产又创下了新高。[1]尽管2018年夏粮有所减产,但依然达到了“保增产”的核心目标,但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着挑战。

(一)消费侧需求出现重大改变

在新时期里我国经济仍旧保持着快速发展,整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不断推进,截至目前,城市化概率已上涨至57%,这意味着我国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加上城乡居民由于人均纯收入出现大幅增长,膳食结构不断改善,肉禽蛋类食品消费增长,而谷物类食品消费呈下降趋势。

(二)国内粮食生产分散且成本较高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融合不断加深,国内大宗型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已经基本没有了上涨空间,但是我国的粮食生产所涉及的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却不断上涨,加上我国农业生产一直是“一家一户”的小农模式,加上每户土地规模都非常有限,种粮农户无法获得规模效益。

(三)粮食结构性紧缺,部分粮食的进口依存度偏高

受居民膳食结构变化的影响,我国玉米、大豆等谷物产品已由平衡有余转为供给偏紧。在2010年,我国进口玉米15.7亿公斤,到2012年,玉米进口量增至52亿公斤。在1995年,我国进口大豆2.94亿公斤,到2012年,增至584亿公斤,外贸依存度高骤增至80%。除此之外,最近每年还会进口20亿公斤的大豆油。面对这一态势,国内谷物供应必然会急剧走低,造成口粮不足。[2]

二、新时期基于粮食安全导向的政策调整分析

(一)粮食收储政策

粮食储备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自最低收购价与临时收储这两项惠农支农政策实施以来,国家粮食储备承储库点的规划布局以及储备的粮食品种与品质结构等经过不断完善,已不再是单一粮食储备,而是既有安全储备,又有后备储备,更有商业储备,其功能也从安全应急延伸发展到市场宏观调控,这样就实现了保口粮、控制规模以及促进粮食稳产增产与农户增收的核心目标。但随着“十二连增”,国家粮食储备库存积压,加上供需失衡以及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推动粮食生产安全向粮食储备安全甚至是粮食流通安全方向转变,使粮食期货与现货市场实现互补成了必然趋势。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有效利用资源,保障粮食的生产安全,是新时期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必由路径之一。保障了粮食生产能力就是保障了粮食安全,要想保障生产能力,就应该依法划定农田,并严格执行涉及到农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制止工业化或城镇化占据耕地,仔细区分公益性用地和商业经营用地,调整土地征用办法和用地补偿标准,避免农民失地。

(三)采用多元化进口战略,促进粮食供求平衡

在粮食连年增产的情况下,国内粮食缺口仍不断扩大,从中可推断出我国粮食需求增速较快。增加粮食进口量,短期内能提升粮食供给安全,一定程度上也节约国内的粮食生产资源,缓解国内耕地的养分消耗。近年来,国家制定的粮食供给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将粮食自给率压缩到90%,让我国水土资源得到修养生息。但是进口农产品,尤其是各类大宗农产品,需要制定科学的农产品贸易战略,使进口市场多元化。在市场导向与农产品企业自主决策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进口未加工的原始农产品,同时限制未加工的原始农产品的出口,这样既能降低粮食进口成本,又能保护国内粮食类大宗农产品的市场供应。[3]

(四)节约型粮食安全政策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与供应能力一直不断提升,极大地满足了国内粮食需求,但是粮食安全问题仍旧应该摆在重要位置。增产与节约是有效解决一个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途径。尽管粮食连年增产,然而我国粮食浪费却是十分惊人的,这里不仅有人为浪费,也有其他方面的损耗,比如在粮食的收获、存储、运输以及加工等生产流通环节,粮食损耗率在10%左右,每年粮食损耗量达到250亿公斤[4]。因此,我们既要抓好粮食生产工作,又要解决好粮食浪费问题,将“节约”引入粮食安全政策,引导居民建立正确的粮食消费观念,控制产后各环节的粮食损耗,遏制浪费现象。

結 语

总之,确保粮食安全从来都是头等大事。在新时期粮食安全问题有了新的变化,基于粮食安全导向的国家粮食安全工作也有了新的目标。虽然国家的粮食供给能力一直不断增强,但随着居民生态安全与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粮食的营养安全与生态安全,粮食消费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直接影响到粮食进出口贸易与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结构,所以要满足国人的粮食需求,我国粮食生产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闫琰,宋莉莉,王秀东.我国粮食“十一连增”主要因素贡献分析及政策思考[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06):9-16.

[2] 谢高地,成升魁,肖玉,鲁春霞,刘晓洁,徐洁.新时期中国粮食供需平衡态势及粮食安全观的重构[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6).

[3] 蒋和平,杨东群,王晓君.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导向的变革与政策调整建议[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12):34-37.

[4] 方妍雅,王旭有.对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01):37-38.

(作者单位:浙江省食品工业协会)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变革新时期
卷首语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