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亚滨教授运用辨病辨证辨体思想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经验

2019-09-10霍天宙张茜周亚滨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胸痹心痛血瘀

霍天宙 张茜 周亚滨

摘要:周亚滨教授认为,心绞痛病位在心及血脉,病变脏腑常累及肝、脾、肺、肾四脏,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故在临床证治时,应需详辨标本虚实,分清缓急轻重,并提出了“祛瘀化痰通脉,理气导滞散结,辛温散寒通滞,益气温阳补虚”的治疗原则【1】。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有关周亚滨教授临床诊疗医案,从辨病、辩证、辨体等方面,对周亚滨教授临床诊治稳定性心绞痛的经验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稳定性心绞痛周亚滨教授辨病辨证辨体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5-170-02周亚滨教授,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师承国医大师张琪教授,其从事临床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在心血管系统疾病诊疗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擅长运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1中医对稳定性心绞痛的认识

1.1历史沿革

在中医学中,多将稳定性心绞痛归属于“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灵枢·厥病》中:“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并在《灵枢·五味》中有“心病宜食薤”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心病诸候》中记载:“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指出胸痹心痛的病位;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阳微阴弦,即胸疾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提出阳微阴弦为病机,以辛温通阳为治疗大法。并记载瓜蒌薤白白酒汤、乌头赤石脂丸等处方,奠定了胸痹心痛的辨治基础。元代医家危亦林创立苏合香丸,“治卒暴心痛”。清代叶天士在历代前贤学术思想基础上,自由发挥,如血络痹阻证,选用桃仁延胡方;营血不足证运用当归枸杞子方等。

1.2病因病机

对于胸痹心痛的病因,历代医家将其病因主要归纳为年老体虚、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寒邪内侵等[2]。周亚滨教授认为,本病病机实质为“阳微阴弦”。“阳微”即上焦阳气亏虚,胸阳不振;“阴弦”即寒饮内停。阴寒之邪上乘阳位,痹阻气机,发为胸痹。又从本虚标实来论,其中气滞、瘀血、痰浊、寒凝为标实,实邪阻滞气机,气血瘀阻血脉,不通则痛;气虚、阳衰为本虚,气虚无力鼓动,心脉失以养,不荣则痛。随着病情发展,最终导致虚实错杂。周亚滨教授认为,本病与肝脾胃肾肺五脏密切相关,其病位主要在心及血脉。正如《灵枢》中所言肝心痛、脾心痛、胃心痛、肾心痛、肺心痛是也。

《张氏医通》中提到:“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在血则行之,郁则开之。”肝失疏泄,不能调畅气机,导致气血瘀滞,心脉痹阻,不通则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脾心痛者,如针锥刺其心腹,蕴蕴然气满。”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心不得濡养,不荣则痛。《杂病源流犀烛》曰:“腹胀胸满,胃脘当心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胃心痛也。”胃失和降,胃络阻滞,心脉痹阻。《医宗金鉴》言:“歧骨陷处痛,名心痛。横满连胸,名肺心痛。”肺气不利,治节失司,则宗气生成不足,导致心气不足,无力运血,气血瘀滞,发为胸痹。《张氏医通》曰:“肾心痛者,多由阴火上冲之故。”肾阳虚则心阳不振,阳虚不能温煦心阳,而阴寒自生,寒凝则血瘀[3],血不得运,发为胸痹。

1.3治则治法

周亚滨教授认为,本病以本虚标实为发病特点。其中急性期以标实为主,实邪闭阻气机,不通则痛。故治疗时应活血通脉为治疗大法,具体可采用化痰泄浊、温经散寒、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等治法;在缓解期以本虚为要,详辨气血阴阳之不足,采用益气温阳、滋阴养血等补虚之法,同时调理诸脏之不足。2辨治思想:辨病-辨证-辨体论

2.1辨病论治

辨病论治是从疾病全局出发,了解疾病的基本变化及走向,更准确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能提供更有效的诊治[4]。稳定性心绞痛作为一种心系疾病,诊断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诊治经过,现病史,家族遗传病史,通过运用中、西医多种诊察方法,以精准诊断本病。

2.2辨证论治

周亚滨教授認为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时应辨虚实,明病位,并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四诊合参,辅助检查并用。

2.2.1心脉瘀阻证

周亚滨教授认为,心脉瘀阻为本病最常见的证型。心脉瘀阻又可细分为气滞血瘀、痰瘀互阻、寒凝心脉、气虚血瘀等证候。故周亚滨教授认为,在治疗时需要辨别导致瘀血的原因:对于气滞血瘀者,常用活血化瘀药与行气药并用。正如《难经·本义》中所言:“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故多选用川芎、香附等气血并行之药,使气血调达,胸痹自止。对于痰浊血瘀者,周亚滨教授认为:“痰浊与血瘀多并见,逐瘀不化痰则失其治也”[5]。同时,强调健运脾胃,故在选用半夏、瓜蒌等豁痰散结药合并活血化瘀药的基础上,合用西洋参、白术、山药等补气健脾药。脾胃健运,则清气得以上升,痰浊得去,胸阳得振。对于寒凝血瘀者,周亚滨教授选用附子、肉桂等温阳散寒药合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驱散寒邪,振奋心阳,温通心脉。对于气虚血瘀者,周亚滨教授在治疗上采用补气通瘀法,常用党参、黄芪等益气行血药配伍水蛭粉、三七粉等活血化瘀药,气行则血行。

2.2.2心肾两虚证

又分心肾阴虚与心肾阳虚。心肾阴虚者,多因年老体虚,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心火,虚火上炎,心神失养,发为胸痹。心肾阳虚者,心阳不足,病久及肾,致使肾阳不足,无以化水,水气上凌心脉,发为胸痹。周亚滨教授根据先贤“欲养心阴,必滋肾阴;欲温心阳,必助肾阳”之说,在治疗心肾阴虚证时注重滋阴泻火,养心和络,多选用女贞子,何首乌等滋肾阴之品;治疗心肾阴虚者时注重温阳化水,瘀水并治,多用补骨脂、桑寄生、淫羊藿等温补肾阳之类。

2.2.3气阴两虚证

气虚则无以推动血液运行,心气亏虚,阴血亏耗,血行不畅,发为胸痹。患者表现为心胸部隐痛,伴心悸气短,气短乏力,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虚细缓。心气、心阴亏虚,则导致气滞血瘀,痰浊之邪化生[6]。治疗时应注重补气养阴,并活血化瘀,多用养心汤加减治疗。

此外,周亚滨教授强调,本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本虚标实的缓急、轻重程度也不同。故在诊治过程中,应审因论治,病证结合,非执一法一方能獲全效。

2.3辨体论治

周亚滨教授认为,辨体论治是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的重要体现。疾病是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的正邪斗争或阴阳失调都会造成体质的改变,病理体质的形成和调愈均非朝夕之事[7]。在临床诊治中要充分把握个体差异,立足于个体体质状体的特性,从而更加准确全面地制定出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体现了中医学“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学术思想,也充分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8]。

2.3.1中年人群

周亚滨教授认为,在40-50岁左右的人群,体质比较壮实,正气依然充足,此时的心绞痛多系实邪作祟。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西医抗心肌缺血、抗心绞痛治疗,患者往往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的症状,如短气、乏力、自汗、失眠等。此时提示病机已由实转虚。故针对此类人群,治疗时应重视气血亏虚、心神失养病机的客观存在,祛邪同时需兼顾气血调养,防止正伤邪恋。

2.3.2老年人

人至老年,脏腑功能减弱,气血生化不足,气血衰少加之气虚无力行血,致使血脉滞涩,血流不畅而发展成瘀血体质[9]。如老年患者在PCI术后,心痛症状虽可迅速得到缓解。但因PCI手术活血伤气,故术后多伴发短气、乏力、自汗、失眠等症状。另外老年人冠心病心绞痛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10]。年老正气不足、PCI破瘀伤气、口服药物活血伤气3种效应叠加,必然导致患者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进而心痛发作。

综合辨病辩证辨体理论,周亚滨教授提出辩证在重视阳微阴弦的基本病机基础上,用药需根据患者体质状态,注重扶助气血,兼顾宁心安神。3病案举例高某,男,70岁,因“阵发性胸闷痛1年”于2019年08月12日来我院就诊。主诉阵发性胸闷、心悸、气短乏力,晨起心前区疼痛,劳累后加重,纳差,寐差,大小便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心电图示:房性早搏。周亚滨教授综合分析后中医诊断为“胸痹,气阴两虚证”,治疗当予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方用养心汤加减变化:黄芪30g,党参15g,茯神15g,茯苓15g,麦冬15g,五味子15g,法半夏10g,桔梗15g,升麻10g,当归20g,元胡40g,远志20g,甘松15g,三七粉5g,炙甘草15g。共7剂,水煎服。服药1周后,复诊:患者主诉胸闷、心悸等症状均有明显减轻,寐差症状改善。现患者胸闷气短缓解,晨起心前区疼痛减轻,情绪波动后明显。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于上方基础上加肉桂10g,柏子仁20g,丹参20g,川芎15g。7剂,水煎服。

1周后患者心悸胸闷气短明显好转,心前区疼痛明显减轻,睡眠尚可,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嘱原方7剂继服。后经随访,得知该患胸闷痛、心慌等不适感均改善。

按语:本患者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治疗当应扶正与祛邪兼顾、但以扶正为主,治当补气益血、安心安神,所以周亚滨教授以养心汤为基础,加减变化,使气血充足、心脉通利,心有所倚,神有所归,则诸症皆消。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补益心气,通利血脉;党参为臣,益气养血;茯神宁心安神;茯苓健脾宁心;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不仅可以敛心阴,而且还具有收敛心气的功效[11];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桔梗宣开肺气;升麻升举阳气,引清阳之气上升;当归补血和血;元胡活血化瘀止痛;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甘松行气止痛;三七粉化瘀定痛;丹参、川芎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去瘀生新;甘草补虚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之功。

4小结

冠心病心绞痛为心血管领域极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乃因冠状动脉粥样狭窄、梗阻以及痉挛而致心肌突发性缺血缺氧[12]。周亚滨教授认为,对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应明确“阳微阴弦”之病机,辩证时注重分清虚实何者为要,强调审因论治,病证结合,非执一法一方能获全效,更应重视变证、变法,辅以针灸、耳穴压籽等中医特殊疗法,更能见功。同时,周亚滨教授结合《素问》所云:“法于阴阳,和玉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强调对于心绞痛的治疗,应“防治结合”,要有合理的生活方式,方能终其天年。

参考文献

[1]赵永法,马丽娜,皇甫海全,周亚滨.周亚滨教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07):580-581+589.

[2]李京,张明雪,金跟海.胸痹心痛中医学证机概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08):2430-2432.

[3]周小明.名老中医刘志明辨治冠心病心绞痛经验总结与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4]葛媛,刘新野,周亚滨.周亚滨教授运用辨病辨证辨体思想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07):1266-1268.

[5]付鵬,姚风祯,赵方鹏,等.周亚滨从气血亏虚辨冠心病心绞痛的理论认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7):2636-2638.

[6]杨若男,李洪伟,张茗.李敬孝教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08):1488-1490.

[7]白彤彤,李玲孺,马明越,王琦.从《伤寒杂病论》“诸家”论张仲景辨体论治[J].环球中医药,2018,11(02):236-237.

[8]刘新野,于海洋,葛媛,周亚滨.周亚滨运用辨病辨证辨体思想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02):116-119.

[9]谢芬.行血消瘀调质法预防内风病证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10]高兆佐,张万义.张万义教授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绞痛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1):158-159.

[11]邵建柱,张婧,郭杏林,仝小林.五味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医药,2019,39(02):162-164+168.

[12]孙建平.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应用治风活络法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S1):23-24.

猜你喜欢

胸痹心痛血瘀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心痹、胸痹与心痛浅析
中医通法治疗胸痹的学术思想探析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在痰瘀互阻型胸痹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最短小说
心痛的感觉
胸痹便秘患者的中医辨证施膳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