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国斗鱼胡椒病防治

2019-09-10韩冰冰李语王辉姜芳燕黄海杨宁

江西水产科技 2019年6期

韩冰冰 李语 王辉 姜芳燕 黄海 杨宁

摘要:对发病泰国斗鱼的病原体进行显微观察,分析鉴定为是胡椒病,病原体为嗜酸性卵甲藻,描述了泰国斗鱼患胡椒病的症状、病原体的生活史,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泰国斗鱼;嗜酸性卵甲藻;胡椒病

中图分类号:S94     文献标识码:B

泰国斗鱼(Betta splendens Regan),又称暹罗斗鱼、彩雀、五彩搏鱼,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亚目(Anabantoidei)、斗鱼科(Belontiidae),原产地是温度较高热带地区的泰国;因斗鱼具有喜好打斗的特性,俗称斗鱼,打斗时会张开腮部如同盾牌,其外表呈现五彩缤纷的各种颜色,同时背鳍、臀鳍和尾鳍会舒展开像孔雀开屏一样漂亮,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具有娱乐消遣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玩家的青睐[1]。但是,在养殖过程中病害时有发生,不仅会降低斗鱼的观赏性,而且对泰国斗鱼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也较大。本文对泰国斗鱼的病原体进行了显微镜的观察,为泰国斗鱼胡椒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1  病症

泰国斗鱼在患病初期,刚开始不吃食,体表的粘液增多,在水中不喜爱游动,处于低迷状态,背鳍、尾鳍和胸鳍呈现收缩状态(图1),体表逐渐会发现有粉状物质附着,并且由头部、鳍条向全身蔓延扩展,以致最后全身像涂了一层胡椒粉一样,密密麻麻,不进行治疗的话,逐渐出现死亡。胡椒病的特点是发病时间长,感染快,死亡率高;春秋两季为主要流行季节,抵抗力差的幼鱼时期容易发生此病。

大部分发病斗鱼沉于水底或浮于水面,沉于水底的斗鱼身体失去平衡、恻伏、呈假死状,浮于水面的斗鱼中有部分还会跳出水面附着于水泥池壁或玻璃缸壁上,直到体表水分蒸发待尽时才会重返养殖水体中(图2)。

2  病因

取各组织器官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体内没有寄生虫,再对斗鱼病体进行体表、腮部以及鳍条的观察检查。针对本次病鱼体进行镜检,使用解剖刀,分别刮取病鱼体表粘液、鳃丝、尾鳍,光学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发现有大量嗜酸性卵甲藻(图3、图4), 基本可确诊为胡椒病病原体[3]。

嗜酸性卵甲藻(Oodinium acidophilum Nie),属胚沟藻目、胚沟藻科、卵甲藻属。嗜酸性卵甲藻适应生长和繁殖的环境是酸性水,本次发病期间,水温24℃左右。由于换水量少,导致水中pH值变化而引起的疾病,适合嗜酸性卵甲藻生存繁衍的环境条件;随着冬季的到来,胡椒病更容易在小体积育苗池以及养殖水族缸发生大面积暴发。嗜酸性卵甲藻这类基本生物特性就是用纵分裂法形成裸甲子,在水中自由活动,碰到鱼类就附着于鱼体上,开始寄生生活,发育为嗜酸性卵甲藻,鱼缸水呈酸性(pH 5~6.5)、水温22℃~32℃的条件,最适合它的生长繁殖[4]。

嗜酸性卵甲藻在水产病害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一种单细胞藻类的致病微生物,和细菌、病毒、真菌一样被认为是水生动物重要的病原体之一。它的生活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滋养体、包囊、游动孢子。滋养体阶段主要是寄生在宿主的鳃或体表,通过吸收宿主的营养来为自身的分裂增殖做准备。当滋养体从宿主体上脱落进入水体时,就进入包囊阶段,开始进行二分裂,也称为纵分裂法,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呈几何倍数增殖,完成8次分裂后,包囊内形成了256个孢子;孢子破膜而出时,形成流动孢子,也叫裸甲藻型动孢子,这个阶段的孢子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如果遇到鱼类等宿主,就会附着上去开始它的寄生生活,渐渐发育形成嗜酸性卵甲藻[5,6]。

3  防治措施

嗜酸性卵甲藻是一种常见的淡水水产养殖病害,通过上述泰国斗鱼发病环境和嗜酸性卵甲藻生活史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防治方法:

(1)无论是室外水泥池还是室内玻璃缸养殖,日常注意换水量和水温,最好2至3天换一次水,换水体积占养殖水体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水温控制在26℃~30℃。

(2)养殖期间注意养殖水体的PH变化,发现病鱼后应进行隔离养殖,室外大水体养殖可以通过生石灰提高水体PH值,室内小水体养殖可以放入小苏打和食盐,把养殖用水的PH值调至中性即可,连续4-5天即可有效治愈此病。

如果泰国斗鱼已开始出现死亡,发病鱼体表已附着一层很明显的粉状物,镜检时发现是嗜酸性卵甲藻时,说明感染已非常严重,这个阶段不建议进行捞鱼、转移池塘等大动作的操作,因为此时鱼体非常虚弱,大动作的操作很容易引起鱼体过激反应、体表擦伤,引起细菌感染造成二次伤害。所以,平時以预防为主,多观察鱼体状态,发现有病症,尽快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任思宇.一例嗜酸性卵甲藻病的诊治[J].科学养鱼,2014(10):66.

[2]秦志清,樊海平,薛凌展,等.半刺厚唇鱼嗜酸性卵甲藻病的防治[J].科学养鱼,2017(04):64-65.

[3]梁有才,林清友,车南春.鲢鱼卵甲藻病和指环虫病并发征诊治[J].科学养鱼,2018(07):68-69.

[4]王秀菊,杨美桂,徐忠伟.金鱼卵甲藻病的诊断与防治[J].齐鲁渔业,2003,20(11):34.

[5]杨移斌,夏永涛,曹海鹏,等.俄罗斯鲟嗜酸性卵甲藻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J].科学养鱼,2013(04):56-57.

[6]张艺,黄伟卿,韩坤煌,等.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包囊阶段生活史的观察及防治[J],2015,34(11):72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