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物象的“小我”世界

2019-09-10冯慧萍

关键词:物象

冯慧萍

摘要:《城南旧事》借助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展开回忆,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惠安馆”章节的品读,可以抓住鸡毛掸子、大门等物象,探究惠安馆中秀贞、妞儿性格和命运形成的根源。

关键词:物象《城南旧事》惠安馆

一头齐眉的短发,一双灵动的明眸,一身民国孩童装束,这便是《城南旧事》中英子的形象。作者林海音以20世纪20年代的老北京生活为背景,依托自己7—13岁的经历,站在儿童视角,以细腻的笔触描摹成人世界的悲喜,以怀旧的情感基调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形象。整部小说在情节推进中,有童真趣事,有兄弟亲情,有冲破旧社会家庭樊笼的女性抗争,也有面对人世凄苦的困惑思索。

朱永新教授在《城南旧事》代序中写道:“对名著阅读既不做简单的呈现,又不将名著阅读庸俗化和功利化,而是在认真理解原著本意的基础上,从主题对品质的角度,紧扣价值观阅读的宗旨,使阅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读这部名著,应当慢慢看,细细品,关注细节,留意物象。

在“惠安馆”章节中,笔者主抓鸡毛掸子和大门这两个物象进行解读,引领学生走进物象的“小我”世界,获取精神的滋养、灵魂的涤荡。

一、鸡毛掸子

《城南旧事》的开篇即从“清晨,宋妈拿着鸡毛掸子,开始一天的清扫”写起。文章这样写道:“……我醒了……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我赶忙拉起被来蒙住脸,是怕尘埃把我嗆得咳嗽。”对于成人而言,这是和以往一样平凡而又忙碌的一天。对于孩子而言,睁开眼看到的世界是这样单纯美好:“窗外很明亮,干秃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从小鸟一下子跃到树叶,这是对春的渴望,还是对生机活力的渴望?孩子的心理世界永远和成人不同。

因为内心纯净,所以,孩子眼中折射出的世界,充满缤纷、美丽的色彩,是值得去探索的世界。成人则需要掸拭心灵的灰尘,借此书的阅读之旅,去寻觅一点思考和感悟。

写此小说时,林海音已步入中年,带着对往事的回顾,对人事的感慨,她定会思考:以怎样的模式开头更好?用人物形象特征描写开篇,以对话开头,以人物内心独白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或以自然景物描写开头?……最终,林海音选择从那个蛰伏在心角的影像——某个清晨的打扫开始,物象“鸡毛掸子”高扬在阳光的尘埃里,成为寄托作者情感的意象。

小说后面又一次出现了“鸡毛掸子”。第二天早晨,妞儿找英子,两人在西厢房蹲下来看小油鸡,两人摸着小油鸡,英子发现妞儿手腕上有青色伤痕——

妞儿笑了笑,手伸过来搂着我的脖子,我的手也伸过去搂住她的。但当我捏住她的肩头,她轻喊了一声:“痛!痛!”

我的手连忙松开,她又皱着眉说:“连这儿都给我抽肿了!”

“什么抽的?”

“掸子。”停了一下她又说,“我爸,还有我妈,他们……”但她顿住不说了。

这时,掸子已经成为对妞儿惩罚、虐待的工具,由此衍生出对妞儿的悲剧性命运的探究。

小说中,英子第一次遇到妞儿是在油盐店,当时又买酱、又买醋、又买葱的妞儿,遭到了店员的逗趣,要求妞儿唱一段才能走。换作现代孩子,可以理直气壮地离开,也可以扯开嗓子一展歌喉。但,我们看妞儿的反应:“眼里含着泪,手摇晃着,醋都要洒了。”说明妞儿内心感到屈辱和悲愤。可见,当时唱戏是一个带有屈辱性质,没有自尊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年人用这一方式来逗弄孩子,这和鲁迅笔下《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喝酒者对孔乙己的嘲弄没什么两样。读书人孔乙己尚可用那一身长衫以示清高,但一生下来即被捡拾收养的妞儿又有什么值得标榜的资本?所以,她不敢得罪任何人,包括本就是底层人的小店店员。于是,隐忍成了她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典型的个性形象。

个性的形成与长期生存的环境有关,英国伦敦大学研究人员曾研究得出:5—6岁前的幼儿遭受精神、肉体虐待,更易在个性上呈现焦躁、疑虑、惊惧、抑郁等外在特征。妞儿隐忍个性的形成,与之生存的环境有极大的关系。我们来看妞儿与英子的两次对话:

1.“我妈也拧我,她倒不管我出来的事。爸爸也打她。打了她,她就拧我,说是我害的。”

2.“小英子,我现在上天桥唱戏去了,围一圈子人听,唱完了我就捧着个小箩筐跟人要钱,一要钱人都溜了,回来我爸爸就揍我!他说,给钱的都是你爷爷,你得摆个笑脸儿,瞧你这份儿丧!说着他就拿棍子抡我。”

从两个孩子天真单纯的对话中,我们看到妞儿没有享受到这一年龄的孩子应有的父爱母爱,反而是殴打、拧掐……而英子呢?请看:

1.停一下妈妈又说,“要不是亲生的,我能这么疼你吗?像你这么闹,早打扁了你了。”

2.“英子一生下来,就给她爸爸惯的,一不舒服,爸爸就抱着睡。”

“掸子”掸去了英子屋内窗台以及小床上的尘埃,从她一睁眼,就为她带去一个明亮而幸福的世界,而妞儿则永远生活在“掸子”抽打的惊惧里。

我们不得不说,物象“掸子”两次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出现,带出了不同人物命运的对比,带出了妞儿隐忍性格形成的根因,也带出了妞儿悲剧命运走向的暗示。物象“掸子”,传递着作者内心的祈愿:愿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也传递出作者内心的忧伤:这个时代,世间的尘埃岂是这小小掸子能掸除干净的啊!

二、大门

在《中国文化象征词典》中,“门”象征家庭。传说,夏至日,人们闭门不出,是为了避开屋外常出没的妖魔,同时,人们还会在门上安放狮头金属圆盘以避驱。可见,远古时,门就已成为人们驱挡灾祸的屏障。门是一个家中最有意义的部分,是入口,是界限,门内安全,门外危险。出入一扇门,就意味着出入一个有着不同情形、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经验与视角的空间。惠安馆的大门是这样的:

1.惠安馆在我们这条胡同的最前一家,三層石台阶上去,就是两扇大黑门凹进去,门上横着一块匾。

2.经过惠安馆,我向里面看了一下,黑门大开着,门道里有一个煤球炉子。

惠安馆,是专门为来自惠安这个地方的人开的廉价旅馆。它是英子居住胡同里最靠前的一家。惠安馆的门,黑色、很大,似乎代表着一种严肃和压抑。门内,寄居过大学生司康;门外,站着美丽善良的悲剧女性——秀贞。走进门,守候一段无望的爱情和困锁身心的家庭;走出门,寻找自己渴望的幸福生活。于是,门成为一种象征。

我们不妨从物象“门”入手,开启对秀贞悲剧命运根源的探究。

清瘦、勤快、有着一条大黑油辫子,充满少女朝气的秀贞,有着所有这个年龄女子特有的青春美。文中这样描述:

秀贞的脸这时粉嘟嘟的了,鼻头两边也抹了灰土,鼻子尖和嘴唇上边渗着小小的汗珠,这样的脸看起来真好看。

这样美丽的女子,命运却十分悲惨,梳理“惠安馆”一章节,其悲惨有:(1)被司康抛弃;(2)孩子刚生下,便被家人扔到皇城根底下;(3)遭受打击后常神志不清;(4)与女儿相认后,带女儿寻夫途中,被火车碾死。

物象“惠安馆黑色大门”,穿插在其悲惨命运逐步呈现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多次出现,暗示着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变化:

1.我轻轻推开跨院门进去,小小的院子里有一棵不知道什么树,已经长了小小的绿叶子了。院角地上是干枯的落叶,有的烂了。

2.小跨院里只有这么两间小房,门一推吱吱扭扭的一串尖响,那声音不好听,好像有一根刺扎在人心上。从太阳地里走进这阴暗的屋里来,怪凉的。外屋里,整整齐齐地摆着书桌,椅子,书架,上面满是灰土。

推开门,这里有树,月夜纳凉人依靠,但是,秀贞的依靠——司康却已离去。现在,树下是干枯落叶,有的烂了,秀贞疯魔病情常发,又怎有意留心打扫?

再推门,这里有书,书页懒翻倦拂尘,但此刻,秀贞又怎会有心思去细细抹擦每日落下的尘埃?

秀贞的悲剧根源在社会,在周围人对封建礼教和社会舆论的畏惧。所以,父母能狠心扔掉秀贞的孩子,邻居能漠然站在秀贞父母一方,对他们扔掉孩子的做法不但没有谴责,反而深表同情。

秀贞的悲剧根源也在自身,司康离开惠安馆后,就再没回来。那么,司康为何没有回来?他是无情人,还是有情郎?我们只能通过秀贞的叙述揣测:

1.“他跟我妈说,放心,他回家卖了山底下的白薯地,就到北京来娶我。”

2.“他就舍不得让我这个北边人去吃那个苦头儿……”

从这两处描述中可以看出,秀贞在内心始终认为司康对其一往情深。这个善良女子给了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司康最无私热情的帮助。但她缺少的,恰恰是对两人现实条件差距的清醒认识:(1)家境的差距;(2)文化的差异;(3)个性的不同。

1.“他说,你是个孝女,我也是个孝子,万一我母亲扣住了我,不许我再到北京来了呢?”

2.“他走的那天,天儿多好,他提着那口箱子,都没敢多看我,他的同乡同学,有几个送他到门口儿的,所以他就没好再跟我说什么。”

从这两处又可以看出,司康孝顺母亲,且性格怯懦。碍于文化人的面子,在同等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同乡面前,他最终选择逃避,离别之时,都不敢多看秀贞一眼。这一举动,为他后来再未去京寻秀贞、秀贞苦等多年的悲剧情节埋下伏笔。

惠安馆的门墙前,从此多了一个时而清醒、时而疯魔的女人。阳光下,她在看来往的每一个行人,看其中有无所盼之人司康,有无脖子后带着青色胎记的女儿小桂子。直到她在英子的帮助下,终于与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妞儿相认,最终,决定走出惠安馆的大门,去寻找司康:

1.我从来没有黑天以后来这里,推开跨院的门,吱扭扭地一声响,像用一根针划过我的心,怎么那么不舒服!

2.走出惠安馆的大门,街上漆黑一片,秀贞虽然提着箱子拉着妞儿,但是她们竟走得那样快,秀贞还直说:

“快走,快走,赶不上火车了。”

鲁迅曾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秀贞和妞儿最终急急赶去,迎来的不是一家的团聚,而是火车的无情碾压。不忍,不愿,不甘,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假设:

假设,她们来到惠安,看到司康,他却已娶妻生子,她们该怎么办?

假设,她们来到惠安,司康单身,但司康母亲敌视她们,孝子司康懦弱,不敢收留,她们该如何面对?

假设,她们来到惠安,司康体弱,一病不起,已去世多年,举目无亲的她们,又该何去何从?

或许,在那个黑暗的时代,被迎面而来的火车带走美丽的躯壳,是她们最好的归宿吧!

借助“门”的意象,我们了解了秀贞的爱情,也了解了造就秀贞、妞儿命运走向的根源。

当然,惠安馆中还有诸多的物象,如棉裤筒、辫子、怀表、胖娃娃、金鱼、树、小鸡吃米、青胎记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找,写一写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诗人王家新曾说过:“对文学我怀着感恩之心,在我人生重要的时刻读了这些伟大的作品,当我开出我自己的花朵才意识到我们被嫁接到那棵伟大的生命之树上,这些伟大的作品对我的心灵是一种照料,有时候也是一种校正。”名著阅读,从小小物象入手,可以解读出属于我们心灵深处独有的美丽声音。

参考文献:

[1] 林海音.城南旧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黎烈南.物象 景象 意象:古典诗词丛谈[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物象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浅析毛泽东诗词中“山”的形象类型
从中国传统山水画看艺术模仿
诗化物象?领悟意境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王安忆小说中的物象分析
管窥中国历法中常用的物象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