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市围填海存量资源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

2019-09-10周鑫陈培雄李欣曈相慧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9年7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

周鑫 陈培雄 李欣曈 相慧

摘要:为提高滩涂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充分发挥围填海存量资源的综合效益,本研究提出围填海存量资源梯度开发模式,从集约节约用海情况、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4个方面构建围填海存量资源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温州9个区域用海规划区开展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瑞安市丁山三期西片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等4个区域适宜开展围填海梯度开发。研究结果可为温州市优化围填海空间布局,推动围填海开发活动科学有序地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围填海;存量资源;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P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19)07-0031-04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tidal flat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the vacant reclamation area,the gradient development model of reclamation was put forward in this study.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of gradient development of reclamation was constructed from four aspects: intensive and economical utilization of sea,location conditions,socio-economic conditions,and natural conditions.Nine regional reclamation areas in Wenzhou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ur regions,such as the third phase of Dingshan Reclamation in Ruian,were suitable for gradient reclamation.The results can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Wenzhou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layout of reclamation,promote the scientific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reclamation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 Reclamation,Stock resources,Gradient development,Suitability evaluation,Index system

0 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推进,以及围填海管控的收紧,如何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开发围填海存量资源,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是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围填海梯度开发模式通过围填海存量资源的整合与统筹配置,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以更少的海域投入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生态用海与围填海管控制度的有效途徑。

围填海梯度开发,即指根据滩涂自然演进的客观规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需求,以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最小为原则,有计划分步骤依次开发围填海区域的围海养殖、农业垦造、工业与城镇建设等多样生产功能,形成科学、有序、和谐的围填海分布态势和开发战略,推进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其具体设想为:对空置围填海区,在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未达到工业与城镇建设的条件之前,先进行围海养殖、农业垦造开发,待需求充分、条件成熟,再按规转换为工业与城镇用途,以最大限度减少海域和海岸线资源的新增消耗,提高海域的集约节约利用度[1]。

既不同于事前评价的围填海适宜性评价[2-5],也不同于事后评价的围填海后评估[6-8],围填海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是一种事中评价,三者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围填海全过程控制系统。围填海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旨在根据围填海实施情况,评估围填海项目或规划继续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围填海项目或规划进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本研究应用特尔菲法和专家打分法,构建围填海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温州市9个区域用海规划区为例,开展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以期为落实围填海管控措施、创新基于陆海统筹的围填海配套管理制度、推动围填海开发活动科学有序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温州市区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围填海历史悠久。根据《浙江省区域地质志》记载,温州滩涂围垦始于汉代,至唐、宋、明、清时期,前后修建了4条海塘线,即海岸线向外迁移了4次,平均282年迁移一次,沿海海岸线向外拓展了20 km余,开发滨海平原面积14.1万hm2[9]。6000多年来,由于滩涂的自然淤涨和人工围垦造地,温州沿海平原逐步拓展形成现在的永乐平原、温瑞平原、瑞平平原以及江南平原。围填海造地对保障温州市粮食供给,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生活和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以及城市发展空间拓展等对围垦造地提出了迫切的需求,短时间内集中实施了大量大规模围填海项目,部分围填海区呈现出实施进展滞后、集约利用程度不高、效益发挥不充分等问题。

2 数据与方法

2.1 围填海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围绕围填海梯度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集约节约用海情况、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4个方面构建围填海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1),并以温州为试点,对9个区域用海规划区开展评价。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数据来源

C1、C2来源于《温州市区域性用海现状调查及分析研究报告》《温州市滩涂围垦造地投入产出分析及评价研究报告》《温州市围填海社会经济效益研究》,C3、C4来源于GIS空间分析,C5、C6来源于各县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C7来源于国家、省、市发改委历年重点建设项目名单,C8来源于《温州市水资源公报(2017年)》,C9来源于《温州市海洋环境公报(2017年)》。

2.2.2 数据标准化

本研究采用离差标准化法将性质、量纲各异的不同指标值转化为[0,1]的相对数。

对于定性指标C7和C9,根据确定的评价因子分类条件将指标分为不同的类别并赋值,分类条件与评价分值的确定采用专家打分法(表2)。

2.3 评价方法

2.3.1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本研究采用线性加权法,

在参考相关研究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将综合评价值划分为3个等级。当0.6≤X≤1时,表明该区域适宜或需要开展梯度围填海;0.2≤X<0.6,表明该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梯度开发;0≤X<0.2,表明该区域不适宜或不需要开展梯度围填海。

2.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为确保评价因子权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判断[10-11]。首先用1~9标度构造比较判断矩阵,然后请有关从事该领域的专家、管理部门判断评分,并保持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最后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值(表1)。

3 结果与讨论

结合上述分析,通过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3.1 适宜开展围填海梯度开发的区域

苍南县大渔湾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瑞安市丁山三期西片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苍南县江南涂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瓯飞淤涨型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和龙湾二期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区域适宜开展围填海梯度开发。该区域内海域集约节约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区位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周围海洋资源环境相对适宜,因此具有开展围填海梯度开发的适宜性。对于规划用海区内“批而未围”的区块宜退出围垦,“围而未填”的区块可开展渔业—农业—工业与城镇建设的梯度开发,“填而未用”的区块可开展农业—工业与城镇建设的梯度开发。

其中,苍南县大渔湾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评价得分最高,开展围填海梯度开发的需求最迫切、适宜性最高。该围垦工程2008年获批,历经10年于2017年被取消并被“蓝色海湾”项目取代,今后计划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渔业,这一事实验证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3.2 较适宜开展围填海梯度开发的区域

乐清湾港区北部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洞头区环岛西片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和平阳县新兴产业园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区较适宜开展围填海梯度开发。该区域内海域集约节约利用程度相对较高、区位及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周围海洋资源环境相对较适宜,因此较适宜开展围填海梯度开发,但需求不急迫,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适时选择梯度开发或跨越开发。

3.3 较不适宜开展围填海梯度开发的区域

龙湾区海滨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区已全部完成用海确权,海域利用率达到100%,集约节约利用程度高、区位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好,但同时水资源利用率高、周围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相对较重,因此该区域较不适宜且不需要开展围填海梯度开发。

4 结论

(1)本研究从集约节约用海情况、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4个方面构建了可广泛使用的围填海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温州市9个区域建设用海区为例开展评价。结果表明,瑞安市丁山三期西片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苍南县江南涂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瓯飞淤涨型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龙湾二期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区等4个区域适宜开展围填海梯度开发。乐清湾港区北部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洞头区环岛西片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和平阳县新兴产业园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区等3个区域较适宜开展围填海梯度开发。龙湾区海滨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区不适宜开展围填海梯度开发。

(2)在围填海梯度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引导“批而未围”的区块退出围垦,对“围而未填”的区块最大限度控制填海面积,对“填而未用”的区块因地制宜开展梯度开发并进行必要的生态修复,有助于将围填海存量资源转化成未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海洋环境的重要资源,以最大限度减少海域和海岸线资源的新增消耗,提高围填海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鑫,陈培雄,李欣曈,等.围填海存量资源梯度开发初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36(5):8-13.

[2] 于永海,索安宁.围填海适宜性评估方法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3] 刘大海,于莹,李晓璇,等.我国近岸围填海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J].海岸工程,2016,35(3):74-82.

[4] 赵博博.围填海对海洋资源影响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5] 付元宾,曹可,王飞,等.围填海强度与潜力定量评价方法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1):27-30.

[6] 李欣曈,陈培雄,相慧,等.浅谈海域使用后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设[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35(9):3-7.

[7] 刘晴,徐敏.江苏省围填海综合效益评估[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3):125-130.

[8] 林祥明,陈伟琪,饶欢欢.围填海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损失的回顾性评价:以厦门湾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385-389.

[9] 吴蕾,袁文喜.温州瓯飞滩演变分析及滩涂资源开发展望[J].浙江水利科技,2012(6):23-26.

[10] SAA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planning,priority setting,resource allocation[M].New York:McGraw-Hill,1980.

[11] 鄧雪,李家铭,曾浩健,等.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7):93-100.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
特大城市贫困家庭困境维度解构与救助策略建构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地方国有企业集团子公司分类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