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以亲 授以情

2019-09-10伍巧云

高考·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学渗透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

伍巧云

摘 要: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学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观念为目标的学科。注重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刻体会,来促进正确道德法制观念的形成,并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为此,教师要利用好教学中的每一个步骤,在课堂导入、新课教学、课后作业等环节中充分渗透情感教育,真正促成学生将道德与法制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感教育;教学渗透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多角度深入研究。其中,从课堂教学方面来说,必须“教以亲,授以情”,即教师要将情感教育融入到课程中去。本文就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学渗透进行粗浅探讨。

一、情感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价值体现

1.推动“道理”向“观念”的转化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学宗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学生学会教材所展现的道德与法律规则,在此基础上,推动学生将这些“道理”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制“观念”。不过,在现实教学中,“道理”与“观念”脱节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侧重内容的整理与记忆,忽视道理的解析,忽视道德与法律规则意义的达成,从而影响道德与法制观念的形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情感教育,把带有深厚情感的道德与法制课上成干巴巴的背书课、说教课。结果,学生对教材中非常重要的做人道理与法律规范不屑一顾,即使当时记得滚瓜烂熟,也仅仅是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内心。“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学过程能够以新课改的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教以亲、授以情”,把道德的情感融入到课堂中去,把法律的情感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则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接受,可以有效推动学生将所学的“道理”转化为铭刻于心的“观念”。

2.促进“内化于心”向“外化于行”的统一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数理化等教学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他学科教学侧重对知识点的分析与理解,而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则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以此来促进正确道德法制观念的形成,并最终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促成学生将所学知识由“内化于心”向“外化于行”转化,展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内在魅力,其关键就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与亲和力”。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中学生在接感受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往往能想到似乎熟悉的场景,这对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而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如果课堂中能够用其熟悉的事例,展示“亲”的魅力,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亲和力,促进学生正确学习态度的形成,促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制观念的内化于心;而且能在如今紛杂的社会中获得一丝清凉,在探索与感悟中获得学习做人的基本要求与准则,并以此作为学习道路上前进的动力,积极应对人生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并以此为依据,积极外化,砥砺前行。

二、情感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策略

上好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发挥好道德的育人功能、法制观念的规范功能,强化育人导向,必须推进情感教育,才能在破解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短板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1.细化情感目标,提升情感体验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本质是立德树人,通过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培养中学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即是情感教育的依据,又是情感教育所展现的价值所在。教师应明确课前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明确情感教育目标的前提下,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愿意配合教师所开展的一切活动。

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为学生们树立情感,培养目标,将具体情况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中学生的情感投入。

(1)细化情感教育目标的层次

通常情况下,情感教育目标总共分为三个层次,包含了“接受”、“态度”与“反应”。其中“接受”便是学生通过观察与交流在情感因素上发生了变化,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而“反应”则是在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中与学生本身具备的思想形成共同认知,从而在学生心理起到积极向上的影响作用;而“态度”便是在情感教育中学生由不良态度变为积极态度的转化目标。课前预设上,以三个情感目标为依据,选取情境,展开教学。如学习中学道德与法治《诚实守信》课程时。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细化情感教育目标的层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了德育的循序渐进,促成了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

(2)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道德规则与法律规则的意义。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基本行为规则,遵守道德与法律规则,要求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道德与法治教育就是培育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遵守社会道德,严守法律规范,展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素养,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肯定,会增强学生的满足感。违背道德与法律会损坏他人利益,损害他人利益必然会造成情感上的伤害,会产生负罪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用恰当的情境,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情感进行教学,提升情感体验,让学生刻骨铭心地认识道德法律规则,遵守道德法律规则。

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家的意味》第二目“中国人的家”时,我搜集了近几年春运时,人们在火车站、汽车站拥挤的身影和期盼回家时焦灼神情的照片,制作成课件并配上音乐《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通过音乐的渲染和照片的烘托,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理解“在中国人心目中,家的意味和内涵”然后用一个沙画视频《时间都去哪儿啦》,再一次激发学生情感,并落实到行动上——尽孝在当下。

细化情感目标,道德法治教育才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提升情感体验,道德法治观念方可深远持久,落地有声。

2.用好教学环节,促成情感渗透

课堂教学包括:导入、新课学习、总结、作业等环节,道德与法律的情感教学可以渗透到每一个环节。

(1)课堂导入巧用情感激趣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一节课的情与趣关键在于课堂导入设置的情景与议题是否引人入胜,如果能激情引趣,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准备,设计出能激发情感的情境与问题进行导入。

例如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时,笔者是这样进行导入设计的:通过“角色扮演”的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游戏互动,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当中,学生们能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并学会互帮互助,以此促进学生在集体情感上的升华,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与兴趣。

(2)议题设计展示情感魅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把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提情引趣,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亲和力,实现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价值。设置合适的议题,成为连接情境与知识的桥梁,如果教师能设置带有浓浓人情味的情感议题,就可以让道德法治教育引人入胜、别有一番风味。比如《合理利用网络》,笔者设置了以下议题:

在合理上网方面,下面是两位家长的做法,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甲:对小孩约法三章,规定了上网时间,上网内容,上网方式,并必须填写记录。

乙:家长轮流执守,如果没有家长在,就不能上网。

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议题,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循循善诱,教学顺利达成目标。议题融入情感,必须让议题生活化、讲亲情、讲道义、讲人情、讲规则。

(3)新课教学创设情感情境

道德与法治新课教学,要善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来创设切合教学主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自主探究。笔者在教学《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抓拍了生活中的几个镜头,创设了一组情境:早上,李欣乘公交车上学,他看到一位小伙子给老人让座。

问:小伙子有必要给老人让座吗?为什么?

中午,李欣在食堂排队点餐,他看到有的同学点餐不排队。

问:食堂点餐不排队,对吗?为什么?

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在讨论中有了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深化了道德认识,领悟了真善美的情感和道德情操的魅力。

(4)课后作业融入情感故事

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和生成过程。因此作业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完《爱在家人间》后,笔者设计了一道特殊的作业:回家给父母洗洗脚、捶捶背;主動与父母聊天、散步;整理自己房间;每星期至少做一件让父母开心的事情……一段时间下来,亲子关系改善了,家庭也和睦多了。亲情需要培养,亲情也靠良好的道德维护。通过渗透情感的作业设计,实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了法律意识,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总之,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内涵非常丰富,教师要通过情感教育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深远持久地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最终促成他们高尚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牟宗兰.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文理导航(上旬),2018(1):85.

[2]何建忠.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的情感教育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7(1):230.

猜你喜欢

教学渗透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节约教育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