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江市培智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研究

2019-09-10李国虎

教育界·A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

李国虎

【摘要】2016年,教育部制定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但课程中对体育与健康目标的描述只是在普通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做了个别的修改,而如何真正落地,以适应区域培智生身心特点,还需要扎实的实践研究。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镇江市培智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进行了研究,以促使国家课程标准本土化落地,也为一线培智学校体育教师提供教学与研究参考,完善区域性培智生体育课程。

【关键词】培智生;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开发

镇江市特教中心是镇江市两所特殊教育学校之一,主要接收中、重度培智生和聋哑学生,对于培智生,每班约10个人,学生智力水平各异。通过了解,我们发现目前江苏省特殊教育开设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培智生体育课程,目前沿用的体育课程已近20年,课程目标、内容及评价过于偏向正常儿童,与培智生身心特点严重不符,所以,在培智生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正确的目标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研究者通过华师大图书馆电子资源检索相关文献,下载了大量目标构建的相关文章及法规文件,从课程目标构建的理论研究到课程目标构建的范例学习,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研究者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了相关问题调查结果,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参考。

3.专家访谈法

研究者利用提前备好的访谈问题,分别在镇江市体育教研活动现场和镇江市特教中心校长室访谈了镇江市4名江苏省体育特级教师和从事特教体育教学的4名体育教师,以及镇江市特教吴校长、陈校长。通过访谈,研究者充分了解了培智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了解了他们对培智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的建议,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4.数理统计法

研究者先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把相关数据制成表格,再用Excel把相关数据制成相应图表。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镇江市培智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现状调查

如图1所示,通过对镇江市特教中心和镇江市京口区特殊教育中心的体育教师和相关舞蹈、康复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得知,目前,镇江市特教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来源主要是个人经验和普通学校体育教材;大家一致认为,现用的体育课程目标不适合培智儿童,其主要原因是“目标太高、不符合培智生身心特点”;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的教学目标的制订多依据自身教学经验,也有部分教师参照普通体育教材,适当降低了练习要求。

2.培智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建构依据

(1)依据国家课程标准

2016年,我国制定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研读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内容与普通义务教育阶段“课标”非常类似,只是在其基础上做了细微的调整,如在课程目标的总体描述上,培智课标把“体育与健康”改成了“运动与保健”,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加上了“开发潜能,促进功能康复和补偿”,把“体验运动的乐趣”前加上了“培养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去掉了义务标准中“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并把“自觉维护”改成了“基本形成”。

在具体的领域目标阐述上,与普遍体育课标相比,培智课程标准只是把“心理与社会适应”改成了“心理健康”,从课程的顶层设计角度来看,“融入社会”是培智课标总目标的重要内容,那么,“社会适应”理应在体育课程中得到体现。对照具体内容描述我们发现,培智体育课标各领域目标的具体描述与普通学生体育课标几乎完全一样,只是把普通体育课标中“运动技能”的第三条“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改成了“增强安全运动的意识和能力”。

总体来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对于具体目标的描述只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适当修改,在其基础上提倡开发潜能、功能康复和补偿,这将是本文目标建构的重要依据。为了能让本课程目标的制订更具实效性和地方性特点,制订者除了要以国家课标为依据以外,还要综合考虑学生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和一线教育专家意见。一线教育专家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学情、校情的了解更加具体深刻,因此更具地区话语权,这一点与王轶喆(2017.09)关于体育课程标准要“以生为本”的观点是一致的。

(2)依据区域“学生需求”

通过“学生需求”调查所示(如图2)可知,所有人都非常同意或同意的有四项内容,分别是“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体质”“补偿缺陷(运动能力、品行、语言、感统等方面)”“培养运动兴趣、掌握简单健康生活常识、提高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培养运动兴趣,掌握简单运动技能”;存在争议项的主要有三项:“改善学生不当行为(大叫、戏弄他人、自我伤害、吐口水、攻击行为等)”“发展学生个性运动特长、提高运动成就感”“依据培智生的情意特征和个体差异,提高培智生的创造力”。

普通义务阶段体育课程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如攀、爬、跑、跳、投等,这是由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身体素质发展灵敏期所决定的,人体身体素质发展灵敏期各不相同,如协调性(5~8岁)、速度力量(7~8岁)、速度素质(~10岁)、有氧耐力(8~11岁)等,在相应的年龄进行敏感项目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能。认知是人感知世界的基本途径,它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语言等内容,培智生认知水平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提高其认知水平。运动兴趣是教育活动顺利实施的润滑剂,没有了运动兴趣,教学也将变得呆板。安全永远是体育课堂的头等大事,培智生体育课堂更应如此,而“自闭症、脑瘫”等儿童的存在,大大地降低了课堂的安全系数,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

通过“社会需求”调查(如图3)可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和“体育课中融入生活场景,提高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两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对“在运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会友好相处”和“愉悦身心、学会与他人合作”这一项,绝大部分人也表示赞同。

(3)依据“专家访谈”意见

为了了解专家意见,研究者专门对以镇江市特教中心的吴校长、陈校长(体育副校长)、镇江市体育教研员吴亚香(江苏省体育特级教师)为首的5名特级教师以及从事特教体育教学的4名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一致认为:培智生体育课程目标构建一定要有“康复”的作用,其内容的设定要有助于学生某些功能的恢复;体育教学目标一定要有针对性,这是由班级中培智学生的差异性造成的,目前,特教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之间的矛盾,是教学针对性不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培智生在智力发展方面较为薄弱,往往在体育课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所以在体育目标的设置上一定要把“安全”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要为学生的“正常生活”甚至简单的劳动就业服务。

3.培智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建构

依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精神,并结合镇江市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及专家意见,研究者将培智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确定为:通过教学,让培智儿童基本掌握简单的运动与保健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生活常识;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安全意识和基本活动能力,身体功能得到康复和补偿;积极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風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合作意识,为其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4.培智生体育课程领域目标建构

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从整体上来看,专家和一线教师比较同意问卷中的被选内容,在“运动参与”目标选项中,“A”项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可,这一选项内容与普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参与目标基本一致。对于培智生而言,能够“正常生活”才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所以,在这一选项上,大家几乎都选择了A项,这说明大家对培智生“生活能力”提高持一致态度。在“身体健康”方面,“C”选项占大多数,这说明让学生身体的“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和掌握的“简单身体锻炼方法”是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普遍想法。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选项答案集中在“A”与“C”选项,选“A”的人数仅2人,且“A”选项内容被包括在“C”中,“C”的内容从“关怀”视角更能体现学科的“基础”特点。

目前镇江培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针对性强的教材,安全场地和器材有待加强。镇江培智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活动能力,改善或康复培智生生理功能,提高其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同时,各特殊教育学校在制订和落实体育课程目标时,应依据自身师资、学情、场馆等条件特点,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马涛.包头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郝传萍等.北京市培智学校体育教学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2012(07):38.

刘洋.大连市培智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许文鑫,吴燕丹.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特殊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论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2):106-109.

王轶喆.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构建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05):130-133.

孔祥英,陈承杰.智障儿童康复教育概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发电厂及变电所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
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人格发展理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设置的启示
“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