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卷Ⅱ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9-09-10王安卫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19年9期
关键词:海底隧道大桥桥梁

王安卫

试题简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明确提出,“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具体学习内容,可选择新闻、通讯、调查、访谈、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等,旨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正是这一学习要求的准确体现。

材料一通过我国桥梁建设发轫期的艰难与奋起,激发考生科技强国的壮志豪情:材料二通过列数字的方法介绍港珠澳大桥,让国人自信满满,让考生看到这种自信的背后有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材料三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层次清晰地说明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智能建造,让考生体验语言的简练之美。

解答此类阅读题,应该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明晰各个材料所陈述或说明的重点:二是把握文本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三是理清各个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看清主体与客体,看清顺承、因果等关系,并理清各材料之间的联系。对主观题,应通过分析题干来确定问题的指向,明白是要求筛选局部信息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要锁定文本对应的区域,筛选综合信息要立足全文,都要理清层次,抓住重要语句、关键词语,整合后分条作答。

高考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做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6.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精讲

4.【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试题用流程图的方式,对材料三的内容进行分层呈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各层次内容的精准把握,同时也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答时要整体梳理文本内容,准确把握重要概念的含义,比对选项与文本。

原文中说,“数据层……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实现数据融合”。可见,数据层实现的是“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实现数据融合”是在“应用支撑层”。由此可知,D项错在张冠李戴。

【参考答案】D

5.【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主要考查考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答这类题,要突出一个“细”字,仔细比对选项与对应语段在表述上的细微差别,看描述、概括、分析是否恰当。要注意概括表述中共用修饰语的问题。

C项。有两处表述存在共用修饰语的问题。一是“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两项共用一个修饰语“世界上最长”。“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可在材料二中找到依据,但“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二是“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两项共用一个修饰语“首创”。“首创的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可在材料二中找到依据。“智能建造平台”属材料三的内容,材料三中没有关于“首创”的直接表述,但材料标题中“智能建造探索”一语包含“首创”之意,可知此处表述正确。

【参考答案】c

6.【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信息的提取和整合。题干要求分析“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原因,这句话是材料二的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对材料二进行分层概括,并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链接

著名古桥 长安

中华民族古代的桥梁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赵州桥、卢沟桥人们都已较熟悉。以下再介绍几座现存的著名古桥。

1.宝带桥在江苏苏州市葑门外约3000米,跨运河和澹台湖口。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相传刺史王仲舒捐宝带助资创建,又以形似宝带,故名。几经毁修,现桥系清代重建,雄伟壮丽。

2.洛阳桥在福建泉州市东北同惠安县交界的洛阳江上。建成于北宋嘉祜四年(1059)。历经重修,现桥长834米,尚存石塔3座和济亨亭。新中国成立后,加铺路面,通行汽车。

3.安平橋在福建晋江市安海镇,跨海湾与南安市水头镇相联。建成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梁式石桥。

4.广济桥在广东省潮州市东,横跨韩江。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历56年建成。原桥东西两端共有24个桥墩,江心因水流湍急,以18只梭形木船搭成浮桥相连,能开能合,为中国最早的开合活动式大石桥。

5.五亭桥在扬州瘦西湖景区内。建成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桥上筑有五座亭子,形似莲花,造型别致,风格独特。

6.风雨桥 侗族地区一种亭廊式桥梁建筑。以广西三江县程阳永济桥、岜团桥和贵州黎平县地坪桥最负声誉。皆木石结构。桥墩以青石垒砌,桥梁、桥柱、桥面及桥上的廊、亭、楼、阁建筑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一颗铁钉,结构精密,坚固耐久。

猜你喜欢

海底隧道大桥桥梁
重庆桥梁发展史揭开新篇章
相关论
逃跑的大桥
数鸭子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港珠澳大桥通行全攻略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用提问搭建有效初中数学教学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