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兰河传(节选)》阅读

2019-09-10方青稚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19年9期
关键词:磨房窗子祖父

方青稚

(浙江卷·小说)

试题简评

《呼兰河传》是现代著名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萧红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1942年病逝于香港。1940年写于香港的《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气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其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今年浙江卷命题能够体现新课标理念、新课改精神,在真实情境、典型任务中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选文取材于长篇小说,是一种有益的创新探索和实践。这样做,充分拓展了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空间,有效地规避了一些考生考前的猜题押题,符合新课标阅读教学理念,契合新课标的“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要求,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文本内容思想积极,富有教育意义;从孩子的眼光来看自然环境、风俗人情,给读者以温暖、美好的审美感受,彰显了立德树人的命题特点。名著的选用,保证了文本的经典性,实践了新课标倡导的“整本书阅读”理念。

四道试题,一方面,与教师的常规教学紧密联系,有效地考查考生的相关知识及迁移能力。如第12题要求“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考查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中有关“叙述”话题的相关知识,也涉及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的写作知识“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第11题要求“概括‘我’的形象”,能让考生自然地运用到教材中的知识,给考生一种“熟悉感”。另一方面,题目创设了“真实情境”,让考题努力接近人们日常的语文学习内容、方式,而且答案尽量“开放”、多样,即在保证设题科学性的同时,避免问题层层设限而答案指向单一的情况,给考生创造了充分的思考空间、个性展示机会。比如第10题,要求考生简析“语言特点”,它包括修辞、用语、句式、语气、风格等诸多内容,考生可以多角度回答问题:简析“语言特点”更贴近文学作品本质,有助于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且考生又不能用“答题套路”应对。第12题考叙述特征,也呈现出“开放”的特点。

高考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黃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買,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精讲

10.【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指向新课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两大核心素养。

赏析句子的语言特点,一般从艺术手法(多指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等几个角度来考虑。

答题时,首先要指明具体的语言特点,最好能结合例子说明,然后要指出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若答“口语化”“简洁明了”“白描手法…‘语言质朴”“乡土气息”以及“用‘一天’‘两天’‘第三天’‘再过几天’等时间数词写出黄瓜生长的迅速”等,均可酌情给分。)

11.【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人物形象,主要是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一方面要从人物的外貌特征、言行心理等人手,一方面从环境描写、人物关系等间接因素着眼。

“我”的形象特点,可从如下的故事情节中分析归纳:①“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②“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③“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④“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参考答案】①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②“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我”调皮可爱的一面。③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④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我”矜持的一面。

12.【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叙事技巧。是由教材相关教学知识点延伸出来的能力考查。叙述特色,一般从叙述视角(包括全知视角、有限视角、转换视角三种形态,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以及人称变换)、叙述方式(顺序、倒序、插序等,线索特点)、叙述手法(语体、节奏以及背景等)等几个方面考虑。作答时,要指出这种特色的艺术效果。这篇小说读起来很像散文,感觉真实、亲切、温暖、美好,原因就在于第一人称的运用、孩子的视角以及语言的生动活泼。

【参考答案】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13.【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主旨、形象、情节、环境等的探究。让考生选择标题,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考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人生体验。选择其中一个能充分说明理由即可。通过对假想的标题解读,揭示该标题的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可考虑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是否可成为文章的线索和脉络等。

选择“磨房里外”,可侧重指出其交代故事发生和人物活动的背景、构建故事情节,以及“里外”的深层含义。选择“冯歪嘴子”,可侧重考虑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推动和文章主旨的暗示。

【参考答案】(示例1)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示例2)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猜你喜欢

磨房窗子祖父
祖父瓷
我害怕我跑出去
快把窗子打开
心中的老磨房
很多年后
国王也拆不掉的磨房
小磨房(德国)
聪明人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