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充市升钟水库水污染治理成效探讨

2019-09-10周更明吴雪梅王坤鹏

四川环境 2019年4期
关键词:铁炉南充市富营养化

周更明,吴雪梅,王坤鹏,舒 丽

(南充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 南充 637000)

水库是在山沟或河流的狭口处建造拦河坝形成的人工湖泊,是人类拦洪蓄水和调节自然径流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水污染日益加剧,水库作为区域性饮用水源,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升钟水库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西北部,地跨南充、广元两市,惠泽150多万人口和180多万头牲畜,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农灌水利工程,属嘉陵江流域,地处嘉陵江支流西河,库容13.39亿m3,水面达8.4万亩,库区幅员面积517 km2,灌区集雨面积5 682 km2,控灌208万亩耕地,占灌区耕地的70%。

根据南充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06年升钟水库水质现状监测数据,升钟水库水质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Ⅱ类水质标准,特别是CODCr、TP、TN均超过Ⅴ类标准。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严重影响灌区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2007年,南充市人民政府作出了综合治理库区水污染的决定,共取缔网箱6 382口,整治“库中库”10个,规范养殖用鱼船678只,捕捞成鱼5 300多t,捕捞鱼苗近3 000t,兑付补偿资金约4 300万元。

本文根据升钟水库“李家坝”“大坝”“铁炉寺”“铁鞭电站”4个监测断面近年来的月例行手工监测数据,对CODMn、TP、TN的逐年变化展开分析研究,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水质现状和营养盐变化趋势,以期为环境管理部门预防库区富营养化提供参考。

1 监测概况

1.1 监测点位分布

升钟水库共设置了4个省控监测断面,分别位于坝体溢洪放空隧道出库控制断面大坝(果园场)、水库库心断面李家坝、广元市剑阁县干流入库控制断面铁炉寺、右干渠生态水源补偿出库控制断面铁鞭电站。其中:铁炉寺断面位于库尾,主要监控上游广元境内污染物输入对库区水质的影响;李家坝位于库心,为外源输入及内源排放的污染物积累、降解的活跃区域,也是库区污染源鉴别监控的关键区域;大坝(果园场)和铁鞭电站主要监控出库水质状况,以有效保障下游居民生活生产用水。4个省控断面布设充分考虑了水库水体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具体详见图1。

图1 升钟水库监测断面分布图Fig.1 Monitoring section distribution ofShengzhong Reservoir

1.2 监测项目、频次及方式

4个断面每月开展例行手工监测1次,监测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的24项,以及透明度、水位、叶绿素a等。

2 水质趋势及成效分析

2.1 水质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状分析数据来自2018年南充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升钟水库例行水质监测报告。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1]22号)[2],以TP、CODMn、TN为分析对象,采用单因子分析方法对水库现状进行评价,结合透明度、叶绿素a等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富营养化指数(TLI)计算,判断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由图2可见:2018年TP铁炉寺断面全年在Ⅱ~Ⅲ类之间波动,2~3月,6~8月份处于Ⅲ类水平,其他月份为Ⅱ类,TP其他3个断面全年都处于Ⅱ类水平;CODMn铁炉寺断面全年在Ⅱ~Ⅲ类之间波动,8~9月份处于Ⅲ类水平,其他月份为Ⅱ类,CODMn其他3个断面都处于Ⅱ类水平;TN4个断面全年均在Ⅱ~Ⅲ类之间波动,铁鞭电站断面在8月份出现峰值,其他3个断面均在12月份出现峰值,4个断面全年中从8月份开始,基本都处于Ⅲ类水平。

水库富营养状况较为稳定,铁炉寺和铁鞭电站断面TLI值均在8月份出现峰值,果园场和李家坝断面TLI值分别在4月份和10月份出现峰值,但未达到富营养,4个断面全年处于中营养状态。

图2 2018年水质现状Fig.2 Water quality status of 2018

结合污染源调查结果和现状分析来看:造成TP铁炉寺断面季节性偏高的主要原因可能为上游输入污染和地表径流,2~3月为农业种植期和畜禽养殖期,6~8月是汛期雨季,水库水量波动较大,上游来水TP较高[3];造成CODMn铁炉寺断面超标的主要因素可能为农村面源污染,农业化肥施用和畜禽养殖业(户)排放的污染物致使CODMn此时段高于平均水平;而造成TN4个断面均有超标的主要因素可能为上游输入污染和旅游污染。特别是,进入8月份,升钟水库迎来旅游旺季,国际钓鱼节比赛如期举行,游客大量增加,排污现象较为严重。

2.2 水质变化趋势及成效

2.2.1 水质变化趋势

根据南充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14~2018年升钟水库的水质监测数据,升钟水库4个断面TP、CODMn、TN浓度变化趋势如下。

2.2.1.1 TP:4个断面近5年平均水平都处于Ⅱ类,2014~2016年快速减小,然后缓慢上升;铁鞭电站断面2018年处于Ⅲ类水平(见图3(a))。

2.2.1.2 CODMn:4个断面近5年平均水平都处于Ⅱ类,2015年起呈明显上升趋势;铁炉寺、果园场和铁鞭电站断面均快速上升,2018年达到峰值;李家坝断面2015年起快速上升,2017年开始下降(见图3(b))。

2.2.1.3 TN:4个断面近5年平均水平处于Ⅲ~Ⅳ类之间,2014年起快速下降,2017后开始上升;铁炉寺断面2014年快速下降,2015年相对平稳,2016年起又开始下降;李家坝、果园场、铁鞭电站3个断面2014年起均开始快速下降,2017年均开始上升(见图3(c))。

2.2.2 成效分析

“十三五”期间,升钟水库库区已建成14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成了库区周边的垃圾压缩收集转运系统,实现生活垃圾“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置”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制定了《南部县畜禽规模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划分方案》,关闭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户)110家,取缔网箱100余口,划定了生态红线,加强指导农业科学使用农药、化肥。

图3 2014~2018年TP、CODMn、TN、TLI趋势Fig.3 Trend chart of TP、CODMn、TN、TLI during 2014~2018

由图3可知: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升钟水库库区全覆盖、关闭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取缔网箱等污染治理措施初见成效,TP、TN从2014年起快速减小,受旅游污染、上游输入污染等因素影响,TP从2016年开始有回升趋势,TN从2017年也开始回升;CODMn总体水平远低于Ⅱ类,受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地表径流、农业面源污染等因素影响,CODMn从2015年起开始持续上升,若不加以控制和合理规划,将对升钟水库造成一定影响。

2.3 富营养化变化趋势

根据南充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06年、2014~2018年升钟水库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4]对升钟水库近年来的营养状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由图3(d)可知:升钟水库营养状态从2006年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2014~2018年5年间均处于中营养状态。随着网箱养鱼的取缔,库区沿岸畜禽养殖业整治,乡镇生活污染综合治理有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近年来,升钟水库的TLI值有明显的下降,水质得到较好改善。

3 对策及优化意见

“十三五”以来,升钟水库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收效良好,库区水质明显改善。受农业面源污染、点源污染、上游输入污染等因素影响,2016年起TP开始有所升高,2015年起CODMn持续上升,TN总体水平仍不达标,库区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必须采取有力控制措施,防止水体向富营养化发展。

3.1 建立水质富营养化预测预警体系[5]。严密监控升钟水库水质动态,建立预测评价方法和预警方法,以Ⅱ类水质管理目标为基准,划定分级预警警级,制定出现警情时的加密监测实施方案,制定水库污染防控应急预案。

3.2 加强库区污染整治工作。加强库区周边环境卫生管理,杜绝污水、垃圾、粪污等污染物入库;提高库周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实现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全覆盖;推广干湿分离和厌氧+好氧组合工艺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6],努力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入库河口湿地建设,栽种高等水生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有条件的区域建立截污沟,有效降低库周面源污染对水库富营养化水平的贡献度;进行支库和干渠底泥疏浚,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适当采取生态水位调节、生态系统修复等措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3 加强执法监管。加强工业企业及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执法检查,依法严厉打击私设暗管、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超标排放、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加大对库区及主要入库河流沿岸区域的监督执法力度,落实“四级联动”监管体系,强化基层管理[7];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依法严厉打击侵占水库水域岸线、围垦湖泊、填湖造地等行为;开展广元、南充上下游联合执法工作,重点解决跨境污染问题,严格推行上下游生态补偿考核制度,确保入库水质持续改善。

3.4 加强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建议出台库区水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建立库区统一管理长效机制;抓好河长制工作的落实,督促污水、垃圾治理“三年推进方案”的落地生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库区周边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养殖业主的环保意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铁炉南充市富营养化
基于临界点的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多年变化研究
嗨,去你的铁炉峁吧
南充市嘉陵区:当好农民工的“娘家人”
南充市顺庆区:从严推进就业培训领域系统治理
南充市:党建引领 促进社保高质量发展
有惊无险
永州铁炉步志
洪口水库近年富营养化程度时间分布的研究
童年的美食
富营养化藻的特性与水热液化成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