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新闻报道中的“把关人”

2019-09-10张萌茹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把关人刻板印象

张萌茹

摘要: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发生后,关于导致公交坠江真相的新闻报道不断出现反转,由于公众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其态度受到新闻报道的影响也出现反转。本文以该事件为例,分析新闻报道中把关人的作用,它是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培养、改变受众的认知、态度、情绪的,并提出在互联网时代把关人面临的困境以及应该如何坚守的方案。

关键词:把关人;刻板印象;培养理论;重庆公交坠江

一、重庆公交坠江事件

(一)事件发展过程概述

2018年10月28日,在重庆市万州区的万州长江二桥桥面一辆公交车在与一辆小轿车发生碰撞之后,坠入江中。随后媒体关于此次事件的报道出现了几次反转,责任人由小轿车司机转向抢夺方向盘的乘客。

(二)媒体的盲目报道

受众认知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新闻语言的影响。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事实进行报道时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新闻报道语言中出现的倾向性有:对正义的褒扬、对犯罪的控诉、对道德素质的批判、对某群体的贬低等。如果使用不恰当会造成消极影响,使受众对事件产生极端化认知。此次事件中媒体在新闻语言中使用了“女司机”这一名词,长期以往的报道中不恰当的新闻语言使用,使受众看到“车祸”“女司机”等负面交通事件就会联想到因女司机技术差才导致事故发生。

二、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

“把关人”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卢因的《心理生态学》中,随后在1947年卢因在研究受到战争期间家庭餐桌食物流动变化中正式提出“把关人”。“把关人”理论认为,当记者、编辑等新闻从业人员在选择、判断哪些信息可以成为报道内容,并最终向受众发布报道时,就会有一个“把关”的内部决策过程。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内容变得混杂,新闻报道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充满非理性和情感语言。在这种环境下,受众应提高媒介素养,媒体要把握好“门”的分寸,将媒介作为提升自身素养的工具,“把关”活动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使把关过程更加客观自觉,媒介大环境也会更加和谐健康。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量庞大,信息海量化是互联网的特点,而移动媒体的盛行分割了人们阅读信息的时间,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的碎片化、海量化。碎片化的信息和有限的受众注意力资源的矛盾,就要求大众传媒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功能,为人们呈现有价值的信息。专业媒体和资深新闻从业者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呼吁把关的重要性,起到带头作用。

三、把关人对公众刻板印象的培养

(一)公众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媒体作为新闻事件报道的把关人,在报道中虽然体现了时效性,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真实性,没有做到对事实真相的核查就盲目报道,在其中将“女司机”突出强调,使受众形成一种女人开车技术差的认知,这种认知并不是一次事件才产生的。

(二)媒体报道产生的刻板印象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被撞的正常行驶的轿车车主邝女士,在一些媒体没有核查清楚事件真相时,报道为事故原因由逆向行驶的女司机造成。媒体在报道中首先强调了“女司机”这个群体,在事件进一步发展后出现了反转,事故原因是由于公交车越线撞到正在驾驶轿车正常行驶的邝女士。群众在一开始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接收到媒体的报道,便开始抨击轿车司机邝女士,“女人车技就是不行!”“是女司机的错!”报道出来后人们把唇枪舌剑对准了与公交车相撞的小轿车司机,因为媒体在强调,她是个女人。对女司机负面认知并不是一开始便存在的,这是媒体长期报道产生的结果,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以“女司机”作为噱头的媒体报道时有发生,致使受众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产生。四、基于“把关人”理论的对策建议

首先,要加强专业媒体对“把关人”这一职责的培训,选择熟习新闻生产流程、深谙大众传播行业、具有较高的职业修养和道德品行的负责人。

其次,要建立健全政策条例和法律法规,规范信息传播,加强对网民的法律知识普及,在法律的基础上实施“把关”。

最后,主流媒体带头呼吁并实施在传播信息过程中要提高内容质量,逐步提高媒体行业和受众的媒介素養和新闻素养。

五、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把关的不严格导致虚假信息频发和谣言广泛传播,有时会出现媒体集体失声的现象,媒体在新媒体时代还担任了“辟谣”的新职责。把关人不严谨的报道有损社会公众的利益,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新闻信息传播的新环境下“把关”显得非常有必要,媒体有义务营造一个美好清净的信息传播环境。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猜你喜欢

把关人刻板印象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恢复高考至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变迁研究
污名视域下“屠呦呦获奖事件”解读
自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微信公众平台“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刻板印象对“反转新闻”的影响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