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开放的生活化科学课堂

2019-09-10李新忠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0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生活化兴趣

李新忠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只有把科学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够促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教学中应就地取材,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大自然。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才能有效地提高科学课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建设 生活化 科学课堂 兴趣 质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学必须建设开放的生活化课堂,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建设生活化科学课堂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推理和概括能力,也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一、就地取材,化难为易,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人们为了完成生产和生活任务,提出了许多提高工作效率的办法,这些办法在无形中都用运了科学的原理。这些都是我们建设开放的生活化科学课堂的有力载体。比如我在科学课堂中讲授《杠杆》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课知识,我将学生带到校园里,来到学校修建道路时存放道牙砖的地方,拿来一根木棒,再让学生找来几块砖头,然后我让他们徒手去搬道牙砖。力气大的学生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抬起了一点,力气小的尽管使上了浑身的力气道牙砖也纹丝不动。我让他们记住此时的感受。接着我让学生用砖头做支点,木棒当杠杆,砖头支在木棒下面,棒的一头放在道牙砖底下,让学生只移动砖头在木棒下面的不同位置动手操作,仔細观察、体会,并记录在什么情况下木棒能很省力的撬起道牙砖,什么情况下很费力,什么情况下跟自己徒手搬道牙砖感觉一样。于是同学们跃跃欲试,抢着动手。最后我让学生四 个人为一个小组,总结刚才的记录,再让学生自学教材并和自己的记录对比,几分钟之后,我发现同学们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回到教室我又让学生想想日常生活中哪些器械用运了杠杆。教室里热闹了起来,大家七嘴八舌争了起来,纷纷举例,农民们在干活时搬运比较重的石头、木料、水泥预制板、水泥预制涵管等重物时都是用木棍、钢钎做杠杆来撬动的,还有些我稍加点拨,他们便恍然大悟。此后他们非常喜欢上科学课。农村教学设施有限,没有像样的实验室,但我们老师只要留心观察,就地取材,生活中好多东西都能为我所用。使科学教学生活化,不失为农村科学教学的良策,这样不仅降低了教材的难度,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推理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使科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处处都有科学的元素存在,都能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比如我在教《斜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去理解并记住斜面越平缓越省力这个科学知识,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走平路、走小坡路、走陡坡路、上高坡时的感受,四人为一个小组交流、小结。几分钟后同学们的结论是,走平路省力,走小坡路稍费力气,走陡坡路、上高坡时费得力气很大,我又问这是为什么。学生们面面相觑很茫然,接着我讲解平路路面与水平面夹角几乎为零,路面平缓所以走起来省力;小坡路路面与水平面夹角较小,路面较平缓,所以走起来稍费力,那么走陡坡路呢?脑子反应快的同学说:“路面与水平面夹角较大,路面不平缓,所以走起来很费力。”我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谈他们在公园爬山什么时候最费力,什么时候最省力,再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应用斜面越平缓越省力的例子,巩固知识的运用。这样将理论知识理解融于学生生活中,既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学科学的兴趣。

三、关注生活环境,发现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同样处处都能发现科学,使学生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比如启发学生观察我们吃的馒头为什么那么酥软,里面还有那么多小孔,我们喝的饮料里面为什么会有气泡,米饭为什么在嘴里咀嚼一会儿会有甜味,淀粉遇碘酒为什么会变色,铁为什么会生锈,食物放久了为什么会发霉,肉放久了为什么会发臭,蔬菜、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腐烂,馒头放久了为什么会发馊,冰箱为什么能制冷,空调为什么能在夏天吹冷风又能在冬天吹热风,热水瓶为什么能保温等生活实例,让学生查阅资料,或做实验,搞清楚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四、关注大自然,发现科学,阔大视野,扩大科学知识面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的科学宝库,蕴含了无穷无尽的科学知识,只要你肯观察、肯探究,就会有所发现。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我经常性的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观察、探究的作业。比如启发学生在上下学的路上观察树干为什么是圆的,树上的树枝为什么向南的一面长得茂盛、长得长,向北的一面的树枝长得比向南一面的稍短;树叶到了秋天为什么会变颜色、会凋落;向日葵的花盘为什么跟着太阳的方向转;天空中为什么有时会刮风、有时会下雨、有时会打雷、有时会下雪、有时会下霜;树上为什么会有树挂;冬天里,青蛙、蚂蚱,蚂蚁、苍蝇、蚊子、蛆虫、蜗牛和蛇都到哪里去了;蜗牛和蛇不长脚为什么还能走路;蚯蚓钻在土里吃什么;壁虎为什么能在墙壁上爬行等等。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人类必须要研究自然现象,掌握自然规律,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因此要鼓励学生对大自然中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查资料,问家长和老师,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资源共享,搞清楚这些大自然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形成的原因,提高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扩大学生的科学知识面。

有人说:生活是一所大学,这话不假。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今天学习的科学知识源于人类社会生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么我们小学科学教学为何不能生活化,非要故步自封在实验室完成呢?另外,科学课本来就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课程,让科学课生活化进一步加强了科学课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探究科学的兴趣爱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活化的科学课堂,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增强了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提高了科学课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和学新主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生活化兴趣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让科学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