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

2019-09-10朱永梅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0期
关键词:计算能力学习兴趣小学数学

朱永梅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数学基础能力。计算对于学生是枯燥乏味的,教师教学也不能出现很多新意,有的教师一味地加大练习量,灌输计算能力,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对此,文章就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学习兴趣

计算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能力,不仅包含学生的计算技能,还包含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学会理解计算原理,进行正确计算,并学会寻求更为简单、合理的解题方法。计算能力贯穿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是学生提高数学成绩的基础。培养学生获得良好的计算能力已成为数学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目前看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差,计算题失分较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影响其他数学知识的掌握。

一、增加计算教学的趣味性

数学知识相对枯燥,对于精力旺盛、注意力难以长期集中于某一事物的小学生而言尤其枯燥,因此,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十分必要。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不高,且计算法则较为复杂和烦琐,对于小学生而言也相对抽象,小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计算原理,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没有学习兴趣等情况。若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下计算法则,也很难良好地将其应用于解题和实际生活中。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教学趣味性,改变课堂形式,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课堂中,并采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计算题应该怎么算以及为什么可以这样算,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法则。

1.实物计算:小学生对于空洞、抽象的数字计算方法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采用可以直接观察和触摸到的实物进行计算可方便学生理解和运用,使学生在进行实物计算操作时,形象且直观地观察到计算法则的运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原理。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减法时,为学生每人准备50根小棍,每10根小棍捆成一扎,作为计算道具。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提出问题,如:31-15=?让学生自己使用小棍进行计算,教师在一旁指导学生从50根小棍中取出3捆加1根,再从取出来的小棍中减去1捆和5根,观察剩余小棍捆数以及单根数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在两位数加减计算中,采用十位数减十位数,个位数减个位数,在个位数不足时向十位数借的法则,使其充分理解运算原理。

2.课堂小游戏:正所谓寓教于乐,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中适当加入数学相关的小游戏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回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其在玩耍和实际行动中学习计算知识,提升计算能力。在学习加减乘除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游戏,首先创设情境,假设处于市场之中,组织部分学生扮演商贩,部分学生扮演顾客,商贩设置物品价格,顾客前去购买,如:每盒牛奶5元钱,每颗糖5角钱,顾客要6盒牛奶和7颗糖,應该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学生在玩耍中练习计算能力,且此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可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

计算习惯是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正处于培养良好计算习惯、提升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认真审题、细心检查等良好习惯,纠正学生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粗心大意等不良习惯。

书写规范: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较短,字迹不端正,因此规范书写、保持卷面整洁便尤为可贵和重要。教师应要求学生多运用草稿本,先进行口算,再在草稿本上使用笔算核实一次,最后填入答案,保持卷面整洁,减少涂改。此外,小学生中广泛存在不喜欢用草稿纸,为图省事直接在书桌、课本上打草稿的不良习惯,这样做不仅破坏公共物品,还有碍整洁和美观,教师应尤其注意纠正。

细心检查:粗心大意是学生在数学计算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而数学计算的逻辑性极强,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可直接导致整体计算错误。如在练习减法时,时常存在个位数不够,向十位数借,十位数却忘记减1的情况,或是在草稿纸上正确写出了解题思路和计算结果,誊抄到试卷上时却抄错了,又或是练习除法时,常忘记将前一位数的余数下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习惯,指导学生采用验算、估算等检查方式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减少粗心造成的计算错误。

认真审题:审题错误也是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常有的错误,如抓错重点、看错符号、看错数据等,直接导致计算错误。因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在审题时集中精神,明确题目要求以及关键数据再列竖式进行计算,计算完成后再次核实竖式中的数据与题目要求是否符合,再计算下一题。

三、增加计算练习形式

计算能力的提升没有捷径,需要不断地练习,从而巩固和提高计算能力,但枯燥无规律的数学题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和厌烦感,且练习效果不佳,可能事倍功半。增加计算练习形式,使计算练习更具层次感和多样化,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巧,并在练习中不断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采取分层式练习的方法,将学生依据认知水平、性格特点、计算能力等具体情况分为不同层次,并根据每个层次的特点设计计算练习方案,使练习更符合学生的能力范围,且更具针对性,使各层次学生均能够不断提升和发展,避免同样的练习题对于部分学生而言难度过高,难以理解题目并进行解题,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而言又过于简单,无法起到强化和提高计算能力的作用。

教师在设计练习方案时需要尽量避免局限于课本知识、局限于做练习题或局限于只要解出答案即可的情况,可使计算练习的形式更为多样化。练习方式可采用更为活跃有趣的方式,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计算题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并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提出不合理之处并探寻解决方法,达成共识后依据解题思路进行解答。此外还可借助于扑克牌、计算卡片、多媒体等方式进行计算,使训练更具趣味性和多样性,摆脱单一的书写式训练。还可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特点适当增加有针对性的计算训练和高难度的计算训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在解题思路方面不应给学生设限,而应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大胆假设和求证,从多个角度切入,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式,并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四、将计算能力应用于实际生活

数学计算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数学计算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实践中,使学生充分发掘计算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師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可将数学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学习平均数时,教师提出问题:2.6、3.5、1.8、4.2的平均数是多少?这样的题目稍显枯燥,且较为抽象,学生的解题兴趣不高,可转换说法,代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改为:小明陪妈妈去市场买菜,青菜1.8元/斤、青椒3.5元/斤、土豆2.6元/斤、西兰花4.2元/斤,这些蔬菜平均每斤多少钱呢?这样的问法,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提高了题目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且能在学生记忆中留下较深的印象,在下次陪父母去买菜时便能想起学过的知识并积极在父母面前展现,可收到加深记忆和巩固知识的效果。

又比如:小明身上有21.4元钱,想要给班上的35位同学每人买一颗糖作为礼物,糖的单价为0.4元,请问买完糖后小明的钱是否有剩余?如果有,剩余多少?学生可采用乘法进行计算:0.4×35=14,从而获得35颗糖的总价,再使用减法计算余钱:21.4-14=7.4,还可引导学生消除小数点,将单位“元”改为“角”进行计算,可获取整数,且方便学生熟悉单位的换算。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将计算能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丰富知识经验。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生而言,提升计算能力十分重要,关系着以后的数学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在计算题中获得正确答案,更能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提升自身技能,理解并熟练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并不断探索更多的解题方式,提升学生的计算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作为引导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改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形式,加强计算练习,结合实际生活与实践,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黎素梅.如何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8(12).

[2]张虹昇.怎样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教育革新,2008(11).

[3]赵玲.浅谈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4).

[4]陆炜乾.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18(26).

[5]吴烨.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2).

责任编辑:丁 蔚

猜你喜欢

计算能力学习兴趣小学数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中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进阶式培养策略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