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9-09-10姜淑芳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实践

姜淑芳

摘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首先,教师应以课文为例,重视句、段的微训练,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其次,将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情景再现中体验语文之美。再次,将“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业余生活爱好践行语文学习,鼓励他们用语言文字记录并传达对美好生活的点滴体验,从小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自信。

关键词:实践 微训练 “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仅是教师讲授的,更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化继承与创新关系时曾深刻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句话强调了书本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作为传递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的核心课程,其中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说话能力、作文能力是在实践当中形成的,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一味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讲,只可谓纸上谈兵。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下河,才知河水是深是浅;只有亲口尝梨,才知梨是酸是甜。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应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以下就从三个方面浅谈如何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以课文为例,重视句、段的微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以课文为例,教学生学语文。让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熟练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专职,也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迁移策略,对学生进行句子训练,进行片段习作微训练。

1.每课坚持句子训练,学习遣词造句,积累丰富的词汇

在品读课文时,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子,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运用新词语、好词语口头造句子,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

如《金色的草地》一课中,有两个重点词“一本正经”和“引人注目”。首先,教师可以启发式地问学生:“你做哪些事情的时候很认真,表情很严肃?你就可以用上‘一本正经’说句子。”学生可能脱口而出:“我练习书法的时候一本正经。”“我考试的时候一本正经。”接着,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假装一本正经”,并体会这种表达的幽默效果。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画面:操场上什么引人注目?百花丛中什么引人注目?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学会了运用新词语。在课后作业布置中,教师可让学生在每课中自主选择四个词语进行句子训练,同桌或四人小组互相评价,共同提高。为了让学生学会表达复杂的语意,教师应随机在课例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使用关联词语。如《翠鸟》一课有个例句:“尽管它(鱼儿)很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进行句子训练时,老师应表扬并随机宣读写得好的句子。如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尽管村级环卫工这个工作工资低,又累又脏,我爷爷还是十分热爱这份工作,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家乡的美容师,很自豪。”这个句子在班上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同学们的赞赏。这样,学生在句子表达实践中会有小小的收获感。

2.每单元坚持片段训练,落实单元训练要点

语文课程目标分析不能过于“近视”,还要看到下一个学段的要求,甚至是高中学段的总体要求。2017年秋季,全国中小学语文学科统一使用教育部最新编写的语文教材。新编语文教材教学具有挑战性,尤其是三年级,学习容量大,学习难度加深,学生容易拉开差距。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除了安排六个普通的人文主题单元,还有两个特殊单元(策略单元:预测,习作单元:观察);下册也安排六个普通的人文主题单元,两个特殊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习作单元:想象)。三年级承前启后,片段训练显得至关重要。三年级作文处于篇的起步阶段,习作中要把表达的意思说清楚并且说得较具体,这离不开平时的片段微训练。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每个单元训练重点,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仿写或续编的片段微训练。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教学中,学生依据老屋先后让小猫过夜,让母鸡孵小鸡,推测出老屋慈祥善良、乐于助人。此时掐去课文后一部分(小蜘蛛请求在这儿织网捕食),教师请学生大胆去想象:下一位请求老屋别倒下的小动物也可能是谁?学生尝试模仿课文前两小故事的节奏去续写一个新的小故事。微训练之余,小作家们脸上洋溢着创作的自豪感。再如学生在《花钟》和《小虾》教学中,认识到一段话中关键语句提示概括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春天的田野》和《小鸡》两个微视频作为辅助,然后进行带有关键语句的片段训练。学生的写作经验由此积累。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进语文课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认为,教育应当把学生放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教育是传递文明而不是用现成的模式去限制学生的自主性;教育应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提升表达能力;教育是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因此,将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入语文课堂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

语文课堂上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最初起源于乡村,孩子们课余生活较单一,课外知识相对贫乏。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很不自信,无话可说;习作时焦急不安,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物,面对一些陌生的题材,学生更是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在这些困窘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时,为了避免学生无中生有,产生闭门造车的恐懼感,教师应想办法将辩论与演讲,手工制作,有趣的游戏,小实验,微视频甚至少儿动画片请进语文课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语文中包含的真善美,活动过程中兴奋并快乐着。在学生怦然心动时,教师应适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将会满怀信心地说起来、写起来,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

如部编版三下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这次习作要求观察仔细,语言严谨求实,把实验过程讲述清楚。写作前可进行这样的准备:上网查找小学生必做的小实验,从中挑选感兴趣、容易准备的实验去做。习作课堂可进行《筷子的神力》这个实验,借助图表整理实验信息,然后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写出实验过程,写一写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同学们的表情或心情,实验中有趣的发现及得到的结论。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快乐会感染教师,让教师感到陪伴孩子们成长是一件多么有意义而又幸福的事。这样,一次次有趣的活动将变成语文课堂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这些活动也将珍藏在学生记忆深处。

三、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即生活,语文学习从根本上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它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成为学生学习的鲜活教材。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语文生活,做到“接地气”。这样会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训练多趣而多效。语文与生活相结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贴近生活实际,能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1.“语文生活化”——业余生活爱好践行着语文学习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约翰·怀特认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更加明确地知道“个人幸福”的内涵,既包含物质上的快乐,也包含生活交往、精神享受、艺术追求等等。因此,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业成绩,更为了在生活中活学活用,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和丰富的积累,多看新闻与少儿节目,关注天下事,以饱览更广阔的时空。

2.“生活语文化”——语言文字记录并传达着生活的体验

正如学生种花草、养动物、做家务,培养动手能力那样,劳动的喜悦可在语文学习中分享。亲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好奇心的诠释过程也是语文学习的过程。传统节日或生日、纪念日,应开展相应有意义的活动,进行传统教育与情感教育。如妈妈的生日那天(或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给妈妈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做妈妈的小帮手,或给妈妈写一封信。生活因为语文有了仪式感,带给学生满满的能量。这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以五彩的生活为素材,以生动的课堂教学为舞台,以学生亲身参与活动为标准的。通过课堂内外相结合,最大程度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的获得感倍增,从而大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逐步提高,思想道德、审美能力和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实践证明,在强调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言实践中获得并提升的。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溫儒敏.如何用好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