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鹬蚌一定要用嘴说话?

2019-09-10钟艺杰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后羿评判寓言

钟艺杰

前不久,一位小學生对《鹬蚌相争》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蚌的肉被鸟嘴夹住,蚌又用壳把鸟嘴夹住,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此事迅速引起了网友热议,不少网友指责该小学生“钻牛角尖,实为杠精”,也有网友力捧该小学生,赞扬他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质疑的精神。我觉得前者未免言之甚过,后者又未免失之偏颇。

这位小学生能对《鹬蚌相争》提出自己的疑问,说明他不是被动、麻木地学习,而是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这种品质毫无疑问值得赞扬。众所周知,质疑精神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很重要,正如胡适所言:“这种态度(怀疑的态度)虽是消极的,然而有很大的功劳,因为这态度可以使我们不为迷信与权威的奴隶。”我觉得,这位小学生的质疑恰似一股清流,将我们久违的批判精神带入了公众视野。

然而,在肯定质疑的价值的同时,我们不可一味夸大质疑的功效,不能说一切质疑都是对的。因而,网友对这位小学生一味吹捧,不大妥当,毕竟他质疑的问题有待商榷,况且于皮毛之间争对错,意义不大,需大力引导,使其将质疑精神用在恰切的地方。质疑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鹬蚌相争》是个寓言故事,解读也好,质疑也罢,都必须建立在它的体裁是寓言这个基础上。寓言是什么?它是人们为了形象说理而编造出来的一个故事。它和神话一样,并不讲究物理、化学一类的现实逻辑和科学原理,比如,以物理定律而论,孙悟空一个筋斗一里都翻不到,遑论十万八千里。因而,读寓言故事,我们不能一味用科学的逻辑去探究细节,而是重在把握其寓意。如《鹬蚌相争》,它就是苏代杜撰的一个故事,目的是劝告赵惠王不要攻打燕国:“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这比单纯讲道理形象有力多了,也比哭告乞求有效多了。对故事的讲述者和倾听者来说,现实中鹬蚌会不会相争根本不是个事,鹬蚌会不会说话也不是问题,人能否听懂鸟语也无关紧要。

文学作品不是科学,它有其自身的逻辑。用现实世界的逻辑去评判虚构作品往往并不适用。正如读童话,人们不会质疑石头、瓶子等为什么会说话,也不会疑惑王子的一个亲吻为何就能让毒苹果从公主的口中吐出来从而让公主起死回生……比如读《涸辙之鲋》这个故事,探究这个车辙印子里如何出现了一条鲋鱼是意义不大的;读《逍遥游》也不用去质疑到底有没有这样“背负青天”的鲲鹏;而读到“她的歌声真甜”“我的思念沉甸甸的”这类采用了通感手法的句子,更不能用科学的原理去解释。如果那个小学生在读文学作品的路上,按这个质疑套路走下去,将会很难欣赏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以后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估计他更会感到自己的脑瓜陷入了一片沼泽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童话、寓言等可以随心所欲地乱写,它们同样要有逻辑,只不过遵循的是文本逻辑。同样是质疑语文课本中的虚构文本,为什么那个质疑《羿射九日》的福州小男孩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扬?因为他不是质疑天上有九个太阳怎么后羿没被晒死,也不是质疑太阳离地球那么远后羿怎么可能把太阳射下来,而是质疑课文前面写“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可后面又写“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这明显前后矛盾嘛,因为后羿不可能蹚过没有水的大河。这就是文本逻辑出了问题,这不,出版社立即回应,要对此进行修改。

因而,对这位小学生的质疑行为,我们应该理性对待。对自然科学,我们不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对人文学科,我们当然可以质疑,也需要质疑,但要立足学科特色,不能用科学逻辑和原理那一套来评判。

小学生的批判思维过于稚嫩,既要小心呵护,也要用心引导。孩子就是一艘尚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船,需要鼓励来作帆,引导来为舵。若小男孩将这种质疑态度用于科学领域,定有大用。唯有如此,这个小学生的质疑精神,方可雄健有力,直至远方。(指导老

师:罗爱华)

【简评】作者肯定质疑《鹬蚌相争》的小学生所具有的质疑精神,但不认同其质疑的内容。立足于《鹬蚌相争》的文本属性,本文主张评判文学作品适用的是文本自身的逻辑,而不能套用科学的原理和逻辑,否则将误入歧途。因而,对批判质疑精神要加以引导。全文理性分析,概念明确,所论发人深思。

猜你喜欢

后羿评判寓言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相思·中秋
我和后羿过一天
时装寓言
后羿射日
评判陌生人的两条黄金法则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
中国神话故事系列(二) 后羿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