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鉴赏真题例析

2019-09-10韦秉文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墨梅梅花赏析

韦秉文

2019年的全国高考,共命制了8份语文试题。除了上海卷笔者至今未见其“庐山真面目”之外,其余7份语文试卷(全国Ⅰ、Ⅱ、Ⅲ卷和北京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的古代诗歌鉴赏题中,有3道比较鉴赏题。顾名思义,比较鉴赏,就是拿两首或两首以上古代诗歌做对比赏析。一般来说,命题人喜欢将自己选中的课外诗歌(指未曾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古诗作品)与课内诗歌(指曾经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古诗作品)做比较鉴赏;也有不涉及教材,直接拿两首或两首以上课外诗歌做比较赏析的。下面,就以2019年的3道比较鉴赏题为主要示例,并联系历年的高考古诗鉴赏真题,做一些具体分析。

【例一】(2019年全国Ⅲ卷第15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

【考题分析】

文学史上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在意境、内容、语言上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今年全国Ⅲ卷要求分析《插田歌》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是要求对同一作者不同作品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做对比赏析。

因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蜀水凄凉地)》是初中的课文,也已进入高考的指定背诵篇目,所以,考题除出示诗作标题外,不再向考生提供其任何内容方面的信息。考生则需要通过回忆来比较,将课内、课外的诗作相互勾连,完成对比赏析的任务。其操作步骤为:

(1)回忆课内古诗,明了其语言风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选入教材的名篇。这首诗多用典故,描绘了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景象,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了抽象的哲理。文辞雅致,风格遒劲,表现了诗人历尽坎坷而不甘屈服、沉沦的精神。

⑵赏析课外古诗,体味其语言风格:《插田歌》有民歌风,它采用了民间俚语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读来朗朗上口。内容上,用简洁的语言勾勒了田野风光和农民劳动的画面。

⑶参考风格术语,准确概括诗作的不同语言特色:关于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生应有自己的积累。答题时,或在已有的储存中挑选,或自己做临场概括。

关于语言风格的常见用语有:古朴、雄浑、沉郁、飘逸、豪放、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绚丽多彩、明白如话、委婉含蓄、化用典故、文辞雅致、言在此意在彼,等等。

考题参考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

这类命题材料一篇为课外、一篇在课内的比较鉴赏题,在言及课内作品时常仅提示诗作的标题、作者,而将具体诗作内容隐去。在2018年的高考真题中,这一类型的考题还有:

14.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全国Ⅰ卷,赏析作品为李贺的《野歌》,C为正确表述项)

14.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全国Ⅲ卷,赏析作品为王建的《精卫词》,D为正确表述项)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詞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浙江卷简答题,赏析作品为李颀的《送王昌龄》)

解答这类考题,要求考生扎扎实实学好课内的经典作品,不仅要熟读成诵,还要透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将相关作品的信息从记忆中准确地提取出来,并与考题选定的作品进行精准的比较赏析。

【例二】(2019年天津卷第14题)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考题分析】

2019年天津卷选用的诗歌鉴赏命题材料是中学教材之外的一首杜甫五言古风诗。这里,并未拿诗作与课内的具体杜甫作品做比较,而是要求考生判断这首诗是否也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虽然只是设计为选择题的一个选项,但要透彻理解、准确判断,还是不可马虎大意的。这里,可分为两步走:其一,搞清楚什么是“沉郁顿挫”;其二,将考题所选诗作与课内有“沉郁顿挫”风格的杜诗做比较,看这首诗是否体现此种风格。

第一步:搞清楚何为“沉郁顿挫”,它的内涵是什么。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言:“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这里的“八意”就体现了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杜甫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使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但是,他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常常是由高而低,由历史到个人,由空阔到逼仄,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

文学史常识告诉我们: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教材所选杜诗如《登高》《登岳阳楼》等都体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如《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阔大;到了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叙述身世,把个人的凄惨遭遇放在了宇宙运动变化的大背景之下,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情绪也从高亢到悲抑,诗人深沉的情感起伏,正是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

第二步:试题中的杜诗是否体现了“沉郁顿挫”这种风格?

试题所选的五言古风诗可分作三节:前两节各6句,第三节4句收束全篇。

联系注释①,可知诗写于公元762年。这一年,安史之乱即将平定,但由于战乱,唐王朝由盛转衰,自此一蹶不振。诗的开头六句,先写山中雾气浓重,阴云层层,暗寓诗人自觉前途迷茫之意,这是诗人内心苦闷的外化;接着写蚊蚋聚集、凫鸭骚乱,暗示战乱使田园荒芜,也衬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再写来路崎岖,层云频生,山原高危,崖岸斜出,隐喻漂泊路途的艰险。这六句写的是个人遭遇的小境界,颇为压抑。

接下来的次六句,取景由近而远,境界由小到大,情感也发生了变化。先写“驿楼衰柳”“县郭轻烟”,再写壮丽的山川、辉煌的落日,与前六句比,这六句境界大开,有一种豁然提升的感觉,但仍含“寂寞”的悲慨在其中。

结尾四句,先连用两典,“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而后直抒胸臆:“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诗人漂沦西南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和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怀,由隐而显,波澜起伏。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由上面的比较分析,可知试题D项的理解、赏析是正确的。

回顾过去,笔者发现北京卷曾有几道题的命题形式与前列试题类似:

12.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2008年第12题第③小题,所选诗作为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杜甫的诗风为沉郁顿挫,顾炎武的诗风则深沉凝重、沉郁悲怆,二者相近。

2.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2009年第2②题,所选词作为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

所选张孝祥词作与苏轼、辛弃疾风格接近。张孝祥本来就是南宋豪放派词人。

【例三】(2019年北京卷第13~15题)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3~15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释: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解题思路分析】

(1)巧用试题信息,读懂原诗内容。第一首诗的大意是:再巧妙的画笔也无法改变无盐的丑陋,这幅墨梅图的风度韵致却能尽显梅花的清秀美丽。纵然水墨画中的梅花变成了黑色,但在气质神韵上,鲜艳的桃花、李花也只能作为梅花的仆人。

第二首诗先化用宋武帝寿阳公主故事,写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那样美丽,原来这巧夺天工之畫,出于画师的生花妙笔。后两句化用“九方皋”典故,赞美画家能“遗貌取神”,即不追求颜色的相似,却能将内涵表现充足,和九方皋相马一脉相承。

(2)结合原诗语境,辨析选项正误。依据诗意,A、B、D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C项则存在对原诗的曲解。选项说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其实,画家并没有在画面上描绘这两种花,而是诗人提及了这两种花,来作对比。诗人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两相对照,更突显梅花的“清姝”风韵。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解题思路分析】

(1)弄清题干命意。题画诗的“画外音”,指的是诗人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诗人借题画之机所做的发挥,表达自己的艺术与生活的见解。

(2)回归语境贯通。就是把选项放到原诗语境中去,联系上下文贯通、理解、体悟,看选项所说是否与诗人的原意相符。

A项说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符合第一首诗的诗意。诗人正是以桃李的俗艳,来衬托墨梅“清姝”,即梅花洁身自爱、孤高自傲的精神。

B、C、D项则各有与原诗诗意不符之处。首先,“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师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的清雅高贵,而彩色的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仆人。诗人只是说画家对黑白之色运用得好,并没有涉及现实生活中的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所以B项有误。其次,第二首“含章檐下春风面”一句借用寿阳公主的典故,将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目的是衬托梅花的美,并非借寿阳公主的公主身份,“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所以C项也不正确。再次,D项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属于过度解读。诗人只是将画家画梅和伯乐相马做类比,赞其不拘泥于形似而追求神似意足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不关涉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解题思路分析】

解答这道试题,可以读懂原诗内容为基础,并参看前两道选择题,而后进行比较、筛选、概括。关于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前一首是侧重赞美墨梅的“清姝”(参看13、14两题的A选项),后一首侧重赞美画师的造诣(可参看13题的B选项),“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都是夸赞画家艺术技艺的高超。再进一步,即可概括出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强调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

答题要点:

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猜你喜欢

墨梅梅花赏析
我就是我
柳佳玮作品
梅花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三岁孙女回家,毁我书作,不怒反喜,因成四句
梅花
为什么梅花能在寒冬开放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