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2019-09-10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19年15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

无巧不成书

——《哈姆莱特》精妙的情节设置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是戏剧情节设置上常用的技巧。合理、自然、有意义的巧合对于推动剧情发展、展示人物性格、表现戏剧主题,都有着独特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哈姆莱特》,看看在这部作品中,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巧合。

巧合一:正当哈姆莱特为鬼魂所述是否真实而疑惑时,宫里来了个戏班子,这就给了他一个试探的机会,他借此设计了一出和鬼魂所述类似的戏。通过观察新国王克劳狄斯看戏时的神情变化,哈姆莱特终于断定鬼魂说的全是实话,他敬爱的父王是被克劳狄斯谋害的,绝对不是他的什么幻象。

巧合二:哈姆莱特在和母亲谈话时,以为克劳狄斯就藏在帐子后面,心想机会来了,于是拔出佩剑向幕布后刺去。没想到被他杀死的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而波洛涅斯恰好是他心爱的姑娘奥菲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受了很大的刺激,神经也变得不正常起来,最后掉进了河里淹死了。

巧合三:哈姆莱特正要杀死克劳狄斯时,克劳狄斯突然就跪下祈祷,使哈姆莱特打消了立即杀死他的念头;因为在哈姆莱特看来,死前忏悔的人是可以上天堂的,他当然不愿意该死的克劳狄斯上天堂。

巧合四:哈姆莱特被克劳狄斯设计遣往英国,他恰好带了父亲的印信,才能在遇上海盗的情况下,回到祖国。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枚印信,哈姆莱特估计就在海盗手里交代了,也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巧合五:哈姆莱特潜回国内,正好看到了奥菲利娅的葬礼。看到情人的尸体,哈姆莱特内心的悲愤一下子爆发出来,他不能忍受一个仅仅作为哥哥的人悲哀到这个程度,因为骄傲的王子觉得他自己对奥菲利娅的爱,远远比她哥哥的爱要深得多。他失去了控制,冲过去跳进墓穴,与雷欧提斯在墓穴里打了起来。

巧合六:王后喝下了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克劳狄斯精心算计,特地给哈姆莱特准备下一杯有毒的饮料,以便哈姆莱特比剑时喝下毒药死去。这是一个多重的毒计,即便雷欧提斯的毒剑没能刺死哈姆莱特,这杯下了烈性毒药的饮料也足以要了哈姆莱特的性命。但国王忘了事先关照王后,结果王后喝下了那杯饮料,倒地身亡了。

巧合七:雷欧提斯被自己的毒剑刺死。雷欧提斯是一个性格善良、但是没有自己主意的人,本身对哈姆莱特的坦白有所接受,然而在克劳狄斯煽动下,决定与哈姆莱特决战,最后却死在了自己的剑下,成了国王奸计和自己的愚蠢的双重牺牲品,不得不让人唏嘘。

巧合八:小福丁布拉斯远征凯旋的时候,恰恰是哈姆莱特杀死克勞狄斯报仇之时。哈姆莱特报仇之后自己也死了,小福丁布拉斯就继承了王位,哈姆莱特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家族仇怨也顺势解开了。

这就是《哈姆莱特》这部作品中的八处巧合,可以说每一处都非常精妙,每一处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巧合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推动着整个故事走向高潮。恩格斯曾说:“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有着完美的结合。”真是再恰当不过的赞誉了。

忧郁、延宕与人的迷惘

◎蒋承勇

《哈姆莱特》代表了莎士比亚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这个剧本通过丹麦王子的复仇故事塑造了哈姆莱特这个在世界文学史上常说常新的不朽的艺术典型。这个人物性格复杂、内涵丰富,学界的评价一直是众说纷纭。因此,也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艺术想象的空间,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歌德说“说不尽的莎士比亚”,那么,也可以说成“说不尽的哈姆莱特”。

不过,文学史上对哈姆莱特性格中忧郁和延宕或者犹豫这样一种特征几乎是公认的。忧郁和延宕是我们理解哈姆莱特形象的关键,那么剧本是怎么表现哈姆莱特的忧郁与延宕的呢?忧郁和延宕是密不可分的,忧郁是哈姆莱特延宕的复仇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情绪和思想状态。理解了忧郁也就把握了他性格的本质特征。

剧本一开始描写丹麦国内动乱不安的局面,人们感到“世界的末日到了”,新国王克劳狄斯为权势所诱惑谋杀了亲哥哥,夺取了王位,还霸占了王后,也就是他的嫂子,还企图以毒辣手段置王子,就是他的侄儿哈姆莱特于死地。克劳狄斯是一个被欲望吞噬了仁慈之心的奸雄,一个贪婪的利己主义者,一个丧失了理性的冒险家,他象征着文艺复兴后期以满足个人私欲为核心的新信仰、新道德。受这种道德观念的影响,文艺复兴的后期,欧洲社会许多人都从恶如流,世风日下。这是一个社会变革、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动荡混乱的时代,正像哈姆莱特眼睛里所看到的,克劳狄斯的周围“一万个人只不过只有一个老实人”,他的母亲,即王后乔特鲁德,经不住情欲的引诱,在丈夫去世后不到两个月,便不顾当时禁止叔嫂通婚的道德约束,委身于新王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昔日的情人和朋友,如今好多也成了克劳狄斯的密探,大臣波洛涅斯趋炎附势,为了保护个人的既得利益,变得世故而圆滑,毫无是非曲直之心;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欲火炎炎地窥视着丹麦的局势,随时准备夺取丹麦的王位,侵吞邻国的领土,他代表了一种不顾一切地冒险与掠夺的精神。

一个为个人私欲所驱使的世界,自然会将上帝的仁爱踩在脚下,难怪哈姆莱特说“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这些都象征性地告诉人们这是一个面临信仰危机、精神危机的“颠倒混乱”了的时代。从剧情发展的内在逻辑看,面对严酷的现实,哈姆莱特就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枯萎凋零、精神颓唐,他是一个“忧郁的王子”,这些描写一方面指出了哈姆莱特性格忧郁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还间接地揭示和批判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人心不古、动荡不安的现实。

然而事实上,哈姆莱特原先并不是一个“忧郁的王子”,而是“快乐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的时候,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那个时候,他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他说“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幕”,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这些议论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哈姆莱特对人与社会所寄托的美好理想,也足以说明他曾经是一个“快乐的王子”。

但是,这种美好的世界在剧本一开始就已经不存在了,那仅仅是通过哈姆莱特对过去的追忆呈现出来的,同样的道理,“快乐王子”在剧中也不存在,那不过是追忆中存在的哈姆莱特的过去,实际的情况是,劇本一开始世界已经是“颠倒混乱”,人们噩梦不断,惶惶不可终日,哈姆莱特一上场就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着生活于其间的人,他感觉到肩上担负着为父复仇、重整乾坤的重任。

然而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感到了自己力量的微弱,个人的渺小甚至人性的黑暗,因此也感到了复仇任务的艰巨与艰难,甚至生命的无意义,快乐的王子变成了忧郁、延宕的王子。在这种情况下,他产生了“生存还是毁灭”这样一个终极性的疑问与矛盾,焦虑、迷惘、惶惶不可终日的情绪,伴随着他,延宕着他为父复仇的全过程。精神上的忧郁、困惑,行动上的延宕、犹豫使他成了一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文艺复兴后人们的宗教观、世界观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旧道德规范的破除,人们感到了自由与解放并以为人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这种乐观情绪很快被现实的严峻所驱走了,他们遭遇了现实的严峻、生存的困境,感到了前途的渺茫,一时间不知道走向哪里,于是精神上充满了焦虑、困惑与迷惘,所以哈姆莱特的忧郁、延宕实在不只是他在面临复仇的外在障碍时出现的软弱与退让,而且是他在感悟到人的自我力量的渺小,对人的前景感到迷惘时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的外显。忧郁、延宕也不单单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哈姆莱特性格特征的表现,而且是文艺复兴后期人们信仰失落、精神迷惘时进退两难的心态的一种艺术象征。哈姆莱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我理解的复杂、矛盾、迷惘、困惑,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学关于“人”的问题探索的基本原型,这也是哈姆莱特形象不断被解读而且常说常新的原因之一。

=

1.“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请简要概括你眼中的哈姆莱特的形象。

2.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的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

3.请举出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两句经典台词,并作简要赏析。

4.巧合是剧作情节设置上常用的技巧,请简述《哈姆莱特》中的三个巧合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见下期2、7版中缝)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也说哈姆莱特的“困境”
《哈姆莱特》课堂实录
浅析哈姆莱特悲剧的成因及教育意义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参考答案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论述《哈姆莱特》及其艺术特色
以人称破解哈姆莱特的“荒唐言”
人性的罪恶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