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称破解哈姆莱特的“荒唐言”

2018-03-05覃薇薇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奥菲利哈姆莱特命门

覃薇薇

[摘 要]《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意蕴丰富,但高中语文界对这部被称为“文学中的蒙娜丽莎”“戏剧中的斯芬克斯”的学术研究并不多。《哈姆莱特》节选部分进入浙江省中职语文实验教材后,哈姆莱特“排山倒海”式的貌似癫狂实有所指的言语,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阅读障碍,也让很多教师感到难以驾驭。从戏剧的“文学性”和学生实际学情出发,梳理文脉,以“人称”为“命门”将对三个人称“你”“你们”“我们”的解读作为教学途径,并辅以教学实践进行验证,以共同探讨戏剧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人称;哈姆莱特;荒唐言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3-0091-02

当中职生邂逅哈姆莱特,犹如阿里巴巴遇到了巨大的宝藏。然而,如何进得宝库,“芝麻开门”的密钥又在哪里?他们需要跨越横在面前的阅读障碍。

一、文本特征:經典带来的教学困境

以高教版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一册所选的《哈姆莱特(节选)》为例,课文主要讲述了哈姆莱特得知父亲被新王克劳迪斯毒死,开始装疯寻求报复。而新王克劳迪斯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试探其真假,哈姆莱特强忍内心的复杂情感,讲了一堆看似癫狂其实暗有所指的话,其中包含了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和哈姆莱特装疯卖傻式的与奥菲利娅的大量对白。

从文本内容看,其意蕴深刻,可教点多。经典文本是取之不竭的宝藏,这部分内容的每一句话几乎都可以深挖,处处可教,字字可究。如何取舍,当取其最关键的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抵戏剧核心。

从学生理解层面看,其中诗化深刻的叩问,话外有话的“疯人疯语”,既是哈姆莱特丰富内心的体现,也是阅读理解的障碍。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哈姆莱特的话语晦涩难懂。当他们一头扎进《哈姆莱特》的大海,看似有一座“哈姆莱特是装疯”的灯塔在引领,然而身边却是无数意有所指的句子组成的海洋,无边无际,无从突围。

二、教学途径的确立:以“人称”解读破解阅读障碍

1.以学情定可教区:“荒唐言”的意向所指

有效的教学必跳出单一视角,从学情出发,不以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的困惑处、不解处,就是课堂教学的区间。本课可教区间通过课前预习作业情况来确定。 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关键词进行概括。

(2)哪些地方读不懂?请简述。

这两道预习题可以检测学生的原初阅读情况,了解学生对人物的理解程度及他们对人物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质疑确定可教区间。预习作业情况:

(1)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关键词进行概括。

正面:孝顺,聪明,果敢,心思细腻,有自知之明,疾恶如仇,小心谨慎,说话直率,有勇有谋(对抗权力、装疯卖傻),不向世俗低头,向往自由,有礼貌,成熟。

负面:无情冷酷,口是心非,喜欢嘲弄人,语言尖刻、一针见血,可悲,矛盾,聪明且笨,优柔寡断,缺少斗争,记仇,很愚蠢,愤怒,自卑自大,自私。

从学生的原初阅读体验看,他们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多面性是理解的,并且可以比较准确地概括。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分析在学生的自发阅读中可以解决,不应成为上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哪些地方读不懂?请简述。

学生对文本的困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情节相关的,如“前国王是否是王后和哈姆莱特的叔叔一起毒害的?”“母后为什么要嫁叔父?”这类问题只需要自行阅读课文节选外的剧本即可解决,也不应成为上课教学的内容。而第二类问题,学生共提出了13个问题:为何说没有送过东西?贞洁、美丽指什么?为什么不直接杀死他的叔叔?生存还是毁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多次说进尼姑庵去吧?为什么要提到上帝,为什么和上帝造的生物有关?为什么他的一生会这么悲剧?为什么不告诉奥菲利娅真相?为什么说“把这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妆”?为什么见奥菲利娅之前要说“理智使我们变成了……”?为什么说“我曾爱过你”,又说“我没有爱过你”?哈姆莱特并没有死,为什么奥菲利娅却说他陨落了?为什么哈姆莱特要用疯傻的状态伪装自己?

学生的质疑集中在如何理解“生存与毁灭”和“哈姆莱特为何要那样对奥菲利娅说话”两部分。教学重点,应该就在学生有疑的这两部分。在学生对故事情节及哈姆莱特的性格有一定程度理解的基础上,为什么还不能理解这两部分内容,是因为学生没有抓住在这些“疯言疯语”背后的根本——三个关键的人称:“我们”“你”“你们”。

2.找突破口:理文脉找“命门”,以“人称”破解语义

文有文眼,戏剧也不例外。纵观哈姆莱特的独白与对白,从言语形式看,独白与对白刚好形成了“真话”与“伪话”的反差。从言语内容看,独白部分复仇是一个人的行为,却出现了多处“我们”,如:

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后……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

独白里没有出现复仇计划,甚至连“我”都没有出现,而是多次出现了“我们”,说明哈姆莱特思考的不仅仅是复仇,而是站在“人”“人类”的立场,以“我们”大众的身份在说话。他深刻的人生思辨已经超越了个人,俨然是人类面对生存的意义、生的痛苦、死的疑惧、思与行的矛盾等人生问题的诘问和喟叹。

对白部分明明说话对象只有一人,却多次出现了 “你们”。如:

聪明人都知道你们会怎样的让它们变成怪物的!

我还知道你们会怎样涂脂抹粉,上帝他妈的给了你们一张脸了,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一张!你们淫声浪气,矫揉造作,替上帝的造物乱起名字。endprint

这里的“你们”是谁?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哈姆莱特三个问话里的“你”。

你贞洁吗?你美丽吗?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

一个装疯的人,他的提问比回答更值得重视,因为他问的,必定是对他而言很重要的,而他又不能直说的东西。奥菲利娅美丽与贞洁与否,是不需要问的,哈姆莱特问的,其实是一个他认为既不美丽也不贞洁还生了一群罪人的人,那个人就是他的母亲!他不是在问奥菲利娅,而是在控诉他母亲,乃至包括奥菲利娅的所有女性。理解了这一点,“你们”就可以类推,是叔父、王后……

抓住这三个代称,就找到了文章的“命门”,就不会被淹没在各个意有所指的句子的汪洋大海里。

至此,直抵文本核心的途径凸显。“你”“你们”“我们”就是全文对白的源头,这三个人称犹如将芜杂纷繁的话语收归于一枚小小的核。只要学生能确定人称所指,那么从人称延伸的话语意义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从而无须逐句解释,学生亦可自行推知其背后指向,起到以一顶十、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教学实践:“人称”解读顺利破解阅读障碍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完成了以“人称”破解哈姆莱特“荒唐言”的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课堂伊始,以一个问题引入:“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那一个疯了的人会讲什么样的话?一个装疯的王子又会怎样讲话?”引导学生聚焦学习内容——哈姆莱特的“话外话”。接下来,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装疯的哈姆莱特提了哪些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思考,一个装疯的人主动发问,所问的必定是他极为关注、不能直言的问题。

师生共同找出哈姆莱特的三个问话:

你贞洁吗?你美丽吗?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

这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在于,看似在问奥菲利娅,却是种种不合理的指责,这就是哈姆莱特“荒唐言”部分的“命门”。弄清这三个问题所问的“你”到底是谁,就能消除整个“荒唐言”的迷雾,显示所有“荒唐言”的源头。

学生根据奥菲利娅实情,马上可以确定问的不是奥菲利娅,再联系前剧情介绍,结合“不贞洁、不美丽、生了罪人”这些线索,推断出这个“你”是王后。

教师趁机补充背景,印证学生猜测。

补充哈姆莱特的独白: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雙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我的父亲的弟弟,可是他一点不像我的父亲,正像我一点不像赫剌克勒斯一样。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

并且展示哈姆莱特曾经对人的评价: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行动多么像天使!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选择精当的补充,以哈姆莱特对母亲的评价印证学生的猜测,学生更确定哈姆莱特的“话外话”就是对王后薄情的控诉,对女性的失望,对自己处在两难境地的悲鸣。引入哈姆莱特曾经对人的高度评价形成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他性格转变的理解。

解决了“你”的所指,类比探究就可以解决“你们”是谁,并再次印证学习方法。

课堂上完成对“你”“你们”的解读,学生已经可以把握住哈姆莱特“疯言疯语”的背后所指。而课前他们所提的13个问题,不过是从“你”和“你们”两个人称延伸出来的。用两个人称问题就统领解决了学生的疑惑,是教学生从现象看本质,摸规律,找“命门”,课堂高效且有效。

而“生存还是毁灭”部分多次出现的“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在没有人监视可以说真话的时候,哈姆莱特为什么没有想详细的复仇计划,没有想“我”,而是想到了一系列的“我们”?

课后用这一道题来巩固课堂所学,提示学生关注“命门”词,通过解读人称揭示话语旨意,从而深入人物内心,感受戏剧冲突,增进对悲剧主题的理解。

从课堂实践看,“人称”解读法抓住了文本的关键,课堂的“三问”把教师的阅读心得转换成学生的学习指引,学生易于理解、迅速内化,在完成了对“你”的解读后,自然迁移到对“你们”的解读,解读准确,课堂效率高。

《哈姆莱特》入选中学课本已久,各种解读设计亦不可谓不多,在诸多解读中,以“人称”解读还是首创。“人称”是节选部分内容的“命门”,统摄着全部“荒唐言”,把握住这一“命门”,就不会陷于哈姆莱特的“荒唐言”大海里,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是《哈姆莱特》解读的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奥菲利哈姆莱特命门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说说脱证的中医急救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浅析拉斐尔前派绘画作品中的奥菲利娅形象
大班科学活动: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
无人机的“命门”
抓住“命门”练太极
小影子们的大世界
《内经》《难经》命门概念源流之文献考辨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