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的教材解读

2019-09-10林颖

高考·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解读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

林颖

摘 要:基于课堂深度学习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要走出轻“整体”重“个体”、轻“过程”重“结论”、轻“无形”重“有形”的误区,学会从不同维度解读教材,提炼知识的背景、体系、思维和价值,为深度学习的实现做好准备

关键词: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在培育核心素養的时代要求下,教师对教材的了解和研究要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还要有助于推动深度学习的实现。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的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他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1]深度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知识、概念的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是对学习内容的统整、强调学生能够自主建构知识以及实现迁移运用。深度学习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存在轻“整体”重“个体”、轻“过程”重“结论”、轻“无形”重“有形”等误区,这不利于深度学习的实现的。走出误区,建议教师不能照搬照套教材,要学会从不同维度解读教材,提炼知识的背景、体系、思维和价值,为深度学习的实现做好准备。

一、基于深度学习的教材解读的误区

1.轻“整体”重“个体”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同时采用主题式编排,由远及近,具有很强的结构性特征。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缺乏“大单元”的意识,不是在整册教材、整个单元的主题之下解读、理解单一的知识内容,而习惯于聚焦单一的知识内容,从单一的知识内容入手肢解教材,不思考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思考单一的知识内容与单元主题的关系。缺乏“整体”意识带来的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碎片化的理解,甚至出现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偏差,曲解教材编写意图等情况。这种轻“整体”重“个体”解读教材的误区,与课堂深度学习需要有“大单元”的意识,应该是一个完整过程的要求等不相符合的。

2.轻“过程”重“结论”

《道德与法治》教材正文部分是由宋体字和其他内容组成,宋体字是教材观点的核心表达,是形成的“结论”,其他内容是为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结论”服务的,是“过程”。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往往一眼“相”中“结论”,在“结论”处字斟句酌,对于非宋体字,如“基于你的经验”“探究和分享”“方法和技能”等栏目,认为可有可无,选择忽视不见。课堂深度学习的发生,教师不仅需要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建立新旧知识间的内在关联,还需要引导学生去经历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等过程,教材中“基于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等栏目是过程性的资源,如果没有这些过程性资源,可能影响我们对宋体字的理解,带到课堂上,可能就只有“结论”的灌输,而没有“过程”的体验。

3.轻“无形”重“有形”

由于考试压力的存在,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可记忆、可背诵等有形知识点上,忽视了“有形”知识背后“无形”的知识的价值和意义的挖掘。这与深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关键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复杂情感的体验的要求不相符合。例如对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礼物”的解读,教师抓住了“一切都是新的”,新的目标、新的挑战、新的机会等,这是“有形”的知识,透过有形的知识,需要挖掘“无形”的价值和意义,“一切都是新的”对刚刚迈入中学大门的学生的成长而言,意味着什么?——是生命馈赠给每一个人的成长的礼物,既是“机会和可能”也是“挑战和目标”,以此激励迈入中学大门的学生要珍视当下,为美好的明天不懈努力。

二、多维解读教材让深度学习发生

加拿大学者艾根提出的深度学习的“深度”的标准是具有知识学习的充分广度、知识学习的充分深度和知识学习的充分关联度。[2]充分广度、充分深度、充分关联度是与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知识表达的内在思想、知识表达的思维逻辑等相关。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知识表达的内在思想、知识表达的思维逻辑等,也就是教师解读教材的“维度”。

教师解读教材前要有对学情的预估,预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兴趣和指向等。预估学情,有助于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对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的把握和确定更有针对性,也有助于寻求恰当的学生学习的方式。

1.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

课程知识具有文化属性、社会属性、辩证属性等本质属性。[3]任何一种知识都必须将其放置于宏观社会背景下才会有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简单的把知识从其产生的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剥离出来,那么知识只能成为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缺乏丰富的内涵。[4]解读教材,要关注知识提出的背景,不可以断章取义,或者节选一两句或者一两段话。

例如《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对“共享发展”的深度的解读,就需要教师把前后章节联系起来。“共享发展”的提出,是在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时代背景下,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现实挑战的现状而提出的。当前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而共享发展成果并不等同“平均”享有发展成果。

2.搭建相对完整的结构体系

深度学习要求对教材的解读,是抓住核心概念和重要原理,基于核心概念和重要原理,搭建相对完整的结构体系,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例如《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七、八、九年级都有关于法律板块的知识。与旧教材相比,核心概念除了法律,还有法治。教学中,抓住这两个概念并构建内在关联,不仅可以更好理解“法律”和“法治”的区别和联系,还能从“法律”和“法治”派生其它知识内容。围绕“法律”,从“法律特征和作用”展开,分析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二者关系、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等,说明公民要学会依法办事;而有了法律不一定就有法治,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要求是良法善治。建设法治中国,就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要求公民自觉增强法治意识。如果要继续推进,还可以进一步指出,与“法治”相对应的是“民主”,我们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搭建相对完整的结构体系,不仅能帮助学生借助体系,在前后、左右、上下之间准确界定某一具体的知识点“学科位置”[5],还因为加强了知识的关联性而加深理解。

3.解读学科思维方法

《道德与法治》教材每一课编写的逻辑进路都是以学生个体生活经验为起點,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经验的分享和交流,寻求差异,揭示矛盾,分析矛盾,形成共识,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和扩展。教师解读教材,是要梳理出这一思维演进路径。这一思维演进路径,就蕴含有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抽象与概括等学科思维方法。例如《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友谊的澄清”,对“友谊是否一成不变”话题的解读,不能仅仅基于“友谊不是一层不变的”的知识层面,还有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初步辩证思想。“随着双方的成长和环境的变化,有的友谊是发生了变化,但也有的友谊得到了保持”,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友谊。

4.挖掘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解读《道德与法治》教材,需要能透过字面的表述,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如上文对“共享发展”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以增强道路自信。挖掘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再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先从国家利益入手,说明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再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入手,指出每一个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在这“有形”知识的字里行间,隐藏的是对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认同,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与担当。挖掘知识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依据课程标准,跳出教材看教材。

教师多维解读教材,只是做好了深度学习的准备,课堂深度学习的实现,还需要教师准确评估学生已有的基础,确立高阶学习目标,创设真实的环境,采用与目标匹配的学习方式等。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2][3]郭元祥,吴宏.论课程知识的本质属性及其教学表达[J].课程·教材·教法,2018(8):43—49

[4][5]杨清.课堂深度学习:内涵、过程和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8(9):68—71

猜你喜欢

解读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