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2019-09-10聂茂生

高考·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聂茂生

摘 要:当前,继承和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我们教育教学中应该着力坚持的主旋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文章首先对传统文化作一概述,继而分析了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传统文化渗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对策。文章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问题;对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文明历久弥新。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作出了灿烂而又辉煌的贡献。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格局也是这一悠久传统的延续。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要通过渗透传统文化,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落实到现代生活之中,以实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这里,结合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就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作一思考。

一、传统文化概述

文化,广义地说,它包含人类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真实记录和反映。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群体内部形成的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传统文化,是指产生于过去,传承于现在,弘扬于未来,对社会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的精神力量。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般指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儒家文化倡导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这一道德修养。因此,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就是立德树人、立根树魂的教育,就是在培植民族魂、文化根、精神脉。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长期封建社会中,经历了繁盛与衰落,但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历来有文以载道、道德文章的传统,所以古代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做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古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优秀传统文化以修身养性、涵养正气为主要出发点。其合理内核如爱国主义精神、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等对于今天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1.渗透传统教育的时代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要求勤劳节俭,要求吃苦耐劳,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可以更好的抵御西方文化的消极面。今天的年轻一代,他们向往西方物质文明,追求享乐,形成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他们向往明星的生活,向往一夜暴富。他们平时的生活中,喜欢看韩剧、美国大片等,形成了哈韩、哈美、哈日的文化圈子。渗透传统文化就可以给他们当头一棒,唤醒他们的理想与斗志,从而有效的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

2.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今天,虽然我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我们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那就是传统文化的断裂。今天的孩子可能英语说得很流畅,却对古代家国情怀的文章难以引发共鸣。究其原因,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就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断层。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我们不仅要对外开办好孔子学院,向世界推介中华文明,更要对内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使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三、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工具书依赖性大

不少教师传统文化功底不深,教学中主要将精力集中在古诗词的翻译和对诗词结构特征的讲解上,对于一些文言文的翻译、词语解释、作者和背景介绍等主要依赖工具书来解决。对于文章的文化内涵、精髓与价值缺乏深入的挖掘。

2.缺乏对文化的“反刍”

文言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忽视了文言文的文化内涵、文化背景、文化意趣、文化美德、文化哲理等的深入挖掘,没有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反刍”,缺乏對文言文所涉及的细节进行文化方面的解读。如《鸿门宴》这篇课文中的座次安排,虽然笔墨不多,但却大有文化。我国的座次文化是很有讲究的,细细品味就很有深意。

3.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赏析

今天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依赖于语文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不少文言文课堂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赏析。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让学生按以往的定论解读文本,导致对文本的解读角度缺乏创意。其实,文言文的学习还是要和过去一样,让学生多读,多吟诵,让学生进入古文本的状态中,才能慢慢品味出文章的内涵与深意,才能有学生个性化的赏析。

四、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1.深入挖掘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教材是展开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连接教师和学生思想的纽带。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对此,我们应深入挖掘。如教学《师说》这篇文章时,就可以结合教师自己的求学之路,引导学生们了解古代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也可以发散思维,归纳总结古代关于尊师重教的相关诗词与名言名句。又如,教学《鸿门宴》时,可以向学生简单的介绍文章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让学生们在此基础上了解到民族文化精神和其中所包含的审美情感。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作者,一般都有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要想真正读懂一篇文章,首先需要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一些文章看似十分简单,背后却融入了作者很多的心血。内容含义深厚的文章,则更是融入了作者生平的经历和感悟。语文教师应重视文章作者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只有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真正进入文章营造的道德情感氛围之中。

2.结合地方文化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结合风土民情,与地方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如福建宁化的石壁镇是客家祖地,每年都有很多世界海外各地的客家人回来寻根问祖,同时都要参加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因而传统文化教育就可以和客家文化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参与客家文化的收集调研工作,如可以通过调查访问记录客家民间传说,可以研究客家人的文化传统与传承。另外,福建宁化、长汀等县域都有红色旅游线,沿途有很多红色文化的人文景点。这些都可以充实到语文综合实践课程中来,可以结合每年开展的“学而研”旅游活动,渗透这些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就容易实现教育资源的融会贯通,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3.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和身边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如可以充分利用好传统节日,挖掘节日的文化因子。春节可以结合春联的撰写进行书法练习,元宵节可以猜灯谜,清明节可以关注学生的姓氏起源、家谱源流、先人事迹等,端午节可以重温屈原的《离骚》,缅怀其爱国主义情怀,中秋节可以学习思亲文章等等。结合地方文化可以学习唱山歌,可以了解客家民俗中红白喜事的风俗习惯等。

有一次带学生去乡村郊游,有学生注意到道路旁边的功德碑,碑文中有“弘扬众人令德”的句子。有的学生就有疑问了:“老师,是不是应该‘弘扬众人公德’,他笔误成为‘令德’了呀?”我让大家百度一下,原来“令德”是“美德”的意思,并不是笔误呀!其实,这里直接写“美德”“公德”“功德”都是可以的,但写成“令德”就考验大家传统文化功底了。这样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有了学好它的兴趣与需求。

另外,学校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可以引入古诗词朗诵,班级手抄报可以增加文言文的赏析等。这样,学生就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一直都在身边,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4.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众多,快餐式的信息良莠不齐。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主动作为,抢占话语权。语文老师要学会建网站、写微博、推介公众号等。如建设传统文化专题网站,可以收录原汁原味的《论语》《孟子》《诗经》《老子》等古代优秀的思想经典,也可以收录《菜根谭》《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等有代表性的文言文著作。让学生徜徉于古文化的海洋中,获得文言文的语感。还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建立QQ群,推送一些微课和学生的学习心得等。这样,就使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跟上了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开展课外诵读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通过课外诵读实践活动,可以凈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语文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们充足的自由,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古典诗歌诵读。也可以通过图书馆和网上资料查阅,挑选自己喜欢的传统古典文学进行诵读。不仅如此,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以此来让学生们的日常行为活动受到规范,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总之,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引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不及从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严肃面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教育优势,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使其能够不断地继承和弘扬下去,从而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所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孟晓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传承与理解策略探索[J].华夏教师(中旬),2018(09):51-52.

[2]周靖雯.高中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05、01.

[3]郭美联.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46-47.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