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不教而教,由不能而能

2019-09-10陆怡文

高考·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研究性选题

陆怡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开展的,以研究为基本教学形式的课程。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自能”二字更是特色,是目标,是贯穿始终的理念。

然而学生的“能”不是一蹴而就的,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步骤,从选题开题,到撰写报告,都少不了老师的辅导和指引。要“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牢牢把握学科性质,把“研究性”充分体现出来。

普遍来看,这种“研究性”在科学方向的课题中体现更充分,通过观测现象,进行实验,获得数据,学生活跃度高,初步具有科研的雏形。而在人文方向的课题中往往薄弱,甚至流于形式。不少选题大而无当,研究浮于表面,科学性和研究性相对不足。

这不是选题狭窄,缺少内容造成的——乡土民俗文化、历史踪迹、名人思想、校园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比较、东西文化比较、民间文学艺术、影视文化、语言文字等都是很好的研究方向。我认为造成研究性不足、课题报告质量平庸的原因如下:

一、选题不切合高中生实际,学生难以驾驭

比如“标点符号研究”,“文言文虚词研究”……标点符号,文言虚词,涵盖太广,支脉庞杂,涉及文献资料汗牛充栋,说法又各有纷争,恐怕非专家难窥门径。实打实的研究做不起来,空对空的研究报告抄来抄去,翻几本相关专著、搜几篇网上论文就交了差。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注水”的研究性学习不但难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还养成了浮夸的学术习惯,实在是辜负了设置这门课的良苦用心。

窃以为“文言文虚词研究”在可操作性上,就不如“《史记》中语气词的用法”或“《左传》中的代词研究”——切入口小一点,针对性强一点,问题明确一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让想小试牛刀的学生更易找到下手处。实际上,就连缩小后的选题,还是更适合大学及以上程度的学生做,亟待教师提供参考书目,授以研究方法,最后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能上手的角度展开自己的研究。

二、选题缺乏科学基础

另一些选题从一开始就缺乏科学基础,比如“《三国演义》人物性格探析”,“我为什么喜欢宝钗”“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等……《三国演义》《红楼梦》是文学作品,对人物的粗浅解读更适合充实一篇读书笔记,而非虚演一篇研究报告。

要体现其研究性,除非和古典文学的人物原型,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或者与其他作品比较阅读,研究人物形象在历代传播中的变迁。否则泛泛而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充其量是篇读后感,即便放在语文课上是佳作,放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上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再者,有学生的选题为“四大美女对政治格局的影响”。看似建立在广为传颂的故事的基础上,仔细琢磨却并非那么简单。关于四大美女,哪几本信史中有笔墨涉及,野史、传说又有哪几种版本,历朝历代的评论者都说了些什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量的。

研究不宜建立在似是而非的二三手文本上,就像城堡不能建立在沙地上。人文方向的研究应该在史料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是一路发现一路修正,而非任性地立论。不明白这一点,写再多走再远,也于学术无补。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影响学生,让学生考查信源,明白随意联想附会不是研究,说圆一个故事也不是研究,才算尽到了教师最基本的辅导责任。

“我眼中的孔子(老子,庄子、孟子)”,更像小品文或议论文的题目,不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换成“鲁国政治地位对孔子言论的影响”“孔子的道德观”之类,或能列入。

三、没有有效的研究方法,浪费了本可以上手的课题

有个学生的选题是“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直接谈网络文学对中学生有如何大的影响,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但这并不是研究。

首先,网络文学从内容上分有很多种类,从传播形式上看也有網站原创、博客、微博、专栏、微信推送等不同形式;其次,中学生有地域差别,研究确定在哪个范围内很重要,是省市,还是区县,或者只是本校?最后,影响的方面也很多:对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生活方式的影响,阅读形态的影响,对其纸质书阅读的冲击和补充,对其言语谈吐和书面写作的影响……

考虑详尽了,再设计有效的调查报告或网络问卷,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发放,获取数据。可以给“不阅读网络文学”的中学生留有选项,便于对比,坐实某种影响和趋势是阅读网络文学带来的,而非不相干因素导致的。

这样下来,即便得到的数据和研究结果依然可能因为样本较小而缺乏学术上的说服力,学生至少从中学到了研究方法和步骤,提升了做研究的能力。反之泛泛而谈网络文学的“有益影响”和“有害影响”,则起不到切实的锻炼效果。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选一个值得研究,且下得了手的课题是重要的,授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重要的。像“某某市祖祠对联、堂号的研究”,“某某市街巷名字的演变”“古镇桥梁的艺术风格研究”“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谚语的收集与归类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原因”,“试探五四启蒙思潮趋向低落的原因”等课题,虽然难易不等,但在老师辅导和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学生都能拓展眼界,小试牛刀,体验到做研究的艰辛和快乐。

叶圣陶先生说过:“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要养成严谨的学术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自己先端正态度,相机引导,才能让学生由“不知”“不能”到“自信”“自能”。

人文方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如果做到这样的程度,将为学生推开一扇通向学术自由的大门。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研究性选题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新年刊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选题有误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