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

2019-09-10雎丹丹

高考·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雎丹丹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开展,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渗透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让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脉络的同时,提升学习能力,涵养家国情怀,蕴育正能量的价值观,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本文以江苏历史人民版教材专题二《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设计教学流程和环节,希望为改进历史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引言:历史学科是高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学科,不仅是一门考试课程,也是一门素质教育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正确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历史核心素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包含的基本观点:人类社会形态由低向高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等。经济史的教学中,讲到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用唯物史观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印证,讲到分封制瓦解时可以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印证。

(二)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包含的基本观点:时空的联系性;划分时空的方式;构建事件、人物、现象的关联,不同时空下的历史解释和考察等。在单元整体结构建构时,我们经常会结合时间轴,将某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整合,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

(三)史料证实

史料实证包含的基本观点:史料类型、搜集方法、辨析史料、作者意图、判断真伪、实证史料、提取有效性息、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等等。历史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实证性较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史料内容进行逻辑推理,严密论证,最终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

(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包含的基本观点: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正确理解、评析历史解释,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科学解释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客观论述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形成历史思维。最为重要的是,学生要能够从历史史实中看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辩证看待、评判现实社会和生活[1]。

(五)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包含的基本观点:认识国情,形成正确的国家观,认识多元一体的历史趋势;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同民族的优秀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自信,加深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和感悟,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国家富强、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将这种家国情怀植入到学生的基因和灵魂中。

二、基于实际教学案例的设计

由上可知,以上五个方面是当下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构建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流程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主要教学内容有: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历史地位。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事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以及各自作用;抗战胜利的意义,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2]。

(二)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课堂导入:

《日本签署投降书背后》纪录片中节选部分,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日本侵华原因,导入课程。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

从五个方面核心素养入手,让学生对抗日战争形成立体化的认识,从历史知识衍生到更深层次的社会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起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1、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课涉及较多的基础知识,教师开展和组织教学时,需要让学生构建必要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掌握其中基础的知识点[3]。以抗日战争时间的两种历史解释为例: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中国军民,在中共号召影响和领导下,开始抗击日本的侵略斗争。十四年抗战,反映东北华北上海等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把1931年的局部抗战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连接起来,完整的论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朱汉国《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有重要意义》”。提问:“八年”的依据是什么?“十四年”的依据是什么?进一步提问:“从八年到十四年的转变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同当前中日关系有没有关系?”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合教材、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历史解释可以让学生对历史形成理性的认识,基于此,进行感性教学也会更加容易[3]。除了抗日戰争起始的时间之外,本课中的其他知识点,如:日本侵华的罪行、抗日战争中的关键战役等内容都可以通过上述方法,以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思维。

2、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这一素养,需要从史料入手。史料可分为文字型史料和考古实物史料。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史料,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了解这一时期的情况。比如:关于九一八事变,日本历史教科书的描写:“由于政府的外交方针无法解决日本人在满洲受到的不法行为的伤害,国民日益不满,有很多人支持关东军的行动,陆军收到了巨额援助金。”同时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史料,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如:珍贵的历史照片、文字纪录、视频资料等等。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收集的史料进行分类,并判断真伪,归纳日本侵华罪行和抗日战争事件。在学生对史料形成了基本了解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史料进行分析,比如:日本所谓的“南京事件”一说是否恰当?

設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史料的方法。通过多种史料,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更加具象化的认识,实现对历史知识框架的构建。让学生学会分析辨别史料、引用史料,做到论从史出。

3、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

任何阶段的历史教学,时空识记和定位的能力都极为重要。时间是学习和掌握历史的一把钥匙。时间顺序决定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以便我们了解一个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理解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

本课中各大战役的时间、地点都是学生需要记忆的关键,可以通过时间轴或者表格填空的形式来呈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培养思维能力,将上述两个环节中的历史解释和史料真正地串联起来,实现学科融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历史的时空动态。

4、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本课的教学中,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是融入家国情怀的最好阶段。教师可以从中日关系的冲突入手,利用日本投降的历史图片引入抗日战争的胜利,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联系一些现实问题,如:日本当局对战争的反省问题、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中国人抵制日货等。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的眼界,树立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性的爱国者,让学生正视历史,以史为鉴,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4]。

5、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培养

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抗日战争的数据分析入手,如:伤亡人数、消灭日军伪军数据、击毙的日军将领及其军衔等,用客观、真实、全面的数据,分析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

设计意图:利用真实的历史数据和否认历史真相的材料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唯物史观包含的内容,形成实录精神和辩证观念。

第三阶段,课堂评价。

全部教学过程完成后,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对整个课程活动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成果进行评价,教师也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次课堂教学中修改完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极为重要,教师通过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学会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正确认识国家历史发展轨迹,理解历史学科的价值和作用,真正的热爱历史这一课程。

参考文献

[1]刘晖龙.唯物史观核心素养新课程高考中的创新考查及教学启示——以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6):51-55.

[2]邱琴凤.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101-102.

[3]齐利宇.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52-53.

[4]李文巍.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核心概念联想教学[J].中学课程资源,2019(05):32-35.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