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在哲理散文中的主题功能实证研究

2019-09-04陈红琳

关键词:佛心主题思想新创

陈红琳

(河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一、引 言

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普遍存在于散文作品中,在传统修辞观的视角下,它们仅仅是装饰语言的工具,有助于推进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和耐人寻味。在当代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比喻、拟人和象征可统称为“隐喻”,因为这三种修辞手段具有同样的本质:通过人们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认识、描述另一种陌生的、抽象的事物,这正是隐喻的本质。隐喻认知理论创始人莱考夫(Lakoff)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1]5隐喻思维方式可以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次上体现,可以体现为单词、词组、句子, 也可以体现为语篇。[2]

在认知语言学广阔的视角下,隐喻在散文中的功效远远超出了修辞学的范畴,其在散文语篇构建中的篇章功能和交际功能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值得人们去做深入的探讨和挖掘。目前国内学界对隐喻篇章功能/语篇功能的研究主要聚焦于:(1)隐喻语篇的生成机制研究[3-5],代表学者有魏纪东、董礼扬、邢嘉锋、李健雪、魏在江;(2)隐喻的谋篇机制在语篇信息推进中的重要作用[6-7],代表学者有束定芳、张玮等;(3)隐喻在语篇组织构建中的衔接连贯功能[8-11],代表学者有卢卫中、路云、任绍曾、廖美珍、周晓萍、苗兴伟等,但少有涉及探讨隐喻在语篇构建中的主题思想传递功能。因此,笔者尝试在隐喻认知理论的框架下,以林清玄哲理散文为语料,较为深入地研究隐喻在哲理散文中的主题思想传递功能。

二、隐喻认知理论

当代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和研究早已超出传统修辞学的范畴。莱考夫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工具。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必须借助隐喻性思维机制,才能够理解、认识和描述抽象概念,从而使类比、概念整合、推理迁移等思考活动成为可能。”[1]10他还认为:“隐喻是一种以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即从一个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源域(源概念)映射到一个陌生的、抽象的目标域(目标概念)。通过映射人们在源域与目标域这两概念领域间创立关联以达到认知的目的。”[1]18换言之,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概念(A概念)来认识、描述另一种概念(B概念)。A概念是我们要借助的源头和起始概念,可称为“源概念”;B概念是我们要认识和描述的目标,可称为“目标概念”。隐喻就是从源概念到目标概念的映射。如果我们用箭头符号(→)表示映射关系,那么隐喻就可以用符号和字母简单地表达为:A(源概念,source concept)→B(目标概念,target concept)。

当源概念到目标概念的映射在一种社会文化中被全体成员认可并长期使用时,这种映射便会成为约定俗成的匹配关系且储存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这种不需付出额外认知努力的映射可称作“固化隐喻”。与固化隐喻相对立的是新创隐喻,是指能创造相似性的隐喻,它们能产生新感知、新解释和新发现,获得新的概念。沛维奥(Paivio)和沃尔什(Walsh)提出,必须大量研究新创隐喻,这种隐喻在类型、难度、具体性、理解认知等方面都存在差异。[12]新创隐喻与固化隐喻之间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同处于一个连续统。一个成功的新创隐喻被人们多次使用后可以转换成固化隐喻。

三、隐喻在哲理散文中的主题思想传递功能

在当前文坛,哲理散文颇受欢迎。哲理散文有别于纯粹描写自然景观或抒发离愁别恨的“景情”散文,前者以阐释作者富含哲理的观点见长。众所周知,哲理散文的主题思想是富含哲理的观点,因此是形而上的,这种抽象的“理”要想通透地传递给读者,并达到说服他们的目的,并非易事。在分析大量散文语料之后发现,许多优秀哲理散文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通过直接说教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而是通过隐喻性的文字以类比推理的方式传递给他们。我们可以把这类以隐喻手段传递主题思想的哲理散文称为“隐喻哲理散文”。在隐喻哲理散文中,作者构建的新创隐喻不仅仅是词汇或句子层面上的修辞手段,而是在篇章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文将以林清玄隐喻哲理散文为语料,探讨隐喻在哲理散文中的主题思想传递功能。

(一)语料的选择、分析和统计结果

林清玄是当代非常有影响力的散文作家,其散文自然清灵,浑然天成,尤以佛理、哲理散文而闻名。他的哲理散文少见硬性说教,多以“借物言理、以物喻理”见长,是隐喻哲理散文中的佳作。因此,笔者选取林清玄的22篇隐喻哲理散文作为语料,试图通过对其中隐喻现象的分析来探讨隐喻与哲理散文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为研究隐喻与哲理散文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笔者从标题的隐喻性特征、隐喻映射、主题思想、隐喻在文本中的分布位置这四个维度对22篇语料进行逐一分析和统计,获得了相关数据。由于篇幅有限,笔者选取部分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林清玄哲理散文隐喻映射分析表

注:表中SD指源域(source domain),TD指目标域(target domain)

析和统计结果显示,隐喻哲理散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作者有意构建的一个新创隐喻以类比推理的方式传递给读者的,该新创隐喻作为传递主题思想的核心工具,在文本中的分布有两种情况:一是出现在标题上并贯穿全文;二是出现在标题上并在文本后半部分或结尾处重现。此外,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隐喻哲理散文的标题普遍具有隐喻性,并呈现显性和隐性两种特征。对语料分析和统计结果的进一步讨论将在下面两个小节进行。

(二)标题的隐喻性及其显隐性特征

标题是体现散文主题思想的关键之处,标题文字的构建是为传递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哲理散文标题的构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作者欲采用何种方式传递主题思想。如果欲采用隐喻手段传递主题思想,那么标题的文字应该具有隐喻性,而且它们应该是为传递主题思想而刻意构建的新创概念隐喻外在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分析大量隐喻哲理散文后,我们发现隐喻哲理散文标题的确普遍具有隐喻性,但其隐喻性的表现形式并不完全一样,呈现显性和隐性两种特征。有的标题的隐喻性非常明显,如《发芽的心情》《生命的馅》《写在水上的字》等,稍有语言素养的人能够轻易识别出标题中文字的隐喻性,可以把这种隐喻性非常明显的标题简称为“显性隐喻标题”。显性隐喻标题类散文在所采集的语料中共有10 篇,约占总语料的45%。

显性隐喻标题文字的隐喻性之所以容易被识别出来是因为文字中凸显的非常规词汇搭配(即不是常规词汇搭配)特征,非常规词汇搭配是隐喻在语言表层上最突出的特征。下面以《发芽的心情》《生命的馅》为例进行说明。从语言层面来看,按照常规词汇搭配,“发芽”一般搭配“树”“草”之类的植物;“馅”一般搭配“饺子”“面包”“包子”之类的食物。但在隐喻性标题中,“发芽”搭配了“心情”,“馅”则搭配了“生命”。这两个非常规词汇搭配的背后隐藏着两个概念隐喻映射:心情是树;生命是面包/饺子/包子。这两个映射也可表达为:树(源概念)→心情(目标概念);面包(源概念)→生命(目标概念)。在作者的隐喻思维体系中,抽象概念“心情”和“生命”分别被映射为(被看作)具体的事物实体“树”和“面包”,“心情”才可以像“树”一样“发芽”,“生命”才可以像“面包”一样“有馅”,在表层的语言层次上才产生“发芽的心情”“生命的馅”这样的标题文字。总之,非常规词汇搭配是显性隐喻标题在语言层面最突出的特征。

与显性隐喻标题相对立的是隐性隐喻标题,如《玫瑰与刺》《山谷的起点》《没有目的的旅行》等。隐性标题类语篇在所采集的语料中共有12篇,约占总语料的55%。这类标题的隐喻性深藏不露,如果只看标题文字表达本身而没有阅读全文,几乎感觉不到它们的隐喻性。这类标题的隐喻性呈现隐性特征的原因可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视角加以分析。从语言表层结构来看,这类标题的文字使用的是常规词汇搭配,其隐喻性无法独立呈现出来。这类标题隐喻性必须借助文本中间的隐喻表达与之呼应才能实现完整的显性呈现。从人脑神经认知系统的内在工作机制来看,这类标题中的隐喻映射不完整,仅仅呈现的是两映射域(概念)中源域或目标域中的一个,致使人的大脑无法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起映射,无法形成两个意象之间的关联。例如,对于《山谷的起点》而言,“山谷”和“起点”属于常规词汇搭配,如果脱离语境,它们的搭配并不具有隐喻性。只有当阅读到散文的倒数第三段文字“这就好像爬山一样,你的孩子现在是山谷底部的人,惟一的路就是往上走”[13]时,“山谷的起点”的隐喻性才清楚地呈现出来。由该散文的结尾部分(倒数第三段)的隐喻性文字与标题《山谷的起点》相呼应,构建了新创隐喻:“人从失败走向成功”如同“人从山谷的起点(底部)向上攀爬”。在该隐喻中,以“山谷的起点/底部”映射“人的失败”,可简单表示为“山谷的起点/底部”(源域)→“人的失败”(目标域)。由此可见,该文的标题仅仅出现了源域“山谷的起点”,与该源域相对应的目标域“人的失败”是在文本中间通过“孩子的学习成绩倒数第一的故事”逐渐构建起来的。

(三)隐喻的主题思想传递功能

哲理散文作品的主题思想因富含哲理而抽象,这种形而上的“理”要想透彻地阐释给读者可以借助人类共有的隐喻认知工具。在作者和读者共有的隐喻思维机制的作用下,哲理散文中抽象的主题思想可以通过具体的事物或事件得以描述和解释,从而最终被理解和认识。换言之,哲理散文的主题思想可通过作者有意构建新创隐喻以类比推理的方式传递给读者。为有效传递主题思想,所构建的新创隐喻必须把主题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作为隐喻映射的目标概念。而且,该隐喻必须分布在标题上、结尾处及文中主题观点的提出展开之处(至少保证两处),因为这些位置是主题思想传递路径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隐喻直接参与了哲理散文标题的构建、结尾处的画龙点睛,以及中心观点的提出和展开,其在哲理散文中的主题思想传递功能是不言而喻的。这里以《大佛的避雷针》为例来详细论证上述观点。

《大佛的避雷针》一文始于台湾地区高大的佛像上装有避雷针这一现象,作者由此联想到人心、名利和人生安危之间的关系,最终阐释了一个道理:人如果拥有淡泊名利的佛心(清净心)则能够避免被利益与权力的诱惑击中,从而可以获得平安与幸福。该文所阐释的道理是抽象的,主题思想里的核心概念“佛心”是形而上的东西,是难以说清楚的东西。作者如果采用直接论事说理的硬性说教方法传递该文的中心思想,很难把关于清净心的道理讲得通透并得到读者的认同。所以,作者构建了一个核心隐喻——“佛心是避雷针”,以此为桥梁,自然而巧妙地传递出该文的主题思想。

《大佛的避雷针》前三分之一的笔墨以叙事的手法叙述了作者带孩子去看刚建成的十几层楼高的佛像,孩子发现了佛像头顶上的避雷针,于是发问:“大佛的头上为什么要装避雷针呢?”作者由此陷入沉思,并在文本的二分之一处提出该文的中心观点:“人因为蒙蔽了自己的佛心,很多人就把佛像当成避雷针;人如果开启了自己的佛心,就不需要避雷针。”[14]此观点在结尾处做了进一步的强调和总结:“人应该把避雷针装在心中……只要能安心于平淡的生活……避雷的银针就已经装上了。”[14]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该文中心观点的语言表述背后隐藏的是作者构建的一个新创隐喻:“佛心是避雷针”,该隐喻作为核心隐喻体现在散文的标题上,重现于中心观点兴起处(文中)和归纳强调观点的结尾处。在这一隐喻映射中,避雷针是源概念,佛心是目标概念,可简单地表达为:避雷针(源概念)→佛心(目标概念)。避雷针和佛心是属于不同认知域的事物:前者是人们熟悉且具体的东西,后者则是抽象无形的。

佛心是如何通过避雷针这一概念得以描述和解释的呢?“避雷针”的属性和特征是人们熟悉的,其作用是避免建筑物被雷电所击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它最突出的属性就是“保护功能”。通过隐喻映射,避雷针最突出的属性“保护功能”被转移到佛心这一目标概念中,使得“佛心对人具有保护功能”这一抽象而陌生的观点得以解释和构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佛心是避雷针”这一隐喻作为桥梁把“佛心对人具有保护功能,可以庇护人们不被利益与权力的诱惑所伤害”这一主题思想以类比推理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其在传递散文中心思想方面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由于“佛心是避雷针”这一隐喻是建立在读者熟悉的事物“避雷针”的相关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因此通过“佛心是避雷针”这一隐喻所传递的作品主题思想更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

综上,《大佛的避雷针》的个案分析阐释了新创隐喻在哲理散文中的构建及其合理分布特征,并验证了隐喻在哲理散文中的主题思想传递功能。

四、结 语

哲理散文作品的主题思想因富含哲理而呈现抽象无形的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得哲理散文和隐喻有了深厚的渊源。哲理散文中的隐喻现象普遍且突出,隐喻在哲理散文中凸显的非修辞学功能尤其值得关注。本文选取了颇具影响力的林清玄哲理散文为语料,分析了散文标题的隐喻性,统计了隐喻在文本中的分布位置及其数据,并探讨了隐喻在哲理散文中的主题思想传递功能。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哲理散文抽象的主题思想可以通过构建新创隐喻以类比推理的方式有效传递给读者;(2)哲理散文的标题普遍具有隐喻性并呈现显性和隐性两种特征。

笔者探讨了隐喻在哲理散文中的主题思想传递功能,但隐喻的主题思想传递功能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哲理散文这一文学领域的隐喻性文本,而是普遍存在于众多领域的隐喻性语篇之中。这些领域范围很广,主要包括文学、政治、经济、教育、医学、自然科学等。隐喻在隐喻性语篇中具有主题思想传递功能应该是一个普适性的观点和结论,这一观点的科学性和普适程度有待学者们使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语料做进一步的验证和阐释。一旦这一结论被验证和确立,将有助于更多的人有意识地使用隐喻思维模式创建隐喻性语篇,以达到有效传递思想观点的目的。

猜你喜欢

佛心主题思想新创
“梵音永传·佛心常住”
藏戏表演舞台调度传承与发展的点滴思考——以新创藏戏剧目《图兰朵》为例
结句的新创(外一题)——李清照《武陵春》
新创企业的滞涨
紧扣细节文字,着眼文章“分歧”
论电影《建党伟业》的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
佛心艺境——平山郁夫的艺术
黄梅落尽,佛心始开
新创企业创业向导对资源整合过程的影响研究
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