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阅读区创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基于10所公立幼儿园的调查研究

2019-09-03杨金焕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班大班小班

杨金焕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 459000)

一、问题提出

幼儿早期阅读十分重要,而幼儿园阅读区是满足幼儿早期阅读需要的重要场所,它对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这本书中明确指出阅读需要一个场所[1]。在幼儿园里,阅读区则是一个进行阅读的专门场所,也是每个幼儿园着重建设的区域。因此,幼儿园阅读区创设十分重要。本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幼儿园阅读区创设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期望对幼儿园阅读区的建设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某市10所公立幼儿园,共计90个班级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幼儿园阅读区的现状进行调查,所设计调查问卷从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阅读环境创设、阅读材料投放、阅读活动开展和教师指导。于2018年5月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最终回收问卷93份,共获得有效问卷90份。小班30份,中班30份,大班30份。问卷结果分析显示信度系数(Cronbach's ɑ)为0.824,表明数据具有一定可靠性,可用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将幼儿园阅读区创设分为阅读环境创设、阅读材料投放、阅读活动开展、教师指导四个部分。

(一)幼儿园阅读环境创设现状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幼儿园的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主要指幼儿园园所整体布局情况;活动场地大小、质量情况;室内环境的美化、布置、光线强弱、空间大小情况等等[2]。阅读区的精神环境指的是阅读区的心理氛围,主要包括:安静度、空间色彩、空间适宜及舒适度。本研究根据文献梳理,将阅读区环境创设分为五个方面,即:区域采光、区域色调、区域位置、区域面积和区域设施、墙面内容。本研究对幼儿园阅读区环境创设现状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1.区域采光

已有的幼儿园阅读区环境创设相关研究均注意到了采光因素,边丽君和肖燕萍研究发现阅读区应按自然采光要求,玻璃窗至少是地面面积的1/5[3]。从表1可知,幼儿园阅读区绝大部分(93%以上)设置在靠近窗户的区域,能够保证良好的自然采光条件,并且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皆不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幼儿园阅读区环境创设在区域采光方面普遍做得较好,能够满足幼儿在阅读时对光线明暗程度的需求。

2.区域色调

现有研究发现“幼儿行为会受到阅读区色彩的影响”[4]。在表1中,大、中、小班在布置阅读区环境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色彩是暖色调(57%,53.7%,50%),其次为冷暖交替色彩(20%,40%,33.3%),而使用纯冷色调色彩来装饰环境的班级很少。除此之外,有少量班级对阅读区环境色彩方面无任何装饰,其中大班占到13.3%,中班占到10%,小班班占到6.7%。数据表明大部分幼儿园在阅读区环境创设时会考虑到心理环境的创设,通过色彩的运用提高儿童心理舒适度,但是仍有幼儿园没有意识到阅读区色彩对儿童阅读行为的影响,在阅读区未进行任何装饰,并且年龄阶段越大的儿童,越容易受到忽视。

3.区域位置

幼儿阅读需要安静的空间,因此幼儿园阅读区宜与美工区、益智区、及建构区等相对安静的活动区相邻,而不宜与生活区、表演区等较吵闹区域相邻[5]。如表1中数据所示,大班年龄段中有63.3%的班级阅读区与安静区域相邻,中班有73.3%的班级阅读区与安静区域相邻,小班有60%班级阅读区与安静区域相邻,表明大部分幼儿园能够为幼儿创设安静的阅读环境,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班级(大班36.7%,中班26.7%,小班40%)阅读区环境较为嘈杂,不利于幼儿阅读兴趣和阅读行为的发展。

4.区域面积

任何区域活动均需要足够的空间,本研究对幼儿园阅读区面积进行了调查,如表1所示,大部分班级阅读区面积在2.5-4.5平方米之间(大班占50%,中班占56.7%,小班占60%),但是阅读区面积在2.5平米以下的班级所占比率也较大(大班占26.7%,中班占23.3%,小班占16.7%),且大班6.5平米以上的班级所占比例最大,表明虽然幼儿园认识到阅读区很重要,为幼儿阅读提供一定的空间,且随着幼儿年龄增大,空间也相应增大,但是大部分班级普遍面积较小,容易影响幼儿的阅读体验。

5.区域设施

大多数学者认为阅读设备主要包括书架、桌椅以及一些相关的阅读辅助设施[6]。严冷和张俊在进行图书角环境创设改造的实验中,提出“还要在图书角铺设地毯,提供有趣的座位等。”[5]表1发现,大、中、小班所有班级均有书架和桌椅设施,但是有地毯、靠垫和坐垫的班级所占比例不高(大班占23.3%,中班占33.3%,小班占36.7%),有玩具娃娃和其他装饰物的班级所占比例最低(大班占3.3%,中班占16.7%,小班占16.7%),表明幼儿园在阅读区环境创设时能够为幼儿提供必须的辅助设施,但是阅读区设施和阅读体验的舒适度却重视不够,且随着年龄段的增长,阅读区舒适度的重视程度越低。

6.墙面内容

如表1所示,在阅读区墙面内容方面,绝大部分班级有明显的区域名称(大班占90%,中班占83.3%,小班占86.7%)和阅读规则(大班占73.3%,中班占70%,小班占66.7%);而在图书推荐、自制图书展示和装饰物方面所占比例均较小,但是在图书推荐和自制图书展示方面,各年龄段所占比例呈现大班>中班>小班的趋势。数据表明虽然阅读区环境创设关注到了幼儿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但是仍存在较大问题。

表1 幼儿园阅读区环境创设情况

(二)幼儿园阅读材料投放现状

1.图书数量

国外相关研究指出,幼儿园阅读区的图书数量应保持在人均2-3本之间[5]。如表2所示,本研究发现大部分幼儿园阅读区图书数量在20-40本(大班占60%,中班占46.7%,小班占60%),且图书数量为40-60本的班级,中班所占比例最高(40%),而60本以上的班级所占比例均较小。除此之外,图书数量在20本以下的班级较少,但是仍存在一定比例(大班占16.7%,中班占3.3%,小班占16.7%)。由于每班幼儿人数为30左右,因此大部分班级幼儿人均图书数量无法达到2本,甚至有些班级人均图书数量无法达到1本,而充足且丰富的图书对幼儿阅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园仍需要加大图书投放。

2.图书类型

本研究根据文献梳理,将幼儿园阅读区图书类型分为四类:绘本类、童话类、科普类和益智类。从表2可知,所有班级中均有的图书类型是绘本类,均占到了100%,一方面因为绘本是十分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另一方面也与近些年的“绘本热”现象相关;其次,教材类图书所占比例也较高(大班93.3%,中班93.3%,小班83.3%)。但是科普类和益智类图书所占比例较低,并且大班所占比例(63.3%,76.7)高于中班(53.3%,53.3%),中班所占比例高于小班(46.7%,53.3%)。数据表明幼儿园阅读区图书种类偏少,呈现绘本故事类一边倒的现象,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重视益智类和学习类图书。

3.图书摆放

英国学者艾登·钱伯斯(Aidan Chambers)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指出,“幼儿园阅读区图书的陈列方式、书架的选择、图书的经营等方面对阅读兴趣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5]如表2所示,本研究对阅读区的图书摆放方式调查,发现所有班级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图书摆放方式是按大小摆放(大班43.3%,中班50%,小班30%)和按题材摆放(大班40%,中班20%,小班50%),而按照系列和儿童兴趣摆放的比例均很低,除此之外,幼儿园阅读区中图书摆放还存在随意摆放的现象(大班3.3%,中班6.7%,小班6.7%)。

4.更换周期

如表2所示,本研究发现幼儿园阅读区图书更换周期为一个学期的班级所占比例最高(大班占36.7,中班46.7%,小班46.7%),其次为一个月更换一次(大班30%,中班43.3%,小班36.7%),而两周更换一次的班级所占比例较低(大班13.3%,中班10%,小班6.7%)。值得注意的是小班和大班皆存在一学期以上更换一次图书的现象,并且大班所占比例较高(20%)。结合观察和访谈发现小班幼儿园阅读能力较弱,有些班级教师更换图书频率较低,而大班幼儿面临着幼小衔接,许多幼儿园存在小学化倾向,降低了幼儿区域活动的时间和频率,因此图书更换周期也长。

表2 幼儿园阅读区阅读材料投放情况

(三)幼儿园阅读区活动开展情况

1.活动频次

如表3 所示,小班阅读区有40%的班级每周开展3-4次活动,有26.7%班级每周开展5次以上活动;中班阅读区有36.7%班级每周开展3-4次活动,有16.7%班级每周开展5次以上活动;大班有50%班级每周开展3-4次活动,有33.3%的班级每周开展5次以上活动,表明大部分班级能够较好开展阅读区活动,并且随着年龄阶段的增长,阅读区活动开展也越频繁。但是仍有较多班级每周阅读区开展活动很少,平均每周在次以下(大班16.6%,中班46.7%,小班33.4%)。

2.活动时间

表3中所示,幼儿园阅读区每次开展活动持续时间大部分为10-20分钟(大班70%,中班63.3%,小班63.3%),并且大班阅读区活动时间为20分钟以上班级所占比例(23.4%)大于中班(16.7%)和小班(16.7%),而小班10分钟以下所占比例较高(20%)。表明幼儿园能够根据幼儿特点开展时间适度的阅读活动。

3.活动时段

表3中数据表明:幼儿园各年龄段班级开展阅读区活动时间段比较分散,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皆可能进行阅读活动。其中区域活动是首要选择(大班56.7%,中班83.3%,小班73.3%),并且大班和中班在晨间活动、早点及午点之后、午饭前午睡后和离园前的时间段开展阅读活动所占比例较为平均(26.7%-33.3%之间),表明幼儿园的阅读活动主要依靠阅读区,并且经常利用过渡环节让一部分幼儿进行阅读活动。

4.活动方式

表3所示:绝大部分各年龄段幼儿在阅读区能够做到安静阅读(大班96.7%,中班90%,小班86.7%),但是中班和小班利用阅读区进行其他活动或者是无目的进出的现象仍较多(中班23.4%,小班50%),表明对于阅读区的规则,小班幼儿仍需要加强,大班幼儿园已经完全适应阅读区的活动。

表3 幼儿园阅读区活动开展情况

(四)幼儿园阅读区教师指导情况

本研究将教师在阅读区指导分为阅读选择权、指导时机、指导内容、指导方式和阅读效果评价。

1.阅读选择权

表4所示:在大班和中班阶段,大部分班级阅读选择权在幼儿(大班83.3%,中班66.7%),但是在小班阶段,幼儿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和教师指导幼儿选择内容比例各占一半,表明对于阅读区的活动,教师能够做到尊重幼儿的选择,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幼儿的自主性也越强。

2.指导时机

表4所示:教师对幼儿阅读区活动进行指导主要集中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大班56.7%,中班53.3%,小班83.3%),或者提示幼儿阅读规则和习惯时(大班60%,中班53.3%,小班73.3%),但是在幼儿选择阅读材料时、或者在阅读区投放新的阅读材料时指导却较少,这表明教师对幼儿的指导较为被动,未能够主动了解幼儿阅读情况,对幼儿进行有效阅读予以指导。

3.指导内容

表4所示:大班教师在幼儿阅读时指导内容较为广泛,指导幼儿观察图画(73.3%),选择绘本(70%),理解内容(63.3%),感受故事情绪(63.3%),识别文字(53.3%)均占比例较大,而翻阅技巧所占比例较小(16.7%)。中班教师指导幼儿选择绘本、观察图画、理解内容和感受故事情绪四个方面所占比例较大,但是在翻阅技巧和识别文字两个方面所占比例较小。小班教师在指导幼儿选择绘本、观察图画、翻阅技巧、感受故事情绪四个方面所占比例较高,但是在理解内容和识别文字方面所占比例较小。

4.指导方式

如表4所示:各年龄段教师在对幼儿阅读活动进行指导时,主要采用间接指导的方式(大班63.3%,中班56.7%,小班60%),即引导和启发幼儿,但是根据幼儿特点进行个别指导所占比例较小(大班23.3%,中班23.3%,小班16.7%),表明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指导时能够考虑幼儿的特点,但是还无法真正做到从幼儿出发,因材施教。除此之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还存在教师不指导幼儿的现象(大班10%,中班6.7%,小班6.7%)。

5.阅读效果评价

如表4所示:大班阶段教师对于幼儿的阅读效果评价方式主要采用复述故事和联系生活经验,并且词汇运用的比例也较高。中班和小班阶段教师对幼儿阅读效果进行评价主要采用复述故事、表演故事和联系生活经验,但是词汇运用则较少。

表4 幼儿园阅读区教师指导情况

四、结论与讨论

(一)幼儿园阅读区物质环境创设良好,但是心理环境创设和阅读氛围营造仍需加强

陈鹤琴先生说:“儿童从四周的环境中可以得到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布置环境以充实儿童的生活环境,丰富儿童的学习资料。”[7]本研究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幼儿园阅读区在物质环境创设方面能够保证阅读区在采光较好的地方,阅读区面积普遍能够满足幼儿基本需要,并且阅读区的基本设施诸如书架、桌椅等也能够保证;但是在阅读区的色彩色调、区域的安静程度和区域阅读的辅助设施如地毯、靠垫、坐垫等方面仍有所欠缺,而这些均与心理环境直接相关。

墙面环境是阅读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6],墙面环境能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配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本研究调查发现,幼儿园阅读区墙面内容主要是区域名称和阅读规则,但是在图书推荐、自制图书等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这不利于幼儿园阅读区心理环境的创设和良好阅读氛围的营造。

(二)幼儿园阅读区图书种类单一、更新周期长,不利于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

周兢在《幸福的种子》一书中将图画书分为四大类:诗歌类、故事类、散文类、科学知识类[8]。不同种类的图画书对儿童语言和阅读能力的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本研究对幼儿园阅读区现状调查发现图书种类单一,绝大多数是绘本,其余种类图书较少。这一现象不利于幼儿进行多样化阅读。英国作家艾登·钱伯斯认为,对于某一类型的阅读材料持续反复地阅读,会导致读者拒绝接受新鲜的思想和进行探索[2]。因此,现今幼儿园阅读区图书集中为绘本故事类,未能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不利于培养儿童阅读兴趣。

阅读材料是影响幼儿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多项研究发现很多幼儿自主阅读持续时间短或者不去阅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幼儿对班级阅读区所提供的阅读材料没有兴趣[9]。并且相关研究指出阅读区图书更换应规律化,一般保持在1-2周更新一轮为宜[3]。本研究调查发现阅读区图书更换周期较长,大部分班级一个学期更换一次图书,长时间不投放新的阅读材料,很多阅读材料都很陈旧,不能满足儿童新的阅读需求和获取新经验的需要,必然造成儿童阅读兴趣的减弱。

(三)幼儿园阅读区活动开展分散、效率不高,不利于儿童良好阅读行为和习惯的发展

本研究调查幼儿园阅读区活动开展主要在晨间活动、早点及午点之后、午饭前午睡后和离园前等过渡环节。过渡环节是指幼儿在一日活动中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时产生的中间阶段。阅读区活动安排在过渡环节,幼儿会出现以下阅读行为:频繁换书,快速翻页,无法进行深入阅读;幼儿会在阅读区聊天或者将阅读区的图书作为工具开展游戏活动;幼儿自主阅读时间变短,并且在区域内会发生较多争抢图书、撕书等冲突行为。《指南》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幼儿认真专注的良好学习品质”,培养“专注地阅读图书”[10],但是本研究发现幼儿园阅读区活动分散,不利于良好阅读行为的发展,无法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品质和阅读习惯。

(四)幼儿园阅读区教师指导被动、不够深入,不利于儿童阅读质量的提高

教师指导对幼儿园阅读区活动开展十分重要。苏珊(Susan K.Green)等国外学者做了一个关于“儿童选择阅读区的情况”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幼儿进入阅读区进行活动的次数会有所增加;与此同时,最能吸引儿童阅读兴趣的指导方式是教师给幼儿阅读故事[4]。教师在阅读区的指导不仅有利于幼儿培养阅读习惯,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十分重要。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幼儿阅读区活动指导较少,一般只关注幼儿是否安静阅读,有没有出现不恰当的行为,通常只在幼儿提出要求或者出现冲突的时候才会进行一定的干预,而对于幼儿的阅读情况、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等各方面均指导较少。而儿童阅读质量很大程度与成人的指导相关,阅读区教师指导被动,不利于儿童阅读质量的提高。

《指南》指出“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10]研究发现教师在阅读区的指导主要是针对幼儿阅读规则和习惯,观察图画和选择绘本,而对于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情绪、以及识别文字等促进儿童深度阅读的指导行为则较少,这不利于儿童深入了解故事内容,真正提高阅读质量。

五、教育建议

本研究对10所公立幼儿园的阅读区创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幼儿园阅读区创设存在一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期望提出相应教育建议,为幼儿园阅读区的更好创设提供一定借鉴。

(一)注重幼儿园阅读区心理环境创设,增加幼儿阅读参与和互动的机会

阅读需要专心、静心,幼儿阅读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因此,教师不仅要满足幼儿对物质环境的需要,而且要为幼儿创设安静的、舒适的、适于阅读的心理环境。首先,阅读区空间适宜,光线充足,并为幼儿适当提供柔软的靠垫、坐垫等物品,为幼儿营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增强幼儿阅读体验的心理感觉。其次,要注意相邻区域的设置,将阅读区与相对安静的区域如美工区、益智区等设置在一起,避免嘈杂的区,为幼儿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除此之外,教师应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给予幼儿充分的互动、表达和发问的机会,引导幼儿分享式阅读,积极与阅读区环境、阅读材料、教师进行交流,从而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

(二)提供并更新丰富的、多样的阅读材料,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阅读需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画书;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能够自主选择和阅读”[10]。

幼儿园阅读区阅读材料的提供不仅要丰富多样,尤为重要的是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小班幼儿思维发展主要体现为具体形象思维,因此需要选择形象、生动的阅读材料,画面感强、色彩鲜艳,有较多重复性的话语,语言简单,具有韵律感。中班幼儿好奇心最重,因此应尽量提供能够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阅读材料,并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阅读材料。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初步萌芽,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10],因此可以提供有适量文字的阅读材料。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可以提供说明类、科普类图书,丰富幼儿的阅读材料种类。另外教师要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阅读材料和环境文字,如各类指示牌,玩具的文字说明书等。在图书更新方面,教师应及时关注幼儿的阅读情况和对阅读材料的需求,可通过新书推荐、主题阅读活动等形式不断更新阅读材料,不断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对阅读时段安排的计划性和合理性,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

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阅读基础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幼儿的阅读需要也不一样,而充足的阅读时间不仅有利于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而且可以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去想象,进行深入阅读。首先,教师需要对阅读活动进行规划,主要包括阅读次数、阅读时段和阅读时间。比如每天开展几次阅读活动,阅读活动都安排在一日生活的哪些环节,幼儿每次阅读活动的时间分配等。在实施过程中,形成惯例,让幼儿每日阅读活动形成动力定型。其次,教师应注意保证幼儿每日阅读活动的坚持实施,很多幼儿园教师因为组织不当,会造成计划无法实施的情况。而幼儿专注阅读图书的前提条件就是拥有必要的阅读时间,因此最好将阅读时间安排在区域活动时间,因为区域活动时间固定充足,相比各过渡时段,阅读时间和阅读环境更适于幼儿阅读。

(四)加强教师对阅读区活动的指导,提高幼儿阅读质量

阅读区指导有助于解决幼儿阅读区域活动中的问题,提高幼儿阅读区域活动的质量,提升幼儿阅读发展水平[11]。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阅读区活动的指导中,教师最关注的是幼儿是否遵守阅读区活动的规则,幼儿是否学到了知识;对幼儿幼儿阅读内容和阅读经验是否得到拓展延伸,幼儿的阅读兴趣是否提高,幼儿是否体验到阅读快乐等方面却极少关注。首先,教师应该合理组织区域活动开展,计划好对阅读区活动的指导,避免对阅读区活动的忽略。其次,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觉察能力,注意幼儿的阅读反馈,对幼儿的发问或求助,应及时回应,鼓励幼儿自主阅读、自主发现。最后,教师注重对幼儿阅读的引导,通过开放式提问不断引发幼儿的思路,提高幼儿的阅读质量。教师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幼儿采取相对应的指导。例如教师可以为不知道看什么书的幼儿推荐书籍,逐渐引导他们学会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以为不会阅读的幼儿提供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不正确的方法给予纠正;可以对那些不理解阅读内容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同他们一起阅读故事;还可以倾听幼儿对故事的复述,与幼儿一起讨论故事情节等。所有这些指导都会给幼儿带来正面的效应,会使幼儿在阅读能力上得到很大的提升。

猜你喜欢

中班大班小班
浅谈自然角内中班幼儿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研究
怎么升到中班的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交互式一体机在中班安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大班绘本阅读活动《想要一个家》